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纪元:意图主导的范式革命与万亿美元产业版图重构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2025年,AI正从“对话”迈向“行动”,以自主智能体(Agent)为核心的时代已然来临,这将颠覆人机交互范式、重塑万亿美元级的互联网商业格局,并加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引发前所未有的社会与组织变革。

一个由自主智能体驱动的未来,在2025年正穿透概念的迷雾,向现实稳步走来。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是人机交互范式从图形用户界面(GUI)向自然语言交互(LUI)的根本性迁移,标志着AI从“说”(ChatGPT时刻)转向“做”(DeepSeek时刻)的关键跃迁。智能体,作为数字世界的自主行动者,能够自主分解任务、规划路径、调用工具、决策行动,高度拟人化地达成目标,甚至实现“自我进化”[^1]。

市场版图重构:从流量到意图的入口之争

Agent纪元的核心在于其对互联网商业基石的颠覆性冲击。过去十多年,移动互联网巨头依托双边网络效应,通过汇聚海量消费者与生产者,建立了基于“流量”和“连接”的商业护城河。然而,Agent时代,竞争的终局不再由流量决定,而是转向对用户“意图”的深度理解和满足。谁能更深入地触达用户意图,积累更丰富的上下文(Context),谁就掌握了新时代的竞争优势。这被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称为**“万亿美元问题”**[^1]。

在这场新入口战争中,设备厂商与互联网巨头短兵相接。华为发布的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1],以及联想构建的“超级智能体”[^1],意图将设备本身打造为用户与AI连接的总入口,通过边缘计算与云端能力的结合,提供个性化智能体服务。这无疑是对传统互联网应用主导权的直接挑战,试图重夺“软硬一体”的竞争红利。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厂亦不敢怠慢,纷纷将AI智能体视为“新抓手”。马云亲自主抓阿里AI业务,张一鸣紧盯字节AI,均凸显了最高层的战略重视[^1]。传统搜索流量的不可逆转枯竭,促使巨头们将搜索转型为Agent驱动的“AI搜索”,如阿里夸克、腾讯QQ浏览器、微信搜一搜以及小红书的“问点点”和“点点”[^1]。小红书尤其值得关注,其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构成了丰富的“Context”,使其成为AI时代三大通用智能体平台(另两家为腾讯和字节)之一,具备颠覆传统超级APP甚至抖音的可能性。

千行百业的智能体赋能:效率跃迁与职业重塑

Agent的“落地时刻”正在千行百业上演,尤其在数字化程度高、薪资水平高的知识密集型领域,正经历降维打击式的效率跃迁

  • 法律领域:艾语智能的律师Agent已能辅助金融律师完成80%~90%的基础工作,在一个月内处理上万件案件[^1],将法律服务的可及性与效率大幅提升。
  • 医疗领域: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开发的“观心大模型”及“葛均波数字分身”[^1],能辅助医生决策,将基层医生的能力从70分提升至80分,甚至让院士的效率提升20%。清华大学成立的全球首个完全由AI驱动的虚拟医院[^1],通过“Agent医生”和“Agent病人”的闭环交互学习,预示着未来“AI协同型医生”的诞生。然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依然是医疗Agent落地的关键挑战,需通过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解决。
  • 编程领域:AI Coding正进入白热化竞争。OpenAI收购Windsurf,AI编程工具Cursor获得巨额融资[^1]。国内阿里云通义灵码、百度Comate AI IDE、字节TRAE等产品也已广泛应用于内部开发,字节内部超过80%的工程师已在使用TRAE辅助开发[^1]。这预示着软件开发效率的指数级提升,也可能重新定义程序员的角色。
  • 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理想汽车成立“空间机器人”和“穿戴机器人”部门[^1],尝试将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融合,这代表了Agent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关键一步。具身智能是指AI通过机器人等物理实体与环境交互,进行感知、决策和行动,并能从经验反馈中实现智能增长[^2]。

组织形态的未来:超级个体与“一人公司”的崛起

Agent的规模化落地,正在释放前所未有的超级个体潜力,推动组织形态向“微型化”演进。360创始人周鸿祎提出“一个人可以领导100个智能体”[^1],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则预言了“超级个体以及‘一人公司’可能出现”[^1]。Anthropic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更是大胆预测,首家由一名人类员工与AI合作运营、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企业将在2026年诞生[^1]。

这种趋势得益于两个关键浪潮:一是DeepSeek等开源模型能力的普及,降低了底层模型使用成本,使创业者能更专注于产品创新;二是智能体能力的增强,让个人通过调用工具即可成为“超级个体”[^1]。Fusion Fund的数据显示,其被投企业中,许多小型团队(10人以内,甚至2人)实现了收入的飞跃式增长[^1]。这挑战了现代大公司依赖规模优势来获取成本优势的传统逻辑,传统组织形式正面临解体的风险,转向“自组织”现象。未来企业可能不再依赖传统的SaaS和ICT,而是由成千上万个Agent协同工作。

技术深潜:架构之辩、规模定律演进与AGI之路

Agent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技术架构上的深层讨论:智能体应运行在本地(端侧)还是云端?联想倾向于“混合计算”方案,认为个人隐私数据和实时性需求应在本地处理,而推理能力则更多依赖云端算力[^1]。本地部署具有安全性和贴近用户的优势,而云端则提供弹性、可扩展和强大的并发算力。

云服务商如阿里云和腾讯,正以史无前例的投资规模扩充算力,这印证了Scaling Law(规模定律)在Agent阶段仍然有效[^1]:数据越多,算力越强,结果就越准确。然而,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指出,Scaling Law的核心正在从预训练规模定律(Pre-trained SL)向推理规模定律(Inference SL)迁移,并最终指向衡量智能体综合能力的智能体规模定律(Agentic SL)[^1]。

多智能体交互被视为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一个重要路径[^1]。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提出的“世界模型”概念,即AI系统不仅理解文字信息,更能理解和推理物理世界运作规律,成为Agent通向AGI的关键[^1]。张亚勤的RSR(Real2Sim2Real)理念,强调将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连接,形成闭环学习,以解决虚拟训练策略在真实世界失效的问题[^1]。Agent与世界模型的结合,将打通AGI之路,使得AI Agent能够理解人的需求,并调用相应的垂直世界模型来解决问题,正如第四范式所调整的业务方向所示[^1]。

挑战与前瞻:编织硅基之智,延展碳基之思

Agent纪元的开启,伴随着巨大的机遇,也潜藏着多重挑战。除了前述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Agent技术本身仍处于初期阶段,面临长期记忆能力初步、对空间关系理解不足、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掌握不佳等问题[^1]。要让AI实现通用智能,建立完整的“世界模型”至关重要,而真实世界数据分散且复杂,难以形成全闭环学习。

尽管挑战如险峰耸立,但全球科技巨头与AI原生创业者共同推动的Agent浪潮已势不可挡。创业公司正通过聚焦垂类市场和积极出海来应对大厂的竞争压力,海外用户更高的付费意愿和更成熟的资本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捕获AI鲨鱼苗”的机会[^1]。

Agent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取代人类舵手,而在于编织更宏大星图的可能——以硅基之智,延展碳基之思。它将深度改变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重塑企业组织形态,加速科技创新,并最终将我们引向一个更加自主、高效、同时充满未可知挑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