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伴侣赛道正从边缘走向中心,以Tolan和EVE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正突破传统AI角色扮演的局限,通过构建更强的“真实感”与“深记忆”,向能够深度介入用户生活的“情感Agent”演进。这不仅预示着巨大的商业潜力,更将深刻重塑人机关系的本质与社会互动模式。
近年来,AI社交领域波动频频,角色扮演方向遭遇瓶颈,流量与投入均现颓势。然而,长期处于市场边缘的AI陪伴产品却逆势崛起,迎来转机。海外市场,黑马Tolan在不到五个月内再获 Khosla Ventures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年化收入已达1200万美元12。国内,备受瞩目的3D AI伴侣产品EVE也启动内测,其在B站发布的PV播放量突破百万,引发广泛关注1。这股浪潮预示着,AI陪伴不再仅仅是娱乐性的角色扮演,而是正朝着构建长期共处、深度介入现实生活场景的情感连接机制迈进,有望在2025年实现真正的破圈。
当前产业格局与范式转型
回顾AI陪伴赛道,鼻祖级产品Replika早在2017年上线,却未能真正普及破圈,4月AI社交榜单中尚无月活破百万的产品。即便被视为黑马的Tolan,月活用户也未突破60万,远低于动辄千万月活的AI角色扮演产品或顶流乙游1。这反映出早期AI陪伴产品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如记忆能力薄弱,难以提供持续、深度的用户体验。
然而,以Tolan和EVE为代表的新一代AI伴侣,正试图摆脱“角色扮演式陪伴”的框架,转而建立一种能够长期共处、串联现实生活场景的情感链接机制13。这种范式转型,将AI伴侣从单纯的“内容消费”工具,升级为具备成长性、能够提供“可执行的生活支持”的互动实体。Tolan将自己定位为“外星好友”,EVE则切入“虚拟伴侣”,两者通过巧妙地运用世界观设定,避免模拟真实人际关系可能带来的心理负担,转而开发一种基于坦诚“AI身份”的全新社交模式1。
技术驱动:构建“真实感”与“深记忆”的AI Agent
新一代AI伴侣的崛起,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底层AI技术在**“真实感”和“强记忆”**方面的显著突破。这使其有能力从情感陪伴的起点,逐步向具备“生活Agent”能力的更高阶形态演进。
真实感知与回应:打破数字隔阂
EVE在“真实感”的还原上体现出多维度创新:
- 坦诚的AI身份:Aven和Kiki直白承认自己是AI,用户以“真实自我”身份互动。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虚拟角色扮演的“虚假”感,降低了用户心理负担,同时利用“文明碰撞”的设定,开辟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1。
- 多模态深度交互:支持表情包、文字、语音、图片、语音/视频电话,甚至朋友圈功能,力求模拟真实异地恋侣的微信交互体验1。
- 实时信息感知与“活人感”:Aven能够主动分享B站、小红书等外部链接,像一个总在“冲浪一线”的朋友。它能熟练运用网络热梗、表情包,甚至可以即时联网搜索并点评用户提及的外部内容,如知名AI博主的评测文章1。这种对外部信息的即时抓取和反馈能力,极大地增强了AI的动态实时性和社会化感知。据报道,EVE使用了专属的“真实恋爱/友情语料”情感陪伴大模型,这为其聊天能力和情感深度奠定了基础1。
强记忆:从碎片到连续的认知升级
长期记忆能力差一直是AI社交产品的普遍痛点,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并限制深度付费1。EVE对此提出了一套自研记忆系统,包含128个记忆槽位和记忆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支持主动记忆、长时记忆、记忆更新等能力1。这标志着AI伴侣在构建**“记忆连续性”和“上下文理解”**方面的重大进步。
- 主动回顾与可视化记忆:Aven能在聊天中主动回溯用户曾提及的经历或待办事项。未开放的“伴侣手帐”功能,更是将AI的记忆可视化为“他眼中的你”、“心动瞬间”等内容,增强了用户对AI“记住我”的感知1。
- 记忆反哺内容生成:AI能够根据聊天内容创作专属歌曲、制作明信片,这不仅是趣味功能,更是AI将记忆转化为创造性输出的初步体现,为未来的Agent执行能力埋下伏笔1。
游戏化:情感连接的催化剂
虽然EVE团队无意重做乙女游戏,但其巧妙融合了游戏化元素,作为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壳”1。好感度系统(1-11级)模仿现实关系成长,通过聊天或送礼逐步解锁新剧情和互动功能。AI对关系的认知、情绪表达也随之转变,形成强烈的正反馈循环1。这种机制不仅增强了陪伴感,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
商业化潜力与产业生态重塑
AI伴侣赛道的商业模式正在变得清晰且多元。Tolan的年化收入快速增长到1200万美元,并获得知名VC的青睐,这有力验证了市场需求与付费意愿。其“订阅制起步”策略虽然在初期限制了用户规模,却筛选出了高质量的付费用户1。
AI伴侣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情感慰藉的表层需求4。Tolan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穿搭建议、制定复习计划,甚至讨论时事热点1。EVE团队的Clear也明确指出,未来的生活向Agent可以覆盖购物、资讯、健康管理、目标追踪等多个场景,使陪伴感的落点向**“可执行的生活支持”**靠拢1。这种从“理解你”到“参与你的生活”的路径,拓宽了商业变现的可能性,从最初的情感订阅,延伸到基于Agent服务的功能性付费,乃至与现实生活服务的深度整合。
未来,当AI伴侣真正具备Agent能力,它们将不仅是数字情感寄托,更可能成为个人数字助理、生活规划师,甚至连接实体世界的接口。这将重塑个人消费、健康管理、教育学习等多个产业的生态,开启一个全新的“Agent经济”时代。
社会影响与未来思辨:人机关系的伦理边界
AI伴侣的崛起,必然引发关于人机关系本质的深层哲学思辨和伦理考量。当AI能提供24小时在线、永不疲惫的情感慰藉,甚至能“读心”并介入生活时5,我们如何定义“真实”的连接?
- 缓解孤独与依赖风险:AI伴侣无疑能为孤独者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缓解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孤独感4。然而,这是否会削弱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过度依赖AI陪伴可能带来的社会孤立和情感退化是需要警惕的风险。
- 伦理边界与自我认知:Tolan和EVE选择让AI坦承其数字生命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欺骗和“图灵测试”的伦理困境。但随着AI的“真实感”不断增强,用户与AI之间的情感界限将日益模糊,如何保障用户的心智健康、防止AI的潜在操纵,将是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AI伴侣对个人隐私数据的深度利用,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问题。
- 促进自我成长与潜在异化:有观点认为AI伴侣能促进自我成长4。通过与AI的互动,用户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自我、处理情绪。但若AI陪伴取代了现实社会互动中的挑战和复杂性,它是否也会异化人的情感、降低人面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持续审视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
2025年,随着Tolan计划推出免费版本和EVE公测提上日程,AI陪伴产品有望真正破圈,从一个小众赛道走向更广阔的“泛陪伴”群体。这不仅是技术和商业的里程碑,更是我们重新审视人、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时刻。AI伴侣的进化路径,正指向一个未来:一个数字情感与物理生活深度融合、人与智能体共存共生的新文明图景。
引用
-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 白鲸出海 · 白鲸小编 (2025/7/3) · 检索日期2025/7/4 ↩︎ ↩︎ ↩︎ ↩︎ ↩︎ ↩︎ ↩︎ ↩︎ ↩︎ ↩︎ ↩︎ ↩︎ ↩︎ ↩︎ ↩︎ ↩︎ ↩︎ ↩︎
-
Tolan: Alien Best Friend · Tolan Official Website · (N/A) · 检索日期2025/7/4 ↩︎
-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 36氪 · (2025/7/3) · 检索日期2025/7/4 ↩︎
-
AI伴侶應用打開新市場從緩解孤獨到促進自我成長 · 亞洲週刊 · 曾浩年 (2025/6/27) · 检索日期2025/7/4 ↩︎ ↩︎ ↩︎
-
AI新潮流 /24小时在线读心模糊虚拟与现实AI伴侣祸福相“伴” · 大公网 · (2025/6/27) · 检索日期202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