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声登陆港交所:AI独角兽的漫长上市路与AGI的“云端芯”叙事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在经历长达五年的上市跋涉后,中国AI语音技术“老兵”云知声于2025年6月30日成功登陆港交所,首日市值突破220亿港元。此次IPO不仅是其自身商业化进程的关键里程碑,更折射出中国AI产业从早期技术积累到大模型时代过渡期的复杂格局与深层挑战。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一个技术深厚的AI独角兽的上市,往往被视为行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风向标。对于云知声而言,这场持续了五年的IPO之旅,远不止于敲钟庆贺的荣耀时刻,它是一部浓缩了中国AI产业从萌芽到爆发、再到深度调整的微型史诗。2025年6月30日,这家根植于北京的AI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铜锣,首日股价飙升52.20%,总市值达到221.37亿港元,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潜力的认可,也标志着其在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梦想的道路上迈入了新阶段。1

漫长的上市征途:市场成熟与资本耐心

云知声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它为我们理解当前AI市场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早在2020年,在彼时国内AI公司扎堆冲刺科创板上市的浪潮中,云知声便已递交申请,但仅三个月后便主动撤回。彼时,外界普遍认为,监管对AI企业商业化前景与盈利能力的审慎考量,是多家公司折戟科创板的关键原因。云知声对此的官方解释是,将“时间及资源重点放在并优先用于业务及技术发展”,以期在“业务状况更成熟及市况合适的较后阶段”再次申请IPO。1

这一决策背后,是AI商业化路径的普遍困境。尽管早期AI公司在技术上各有建树,但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规模化的、可持续的商业收入,是所有独角兽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与同期成功上市的云从科技和云天励飞相比,云知声的“暂缓”让其在资本市场中沉寂了两年。直至2023年6月,云知声转战港股,并在两年内三度递表,最终在2025年4月获得“路条”,6月通过聆讯,才得以修成正果。1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募资总额3.2亿港元,相较于五年前科创板冲刺时的9.12亿元人民币预期募资额,大幅缩水了近七成。这或许暗示着,即使是备受瞩目的AI独角兽,在资本市场对待技术公司盈利前景更加理性的今天,也需要更加务实地调整估值与募资预期。然而,上市首日的亮眼表现,加之引入商汤科技等作为基石投资者,仍体现了市场对云知声核心技术积累和垂直领域深耕的信心。

从语音到AGI:技术栈的演进与商业化挑战

云知声自2012年成立伊始,便打上了“技术派”的鲜明标签。创始团队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核心成员梁家恩和黄伟在语音识别领域拥有深厚背景,后者更是主导开发了全球首款手机声纹认证系统,并多次在国际评测中斩获第一。1这种技术基因,使得云知声在成立之初便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商业语音识别,并发布了基于云的语音识别服务,抢占了AI语音赛道的先机。

其核心技术架构体现在其提出的“云端芯”策略:将AI能力部署在云端、边缘设备以及定制化芯片上。在商业化方面,云知声选择了To B路径,构建了“智慧物联+智慧医疗”双轮驱动模式,为企业提供对话式AI产品和解决方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云知声在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中位列第四,在日常生活AI解决方案中排名第三,在医疗AI解决方案中排名第四,显示出其在垂直领域的深耕成效。1

然而,技术领先并未立即带来可观的盈利。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云知声营收分别为6亿元、7.27亿元和9.39亿元,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达23%。但同期净亏损持续扩大,三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高额的研发投入是主要原因之一,其研发支出在2024年达到3.7亿元。1这反映了AI技术研发的资本密集性,以及在商业化过程中,初期投入巨大的特性。

在细分业务上,智慧生活业务(如AI芯片、物联网模组等)贡献了约78.8%的收入,其中AI芯片收入占比最高,这表明其在硬件层面的布局正逐渐显现回报。然而,智慧医疗业务的客户留存率从2022年的70.4%下降至2024年的53.3%,这可能提示着医疗AI解决方案在市场推广和客户粘性方面仍面临挑战,或需进一步提升产品差异化和服务质量。

当前这轮AI变革由大模型引发,而云知声对此早有布局。早在2016年,公司便着手构建Atlas超算平台,并发展全栈AI技术,这为其后续大模型研发奠定了基础。2023年6月,云知声正式发布了其拥有600亿参数的“山海”大模型。1CEO黄伟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曾表示,“好像也没什么”,但这并非轻视,而是在已有技术积累基础上的冷静判断与快速响应。这种先见之明,使得云知声在面对大模型带来的颠覆性浪潮时,能够迅速推出自身的大模型,并将其融入已有的垂直解决方案中,试图在通用AI能力与行业应用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展望未来:AI独角兽的全球野心

云知声此次IPO募得的资金,计划将主要用于提高研发能力、投资新兴商业机会、提升产品在垂直行业的渗透率,以及国际扩张和战略合作。1这表明其对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持续的技术投入是核心,而商业化拓展和国际化则是外延。

将自身定位为“港股AGI第一股”,并提出“以香港为支点,将中国AGI产品带向全世界”的宏大目标,无疑是其未来愿景的关键一笔。这意味着云知声不仅满足于现有垂直领域的市场份额,更希望通过其大模型能力,拓展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并将其技术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然而,国际化道路充满挑战,不仅涉及技术适应性,更包括文化、法规、市场竞争等多元因素。

云知声的上市,不仅是其自身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AI产业演进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早期技术积累的重要性,商业化变现的艰辛,以及在大模型时代,传统AI公司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和战略调整来适应新格局。在AI技术加速迭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云知声能否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对垂直行业的深刻理解,真正实现其AGI梦想并走向世界,这无疑将是未来几年AI领域值得关注的焦点。其“云端芯”与“山海大模型”的结合,能否真正解决行业深层问题,并为社会带来更广泛的价值,时间将给出最终的答案。

引用


  1. 市值超220亿,北京AI独角兽登陆港交所·36氪·邵延港(2025/6/30)·检索日期2025/6/3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