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小米AI眼镜带着1999元的“王炸”登场,销量一路狂飙,眼看就要把智能眼镜市场这潭水彻底搅浑。然而,在这场“百镜大战”的喧嚣背后,续航、隐私、独立性这些“老大难”问题,依旧是摆在“下一代智能终端”面前的“拦路虎”,它的“iPhone时刻”还得再等等。
几天前,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的热浪还没散去,Yu7的订单据说已经排到了明年。不过,除了这台“顶流”,1999元起步的小米AI智能眼镜也成功抢了一波风头,简直是把价格打到了地板,让网友们直呼“小米又来掀桌子了!”
这眼镜刚到手就被各路测评博主“盘”了个遍,评价那叫一个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它性价比“YYDS”,从颜值到内核都“能打”;但也有不少人直接把隐私安全的“问号脸”摆在了明面上,担心这玩意儿是不是要带我们进入“裸奔时代”。
小米AI眼镜:搅局者还是“气氛组”?
小米这次的“神操作”,无疑是给智能眼镜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想想看,竞品Ray-Ban Meta要价299美元,小米直接把价格拉到了2000元以内,这不就是明摆着要“内卷”到极致,把“科技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人民”这句雷总名言,再次刻在了智能眼镜的脸上吗?1
当然,价格“香”是有代价的。据说小米为了把成本“打下来”,在零部件上可是煞费苦心:比如用上了国产Micro-OLED屏,而不是索尼的“高贵”屏幕;为了轻量化,它放弃了独立算力,把重活儿都扔给了手机;甚至连外观都采用了公模设计,一切都为了那句“1999元起”。
但不得不说,这招确实高明。毕竟,1999元的AI眼镜,就算是个“科技门外汉”也愿意尝尝鲜,从“尝鲜”到“常用”,小米这是在用价格为智能眼镜圈粉,为后续的“百镜大战”储备用户基础。
话说回来,这股风也刮到了其他手机厂商那儿。华为早就推出了鸿蒙智能眼镜,可奈何被“芯片卡脖子”的问题缠身,现在还在寻找高通之外的“平替”。而更让人期待的是,苹果的AI眼镜据说2027年才姗姗来迟,年出货量预计在300-500万部,看来“等等党”们还要再等等。
“百镜大战”烽烟再起:谁能笑到最后?
智能眼镜这东西,可不是啥新鲜概念。要说鼻祖,那还得是2012年谷歌I/O大会上惊艳亮相的Google Glass2。这哥们儿当年可是“出道即巅峰”,但很快就因为“偷拍神器”的争议被戏称为“Glasshole”,加上续航拉胯、生态贫瘠、价格高昂,没几年就黯然退场,把智能眼镜市场带进了漫长的“沉寂期”。
直到2023年,Meta和雷朋联手搞了个大新闻,推出Ray-Ban Meta智能眼镜,才让这个赛道重新“活”了过来,销量一度突破30万台,算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
今年年初的CES 2025,更是把“百镜大战”的火药味拉满了。据说全球有近60家中国企业、80多家海外企业,展出了近50种AI眼镜产品,简直是神仙打架!2 纯音频、音视频兼备、AI+AR……各种花样层出不穷,智能眼镜的热度被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这场混战中,国内市场也悄悄形成了“三梯队”的格局。其中,雷鸟创新已经连续三年稳坐头把交椅,市场份额高达35.6%,稳得一批。2人家不光销量猛,还在长三角地区砸钱搞研发,MicroLED、SLAM、大模型……一副要继续“放大招”的架势。
除了这些“传统玩家”,还有些“场景破局者”也值得关注。比如星纪魅族,直接“抱”上了吉利汽车的大腿,玩起了“AR-HUD车载场景”的梦幻联动;小度呢,则把目光聚焦在了K12教育市场,通过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成了学生们学习中的“AI助教”。2
而手机厂商们的入局,更是让智能眼镜与手机、电脑甚至汽车的无缝流转成为了可能。试想一下,戴着眼镜就能接电话、看消息,甚至控制家里的电器和车,这不就是科幻片里的场景吗?
短期来看,尝鲜是王道。有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570万台,同比增长高达110%1。但这股“三分钟热度”过后,产品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看它本身的“魅力”够不够打。
梦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智能眼镜的“天坑”?
有人说,智能眼镜就是下一代“手机”,能把我们从“低头族”的宿命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解放双手”。扎克伯格就曾说过,AR眼镜是AI的终极载体,因为它能让AI看到你看到的,听到你听到的,还能全天候跟你“唠嗑”。1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智能眼镜想要真正取代手机,甚至成为我们的“赛博器官”,面前还横亘着几座大山:
- 续航焦虑: 现在的智能眼镜电池容量普遍只有150-450mAh,高负载下撑不到4小时就“歇菜”了。而且电池占了整机重量的20%-30%,想把眼镜做得轻巧时尚,电池就是个“硬骨头”。这就是典型的“不可能三角”:续航、重量、算力,总得牺牲一个。2
- 隐私“裸奔”: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Google Glass当年“翻车”的最大原因。眼镜戴在脸上,摄像头随时待命,谁都怕自己成了“被偷拍”的对象。Meta就曾更新隐私条款,摄像头功能除非主动关闭,否则始终启用,公司还会定期分析拍摄内容。这操作,着实让人捏把汗。虽然小米AI眼镜学聪明了,拍照录像时会有“呼吸灯”提示,但网友们的隐私担忧,依然挥之不去。
- 供应链“卡脖子”: 别看AI眼镜现在“热火朝天”,但核心的光波导方案依然透光率不足、量产成本居高不下。更要命的是,主流的主控芯片市场基本被高通这些国际巨头“垄断”,国内厂商想“站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生态“贫瘠”: 很多AI眼镜现在还是个“半吊子”,功能体验高度依赖手机。如果没有足够丰富和“杀手级”的应用生态,用户尝鲜过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毕竟,大家买智能眼镜,可不只是为了戴着它显摆。
所以,虽然小米AI智能眼镜的高调亮相,无疑是智能眼镜时代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真正的“普及时代”,依旧有几道关键门槛需要跨越。这场“百镜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谁能最终筛选出智能眼镜领域的“智能手机时刻”,还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