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2025下半场的“骨感”现实与垂直化生态的破局之道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2025年上半年,AI技术在企业应用层面遭遇“落地骨感”的现实挑战,狂热归于理性。下半场,行业将从通用大模型热潮转向垂直化、场景化的深度应用,驱动企业从概念追逐走向价值创造,并呼唤更开放、协同的AI生态构建,以克服资金、人才和技术成熟度的多重瓶颈。

当AI的宏大叙事步入2025下半年,喧嚣的概念热度正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对AI如何真正创造价值的冷静审视与实践探索。正如观察者所言,上半年AI应用市场呈现出“舆论很热闹、期望很美好,落地很骨感”的显著特征。这不仅仅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必然磨合,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范式转移,预示着AI从“万能工具”的神话走向“专业利器”的务实演进。

当前产业格局与落地困境的深层剖析

当前企业级AI应用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交织的复杂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瓶颈。从技术投入到人员素养,再到生态成熟度,都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局面。

高昂的算力成本与技术门槛是横亘在多数企业面前的第一道鸿沟。高达80%的企业用户因私有化部署所需的硬件算力投入望而却步。这背后不仅是资本的考量,更是技术复杂性的体现——部署、维护和优化高性能AI基础设施本身就需要专业的知识与团队。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数字化能力与AI先进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落差感”。在大量传统甚至中小企业仍依赖纸质办公的现实语境下,贸然引入顶尖AI技术,反而可能因基础薄弱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得落地过程变得扑朔迷离。技术与组织成熟度的不匹配,导致了协同效应的缺失。

更深层次的阻力来源于人性的复杂性与组织惯性。当AI被过度宣传为“降本增效”的工具时,员工的抵触情绪和消极应付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对就业冲击的担忧,直接导致AI项目成果转化困难,其价值难以有效体现。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企业文化、变革管理和员工激励机制的严峻考验。

对于寄希望于AI提升地位的企业信息部门而言,通用大模型的行业专业性缺失是一大痛点。虽然其在泛娱乐化场景表现出色,但在企业具体业务流程中,对行业知识的深度需求使得通用模型显得“水土不服”。此外,软件公司提供的服务能力有限,多数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难以提供成熟的实施指导和避坑经验,这加剧了企业在应用AI时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数据安全和复杂权限管理方面,通用大模型的不足,迫使企业寻求第三方工具,无形中加大了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和投入成本

最后,AI技术人才的匮乏是普遍性难题。无论是私有化部署、API调用、开源模型定制开发,还是完全定制开发,都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或承受高昂的第三方服务成本。这种持久的技术投入和高度不确定的应用场景,让AI转型成为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变革驱动力:从“概念热”到“价值实”的范式转移

面对上半年的“骨感”现实,产业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从盲目追逐概念和通用能力,转向聚焦实际场景、创造商业价值。这背后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市场对ROI的理性回归。资本不再盲目追逐“通用大模型”的叙事,而是要求技术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和成本优化。这促使技术提供方必须将其能力与具体业务流程深度结合。

其次,通用大模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尽管它们在理解和生成方面表现非凡,但缺乏对垂直行业特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于高精度、高专业性、高安全性和高集成度的需求。这意味着**“场景驱动”将成为AI应用落地的核心逻辑**。

再者,竞争加剧与“红海”困境迫使AI软件公司重新审视其产品策略。在文生文、文生图等泛娱乐化产品遍地开花的同时,垂直行业应用的匮乏成为市场空白。进入这些领域的门槛高(行业知识深度)、市场狭窄、研发周期长、回报率低,使得多数初创公司难以承受。这种“资金”压力,正如部分团队撤离中国市场所示,成为悬在许多AI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技术还是要回归于场景,为企业赋能,而非体现技术的专业化!”1

这一观点是当前行业共识的缩影,强调AI不再是自说自话的技术神话,而必须成为服务于生活和工作的“专业工具”,而非“大玩具”。

2025下半场:垂直化、生态化与智能体的演进路径

展望2025年下半年,AI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出几个关键趋势,共同描绘出从“炒作”到“深化”的演进路径。

首先,垂直化与专业化将成为主旋律。随着企业对AI期望的回归理性,市场将催生更多行业垂直大模型及专业细分工具。这些模型将不再追求通用性,而是针对特定行业(如医疗、金融、制造、法律等)的知识图谱、业务流程和数据特点进行深度优化,提供更高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实用性。这需要数据、算法和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预示着一场AI综合实力的比拼,而非单一技术维度的较量。

其次,AI生态的构建将成为破局的关键。当前AI应用之路的诸多坎坷,从技术人才匮乏到服务能力有限,都指向了单个企业或技术提供商“单打独斗”的局限性。未来,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将成为推动AI精进迭代、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

  • 平台化服务:提供更易用、集成度更高的AI开发与部署平台。
  • 知识共享与协作:跨行业、跨机构的经验交流与最佳实践共享。
  • 联盟与合作:软件公司、硬件厂商、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咨询服务机构将形成紧密合作,共同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AI解决方案。这在各种“大模型应用落地白皮书”中也得到了强调,指出企业应考虑具备AI大模型全栈开发能力、模型及插件工具丰富、内嵌垂直场景经验模板的服务商23

第三,AI Agent(智能体)的潜能与落地挑战并存。虽然智能体概念炙手可热,其在某些领域的自主决策和任务执行能力令人瞩目,但其在企业级应用的普及道路依然坎坷。智能体的技术门槛较高,且其深层次的应用往往涉及对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重塑。传统软件都未能解决的复杂管理问题,智能体也难以一蹴而就。因此,智能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更多地在特定、边界清晰的场景中发挥价值,例如自动化客户服务、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而非全面颠覆企业运营模式。其真正的成熟与普及,仍需时间进行实践验证和技术迭代。

总之,2025年的下半场,AI将褪去浮华,回归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的本质。企业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用”和“有没有价值”,而AI技术提供方则需从“秀肌肉”转向“解痛点”。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蕴藏巨大机遇的阶段,只有那些能够深刻理解行业需求、具备综合交付能力、并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的参与者,才能在这场理性回归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真正引领AI走向产业深水区。

引用


  1. 2025年下半年,AI技术将何去何从? · 湘江数评 · 老杨 (2025/7/15) · 检索日期2025/7/15 ↩︎

  2. [火山引擎&IDC]:2025年大模型应用落地白皮书:企业AI转型行动指南 · 火山引擎&IDC (2025/7/15) · 检索日期2025/7/15 ↩︎

  3. 亿欧智库| 2024年企业AI大模型应用落地白皮书 · 亿欧智库 (2024/11/29) · 检索日期2025/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