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界“水电煤”的AI大考:Figma的上市,一场与颠覆共舞的豪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全球领先的设计协作平台Figma正以逾百亿美元估值冲刺IPO,其核心商业模式稳健,但招股书中高达200余次的“AI”提及,预示着这场上市之旅不仅是对其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SaaS巨头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求生与求进的战略缩影。

当硅谷的“独角兽”们还在为如何从人工智能这头“巨兽”身上分一杯羹而冥思苦想时,全球设计协作领域的翘楚Figma,却选择了一场更为大胆的亮相:在公开市场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家曾因一句“把专业设计工具搬上浏览器”而彻底改写行业规则的公司,如今正叩响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门,其估值有望达到150亿至200亿美元,与当年被Adobe天价收购未果的报价不相上下。这不仅仅是一次资本盛宴,更是SaaS行业如何驾驭AI这柄双刃剑的经典案例。

Figma的崛起,堪称软件即服务(SaaS)领域的一则现代寓言。它将原本困于桌面软件的“石器时代”设计流程,一举拖入了云端协作的“谷歌文档”纪元。设计师、开发者、产品经理,如今可以在同一个画布上协作,告别了繁琐的导出、邮件往来与“传话游戏”。这并非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一场范式转移。其商业模式看似简单,实则精妙:基于“座席”订阅,按角色和功能灵活计费,支撑起了从初创小队到《财富》500强企业(覆盖率高达95%)的庞大用户群。在截至2024年的财年,其营收飙升至7.49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25年第一季度,亦保持46%的强劲增速,单季营收达2.28亿美元

Figma的财务指标,更显其SaaS“优等生”的本色。总留存率高达96%,意味着客户黏性极高。而衡量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的关键指标——净美元留存率,更是从2023年底的122%稳步提升至2024年底的134%,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维持在132%。这组数字表明,Figma不仅能留住老客户,还能不断从他们身上挖掘更多价值。其大客户策略尤为奏效,通过“自下而上”的协作式销售,将产品深度嵌入企业工作流,使得“组织版”(Organization)和“企业版”(Enterprise)客户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70%以上。更令人侧目的是,Figma的毛利率高达惊人的91%,这无疑是SaaS模式“经济租金”的生动体现。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亏损(7.32亿美元)与2023年的盈利(7.38亿美元)背后都有“特殊原因”:前者来自一次性员工股权激励费用,后者则得益于Adobe终止收购所支付的10亿美元“分手费”1。这笔意外之财不仅为Figma提供了充裕的战略投资空间,更在无形中为其独立上市之路打了一剂强心针。

AI:机遇亦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在这份光鲜的财报与招股书背后,一股不容忽视的“AI焦虑”正悄然弥漫。Figma在S-1文件中,对“AI”一词的提及超过200次,并罕见地直言:“AI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公司“无法保证持续具备领先的产品竞争力”。这番坦诚,并非故作姿态,而是道出了当下所有SaaS企业共同面临的灵魂拷问:AI究竟是业务增长的新引擎,还是颠覆现有模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以Lovable、Replit和Vercel的v0为代表的AI原生设计工具的迅速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着传统设计流程。这些新贵能够“一句话生成一个界面”,直接从源头简化设计,甚至可能让Figma引以为傲的“协作编辑”变得不那么不可替代。Lovable上线仅四周便达成400万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ARR),并在10个月内突破2000万美元ARR,其15人的精简团队更是对传统SaaS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出了严峻挑战。

危机中的“AI自救”与未来愿景

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Figma选择了积极的“AI自救”策略。它不仅加速了AI产品的研发与落地,更计划在2024年推出四款全新AI产品,使其产品组合规模直接翻倍。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Figma Make,一款AI原型生成器。用户只需输入一句自然语言,便能自动生成一个可编辑、可交互、可迭代的产品原型,此举无疑是试图重构“从想法到原型”的整个路径。此外,Figma Draw旨在通过AI提升矢量图和插图绘制效率;Figma Sites则将设计与建站流程无缝连接;而Figma Buzz则面向非设计人员,专注于广告与营销素材的快速生成。这些举措表明,Figma正试图从工具提供者,向**“设计操作系统”**转型,将AI能力融入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

Figma的独立上市,无疑将成为2025年科技IPO市场的重要风向标。它不仅是对其核心商业模式与增长潜力的肯定,更是对SaaS企业在AI浪潮中转型智慧的考验。在Adobe并购案告吹后,Figma证明了即使没有巨头加持,它依然能够凭借自身实力在市场中立足。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随着AI能力的日益普及,软件的价值正从“拥有”转向“生成”。Figma能否将AI从潜在的“抢饭碗者”转化为自身增长的“助推器”,能否在“人人皆可设计”的新时代找到新的经济租金来源,将决定其在资本市场能否续写辉煌。这不仅仅是Figma的故事,更是SaaS乃至整个软件产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场关于生存、适应与进化的宏大叙事。资本市场拭目以待,看这艘昔日的创新巨轮,如何在这片被AI搅动的海域中,再次扬帆远航。

引用


  1. 曾拿Adobe十亿美元分手费!设计界“水电煤”千亿估值冲IPO·知乎专栏·(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