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张雪峰”上岗:高考志愿,一场AI Agent的深度实战演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中国科技巨头正将AI大模型部署到高考志愿填报这一低频但高需求的场景中,以填补市场空白并进行AI Agent产品的大规模实战演练。这些“AI张雪峰”不仅整合海量数据,更通过融入专家“思维链”提供个性化、深度分析的志愿报告,预示着AI应用正从基础问答迈向复杂任务执行的新阶段。

当中国数千万高中生在2025年高考的硝烟散去之后,另一场无声的战役随即打响:高考志愿填报。这不仅是决定个人前途的关键一步,也意外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智能体(Agent)产品,进行大规模“练兵”的最新前沿阵地。随着曾凭借“打破信息差”而声名鹊起的志愿填报专家张雪峰陷入舆论漩涡并淡出公众视野,一个价值高达9.5亿元人民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该市场规模相较2016年增长了7.3倍,预计2027年将达到12.2亿元)的市场空缺浮现。中国科技巨头们迅速行动,派遣他们的“AI张雪峰”入场,这标志着AI应用从简单的信息检索和问答,向更复杂、更具执行力的个性化服务转型。

智能体的崛起:高考志愿填报的复杂挑战

长期以来,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信息壁垒高、市场集中度低的领域。考生和家长面临海量且分散的数据:全国各省份截然不同的填报规则(如院校+专业或院校+专业组模式,志愿数量从30个到112个不等)、2900多所高校的招生章程、近1600个本科专业的详细信息,以及更难以触及的就业去向、新兴产业趋势乃至城市产业结构等“非公开”或“半公开”数据。传统上,这些信息的搜集、筛选和分析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甚至依赖于经验丰富的线下机构或个人专家。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信息处理和策略制定需求下,AI Agent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以阿里旗下的AI应用“夸克”为例,其于6月12日正式推出的“高考志愿大模型”和“高考知识库”并非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一个能够像志愿专家一样“思考”的智能体。该Agent基于阿里的旗舰大模型“通义千问”,以考生分数、兴趣偏好、家庭背景和地域倾向为基础,首先制定个性化任务规划——例如定位成绩段、筛选专业方向、制定“冲稳保”填报策略。随后,它将这些规划转化为指令,基于庞大的高质量数据知识库完成任务执行,生成一份涵盖全面分析的“AI志愿报告”1。夸克AI搜索负责人张帆指出,高考填报志愿是“大模型可以发挥最大价值的场景”1

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远超以往的“AI做题”。生成一份志愿报告,需要模型进行“上万次的搜索动作”1,并投入“超过100倍的算力”1来支撑深度搜索场景。这体现了AI Agent在处理多维度信息、进行复杂推理和提供定制化服务方面的巨大进步,也揭示了其对计算资源近乎苛刻的需求。

数据与“思维链”:构建智能体的核心壁垒

AI Agent能否避免“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推荐,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如果模型仅仅基于固定数据集进行训练,很可能导致所有考生的选择趋同,从而削弱其个性化服务的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领先的AI公司在构建Agent时,不仅依赖于庞大的独家数据,更引入了被称为“思维链(Chain-of-Thought)”的关键技术。

以夸克为例,其高考数据知识库覆盖了全国2900多所高校、近1600个本科专业,并进一步拓展至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新兴产业趋势以及各城市的产业结构等维度,所有数据均来自可信渠道并经过多轮交叉验证和人工抽检,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1。但这仅仅是基础。更深层次的突破在于,夸克团队将数百名人类资深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决策分析路径,以及真实的报考过程对话,转化为上万条真实的“推理链”1,作为高质量监督数据内化到模型之中。这意味着,模型并非单纯地匹配数据,而是学习了专家们在面对不同考生时,如何按顺序思考和决策的“心法”。通过“人类挑刺 + 模型修正”的方式,模型的输出在专业度和匹配度上持续逼近专家的真实判断标准,从而在输入相同提示词的情况下,也能得出有差异且具有不同报考风格的方案1

这种对人类专家知识的结构化编码实时搜索能力的结合,构成了AI Agent区别于传统模型的关键壁垒。它确保了Agent能够提供深度个性化的服务,而非简单的信息聚合。

巨头竞逐与战略考量:Agent生态的未来图景

高考志愿填报场景的激烈竞争,折射出中国科技巨头在AI时代更为宏大的战略布局。这不仅仅是为了抢占一个利基市场,更是为了争夺AI Native应用Agent生态的未来制高点。

各家大厂的Agent产品形态,清晰地展现了其不同的产品策略和优势:

  • 阿里夸克:产品思路更偏向专业工具类,单独在产品首页开辟高考模块,提供从知识库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服务,展现了其在垂直领域深度定制化的决心1
  • 腾讯元宝/QQ浏览器:产品设计更偏向于“嵌入式”和“简洁化”,将Agent能力融入到现有浏览器或IM产品中,用户需通过特定搜索或入口才能触达。腾讯QQ浏览器AI搜索产品负责人李锐章表示,这遵循了“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才去触达他”的设计原则1。腾讯在AI应用上的布局呈现出更强的探索和试验属性,目标是通过更积极的产品更新,与用户磨合,寻找更适合大规模铺开的AI应用形态2。微信作为腾讯的核心基因和庞大流量池,被寄希望于打造具有独占性和差异化的Agent生态,连接社交关系链、内容体系和数以百万计的小程序,形成一个“跑在软件端的操作系统”2
  • 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巨头,百度则凭借其“搜索热度”功能提供独特的数据维度,让用户直观感受院校和专业的关注度,为决策提供更多维参考1

这些巨头在高考场景的投入,核心在于捕获和培养年轻用户群体。对于所有AI产品而言,年轻人是重要的早期体验用户。夸克披露,过去7年间其高考服务累计服务1.2亿考生,仅2024年就有超过3000万考生使用其服务1。通过在高考、求职等人生重要节点提供关键服务,AI产品能够与年轻用户建立起深厚的“信任成本”,从而将其转化为更长期的忠实用户群体。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此次“AI张雪峰”的上岗,是AI从“聊天”走向“执行”的缩影。腾讯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承认,AI聊天虽然能吸引用户提问,但在用户留存上存在短板,而“有用、好用、多用是AI产品的一条更深的护城河”2。Agent化浏览器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它不再是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是能够承载更多、更复杂任务的AI助手与工作台组合体。这一趋势也推动着底层AI基础设施的演进。腾讯云升级了智能体开发平台和企业AI知识库,旨在为企业开发Agent提供基础能力,并将其通过微信、QQ浏览器、应用宝等入口服务于C端用户2。这种战略聚焦和资源倾斜,显示了科技巨头对AI Agent作为未来应用形态的坚定信心。

然而,我们仍需审慎观察这些“AI张雪峰”的长期影响。尽管技术上力求避免同质化,但AI的普及是否会间接塑造和引导年轻人的选择趋向?当智能体变得无所不能,人类在关键决策中又该如何平衡依赖与自主判断?这场AI Agent的“大练兵”,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AI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前瞻图景,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伦理和经济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

References


  1. 邓咏仪(2025/6/19)。大厂们的“AI张雪峰”上岗,这是Agent产品的一次大练兵。36氪。检索日期2025/6/19。 ↩︎ ↩︎ ↩︎ ↩︎ ↩︎ ↩︎ ↩︎ ↩︎ ↩︎ ↩︎ ↩︎

  2. 李威(2025/6/19)。Agent成了腾讯AI最大的牌面。36氪。检索日期2025/6/1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