硅谷的最新豪赌:一家120亿美元AI幽灵的开源秘密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一家由OpenAI前高管创立,成立仅五个月却估值高达12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刚刚完成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其即将发布的、部分开源的多模态AI产品,预示着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与资本的激烈重构,以及开源与商业闭源模式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

在人工智能这片估值常常挣脱地心引力、挑战传统理性的沃土上,又一笔令人瞠目的交易浮出水面。思考机器实验室(Thinking Machines Lab),这家由OpenAI前首席技术官(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女士掌舵的初创公司,在仅仅五个月的“蹒跚学步”之后,竟已获得了高达20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使其估值一跃冲至惊人的120亿美元1。这一数字,足以让那些传统产业的百年老店望尘莫及,也让旁观者不禁感叹,在AI的淘金热中,硅谷的钞票似乎永远不嫌多,而耐心却日益稀缺。

这笔巨额资金的流入,并非空中楼阁。其背后是星光熠熠的投资方名单,包括科技界最“精明”的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16z)领投,以及英伟达(Nvidia)、超微半导体(AMD)等算力巨头和ServiceNow这样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商的鼎力相助。这无疑是传统风险资本与产业链上游力量的一次完美合谋,旨在押注下一代AI的领军者。然而,一个仅凭一个网页便能揽下如此巨额资本,且尚未发布任何实际产品的公司,其估值逻辑究竟是未来已来的先知预见,还是又一场对人才与概念的狂热追捧?

答案或许在于其最宝贵的资产:人才。穆拉蒂女士显然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她的新公司宛如一个磁石,迅速吸引了大量原OpenAI的顶尖科学家与工程师,包括OpenAI联合创始人约翰·舒尔曼(John Schulman)、前安全研究副总裁莉莉安·温(Lilian Weng),以及多模态后训练负责人亚历山大·基里洛夫(Alexander Kirillov)等。据传,其开出的年薪高达50万美元,远超业界平均水平,这无疑是一场明目张胆的“挖角行动”——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军备竞赛”,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早年间芯片巨头间的专利争夺战。人才的汇聚,构筑了一道隐形的、却异常坚固的竞争护城河。

开源与多模态的策略棋局

思考机器实验室的首款产品定位为多模态AI,旨在实现人与世界的自然交互。这意味着它不仅能理解文本,还能处理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形式,试图打破AI在不同感官间的信息孤岛。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穆拉蒂女士承诺这款产品将“发布即开源”,且包含“重要的开源组件”1。这一决定,在当前AI领域闭源与开源路线之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在《经济学人》看来,这是一种巧妙的策略平衡。一方面,开源能够迅速凝聚开发者社区,借助集体的智慧加速技术迭代,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并可能在开发者心中建立“技术普惠”的良好声誉。另一方面,即便部分组件开源,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仍可能牢牢掌握在公司手中,就像是向外界展示了“半个引擎盖下的秘密”,却保留了最精密的传动系统。这既是对Meta等大力倡导开源的巨头的呼应,也是对OpenAI等倾向闭源商业化的潜在挑战。然而,如何从开源中提炼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将是摆在思考机器实验室面前的一道难题——毕竟,慈善事业再高尚,也难以支撑120亿美元的估值。

这场资本的豪赌,也是对OpenAI自身商业模式的一次拷问。作为“旧东家”,OpenAI孵化出的顶尖人才如今纷纷另立门户,甚至带着OpenAI的基因去冲击其未来的市场地位。这就像是一棵果实累累的参天大树,在滋养了无数枝叶后,部分枝叶却带着“基因优势”独立生长,誓要长成新的森林。这无疑加剧了AI领域的竞争烈度,迫使所有玩家必须更快地创新、更精准地布局。

未来的几个月,随着思考机器实验室首款产品的正式发布,以及其开源策略的进一步明朗,我们将能更清晰地判断这笔史无前例的种子轮融资,究竟是点燃了AI新时代的熊熊烈火,还是为又一个估值泡沫吹响了序曲。毕竟,在科技行业,从“潜力无限”到“黯然失色”的距离,有时比从零到120亿美元更短。

引用


  1. 5个月估值120亿,OpenAI前CTO自曝首个多模态AI,竟要免费开源 · 新智元(2025/7/17)· 检索日期2025/7/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