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中国智能眼镜市场正因AI融入而急速升温,一场由科技巨头小米与深耕AR十载的Rokid引领的“眼镜之战”悄然打响。Rokid凭借其激进的AR+AI技术和早期市场布局,在巨头环伺下展现出惊人韧性,预示着该领域可能迎来一场价值重塑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科技界的舞台上,小米的每一次登场,都伴随着行业内“哀嚎遍野”的低吟。创始人雷军那句“干一行行一行”的豪言,既是战鼓,亦是谶语。然而,当他亲自站台,力推被誉为“随身AI入口”的小米AI眼镜之际,却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理工男”——Rokid的创始人祝铭明——凭借其蛰伏十载的心血,在同一赛道上,以绵里藏针的姿态,悄然实现了销量上的“截胡”,引发了市场对于未来“数字视界”主导权的深刻思考。
小米AI眼镜起售价为1999元,而Rokid Glasses则定价2499元。按理说,自带巨大流量与价格优势的小米,应是这场较量中毫无悬念的霸主。然而,市场数据却讲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小米AI眼镜首销三天,销量据报接近5万副;而Rokid Glasses,这款早大半年发布的竞品,全球定金订单已然突破了25万副。这般反差,甚至让Rokid的掌舵者焦虑到想直接睡在工厂,确保交付,而非沉醉于胜利的喜悦。这并非偶然的昙花一现。今年二月,祝铭明佩戴自家AR+AI眼镜,全程“脱稿”完成一场演讲,仅凭手上戒指控制内容,其场景化应用引发官方媒体竞相转发,成功“破圈”。更令人称奇的是,Rokid的眼镜甚至搭乘“神舟”飞船,成为全球首款进入中国空间站服役的AR产品,并在国内博物馆AR导览市场占据了惊人的**99%**份额。
“不可能三角”与路径之争
智能眼镜的战场,远比表面看来复杂。谷歌眼镜的“折戟沉沙”犹在昨日,其失败并非因技术不前,而是未能解决“比手机贵,又没有手机好用”的根本性痛点。而今,AI的异军突起,似乎为这片沉寂许久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正是凭借对AI功能的巧妙融入,在一年内狂销224万副,足见AI对消费级智能穿戴设备的强大催化力。
然而,在这股浪潮中,各家企业选择的路线却泾渭分明。目前智能眼镜大致分为三条路线:一是仅具备简单音频和语音交互的智能音频眼镜;二是小米AI眼镜这类在音频基础上增加摄像头的设备;三则是Rokid所代表的更为激进的AR显示路线,它不仅集成摄像头,更能将视觉识别结果与数字信息实时呈现在镜片之上。祝铭明直言,他的目标是让智能眼镜取代手机,这一愿景显然比雷军将AI眼镜定位为“随身的AI入口”更为宏大。
Rokid之所以敢于剑走偏锋,源于其在AR领域十年的深耕。彼时,当资本涌向O2O、社交电商的“风口飞猪”时,Rokid却选择在AR与AI的冷门角落里,自掏腰包,抵押资产,默默搭建技术壁垒。这种耐心,最终等来了B端市场的机会——从博物馆的智能导览到工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与辅助操作,Rokid的眼镜虽出货量有限,却在小众市场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爆款”。
然而,B端市场的容量终究有限,真正的“临界点”在于C端。而这个临界点,正是由AI大爆发所引燃。Rokid早于小米,在去年11月便发布了Rokid Glasses,以“AI+AR”的姿态,试图在售价与功能之间找到平衡,拉近与普通用户的距离。
这背后,是智能眼镜行业长久以来难以克服的“不可能三角”:即高性能计算展现力、续航和轻量化三者难以同时满足。Rokid Glasses,即便经历了十年技术沉淀,重量仍有49克,续航仅约4小时,远不能与手机比肩。祝铭明甚至要求团队,产品重量每增加0.5克都必须向他汇报。即便是苹果的Vision Pro,虽然性能惊人,但650克的重量足以让发烧友望而却步;而Ray-Ban Meta虽轻至42克,却牺牲了AR显示功能,仅限于拍照和语音交互。巨头尚且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无疑为Rokid这类深耕技术的“小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甚至为其建立起一道暂时的技术护城河。
资本涌动与大众刚需的鸿沟
全球智能眼镜市场正进入白热化竞争。今年1月的CES展会上,智能眼镜产品激增至59款,互联网巨头、专业AR厂商乃至珠宝品牌老凤祥都纷纷入局。艾媒咨询预测,到_2029年_,中国智能眼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惊人的1191.1亿元1。在这场淘金热中,Rokid以10亿美元的估值提前占据了国内市场的有利位置。
然而,资本的狂热与厂商的蜂拥而至,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竞争的极速加剧,意味着Rokid不仅要面对巨头在营销和渠道上的“降维打击”,更要警惕市场初期的良莠不齐,可能导致整个智能眼镜品类被贴上“鸡肋”甚至“智商税”的标签。Rokid必须清晰地向市场传递其产品的真材实料,以区隔那些鱼目混珠的投机者。
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智能眼镜从酷炫的科技玩物,转化为大众的“刚需”。智能手机的成功,在于其直观易用的操作逻辑。祝铭明深知,理想状态是用户拿到智能眼镜的十秒之内,便能无师自通地掌握其基本功能。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镜,距离这一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智能眼镜是否能提供手机无法比拟的、带来“体验大幅升级”的使用场景。当前智能眼镜主打的导航、解题、支付、翻译等功能,手机都能轻松实现,且目前智能眼镜在这些方面的体验提升仍微乎其微。而像“提词器”这类颇具传播力的功能,祝铭明也清醒地认识到,它们是“传播点,不是卖点”,因为并非大众的普遍需求。
此外,内容生态的匮乏是另一大软肋。尽管Rokid每年都举办AR应用开发大赛,并提高奖金,但其影响力终究有限,导致智能眼镜上可供用户把玩的软件和游戏寥寥无几。这与智能手机初期App Store的生态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
显然,智能眼镜要取代手机,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在这条漫长的征途上,“取代手机”是企业宏大的理想,但如何让用户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下,都能感受到产品的“真好用”,才是决定谁能走得更远的现实。Rokid的十年磨一剑,或许只是这场“数字视界”革命的序章。真正的“千亿生意”,仍在等待那位能将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创新者。
引用
-
智能眼镜爆发,他先闯出来了·腾讯新闻·(2025/6/27)·检索日期202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