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近期发布的AI眼镜以1999元起步的定价,令业内同行松了一口气,这不仅打破了此前关于小米将扮演“价格屠夫”的预期,也映射出其在AI穿戴设备领域谨慎“试水”的市场策略。这一举动揭示了中国AI眼镜市场在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PMF)上的深层困境,以及本土厂商在复制海外成功模式时面临的文化与技术挑战。
当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将旗下首款AI眼镜的最终售价定格在1999元起时,国内AI眼镜赛道的同行们普遍感受到了一丝如释重负。此前,市场对小米的期待是,它将凭借其一贯的“价格屠夫”策略,以低于预期的1500元左右价格,迅速引爆并终结这场“AI百镜大战”。然而,1999元的定价不仅高于多数同类国产产品,也传递出小米对这一新兴品类——至少在中国市场——采取更为审慎的“试水”态度 1。
小米入局:谨慎的试探与行业重塑
姗姗来迟的小米AI眼镜,以其40克(不含镜片)的轻巧设计、1200万像素摄像头和长达8.6小时的宣称续航(是Ray-Ban Meta的两倍多)进入了公众视野。在技术路线上,它采用了独特的高通AR1主芯片与低功耗副芯片的双芯片方案,旨在通过差异化功耗管理,延长眼镜在复杂拍摄与简单音频问答场景下的续航表现 1。此外,小米还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电致变色款,试图契合部分消费者对墨镜场景的需求。
尽管小米在手机、电视等消费电子领域素以彪悍的价格战闻名,其“5%硬件综合净利率红线”也曾让同行们如坐针毡,生怕其将AI眼镜拖入红海。但最终的定价,以及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上,AI眼镜仅获得寥寥数分钟的介绍时长,都印证了业内人士关于“小米在这上面也不是很坚定,试水的意味比较浓厚”的判断 1。
小米的入局,无疑为看似“雷声大,雨点小”的国内AI眼镜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市场普遍认为,小米在资金、供应链、品牌力以及广阔的用户生态方面,具备降维打击初创企业的能力。特别是在智能硬件制造经验、线下销售渠道和AI拍照能力上,手机厂商相较互联网大厂拥有结构性优势 1。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
“眼镜厂商的心态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小米AI眼镜取得一定成功,可以教育用户激活市场,推动行业往前走;但也不希望小米过于成功,让其他家没有立足之地。” 1
这种“既期待又担忧”的复杂情绪,恰好反映了中国AI眼镜产业生态正处于从早期摸索向潜在爆发过渡的关键节点。
中国市场之困:PMF的深层挑战
Ray-Ban Meta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为全球AI眼镜领域树立了一个标杆。其成功秘诀在于与知名墨镜品牌雷朋的深度联名,不仅继承了雷朋的时尚外观和成熟渠道,更巧妙地将AI功能融入了西方消费者佩戴墨镜的文化习惯之中 1。对他们而言,Ray-Ban Meta首先是一款时尚墨镜,其次才是一款AI眼镜,仅比普通墨镜贵50美元的定价也极具吸引力。
然而,将这一成功模式照搬至中国市场,却面临着显著的“水土不服”。中国的消费者普遍缺乏佩戴墨镜的日常习惯,而更为普遍的是近视人群对全天佩戴近视眼镜的需求。现阶段的AI眼镜,受限于电池续航和产品重量,很难支持全天佩戴,这无疑会影响近视用户的体验 1。一位投资人尖锐地指出,
“归根结底,在消费水平、消费习惯都截然不同的中国市场,AI眼镜厂商需要重新寻找PMF(Product Market Fit),这是小米等AI眼镜主力军绕不开的核心命题。” 1
小米的保守销售预期(“三十万台往上”,对比Ray-Ban Meta去年的百万副销量)也侧面印证了其对中国市场独特性的认知。尽管小米尝试通过双芯片方案和电致变色款来适应本地需求,但这些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否真正跨越文化和习惯的鸿沟,让中国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这款售价不菲的“新物种”买单,仍有待市场验证。
展望未来:穿戴AI的社会融入与伦理考量
AI眼镜作为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重要形态,其未来发展不仅仅是硬件参数的迭代,更在于其能否无缝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感知和交互世界的自然延伸。小米AI眼镜所配备的摄像头,无疑赋予了它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但这同时也天然地带来了隐私和数据伦理的挑战 1。一个随时可能在不经意间记录周围环境的穿戴设备,如何在便利与隐私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所有AI眼镜厂商乃至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命题。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AI眼镜市场的“百镜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尽管目前缺乏像Meta那样能够“教育市场,推动供应链成熟”的绝对领头羊,但手机厂商如小米的入局,凭借其在硬件制造、渠道铺设和用户生态上的优势,仍被寄予厚望。未来,AI眼镜可能不再是小众玩物,而是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个人数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除了技术突破,更需要厂商们深入理解本土市场,找到独特的产品市场契合点,并积极探索如何负责任地设计和部署这些日益贴近人体的智能设备。这场关于“人与家、车”全生态的发布会,或许预示着AI眼镜未来将作为智能生态的重要节点,而非孤立的硬件存在。它的发展路径,无疑将深刻影响我们与科技交互的方式,甚至重塑社会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