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如何重塑IP叙事与商业版图:LABUBU现象的深度解析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LABUBU的爆发式走红,不仅仅是一场情绪消费热潮,更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深刻重塑IP生命力、驱动新型商业模式,并引发知识产权深层挑战的典型案例。从动态壁纸爆卖数万单到3D打印模型月入十万,AI已成为激活“无故事IP”叙事、催生草根经济,同时也触及法律伦理边界的关键催化剂。

在潮流玩具的世界里,LABUBU正以其独特的“丑萌”魅力席卷全球,从实体盲盒到线上二创,无处不在。然而,这场热潮背后,人工智能技术所扮演的角色,远超乎表面所见。它不仅将一个原本“无故事”的IP赋予了鲜活的灵魂,更以惊人的效率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悄然触及了知识产权的敏感地带,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时代IP生态演变的新范式。

AI赋能:无故事IP的叙事激活

LABUBU的走红路径,与传统依赖官方故事线和宏大世界观构建的IP(如迪士尼)大相径庭。泡泡玛特的LABUBU最初以其独特的形象设计吸引粉丝,但其官方故事背景却相对模糊,甚至在原作者龙家升的《精灵三部曲》绘本中,LABUBU也仅是客串角色[^1]。这种“叙事留白”在AI时代意外成为了一种优势,为全球数以万计的创意用户提供了广阔的共创空间。

正是这种模糊的设定,让AIGC工具如Midjourney、即梦AI[^2](抖音旗下)、可灵AI[^3](快手旗下)得以大展身手。用户不再是IP内容的被动消费者,而是积极的共同创作者。通过简单的提示词输入,LABUBU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多元“人格”:它可以是电影《藏海传》中的角色[^1],亦或是《复联》系列中的超级英雄[^1];它可以是职场“打工人”发泄压力的具象化身,演绎从周一到周五的精神状态[^1];甚至可以化身为世界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主角,或在尼罗河畔指点江山。

这些由AI生成的图像、动态壁纸、短视频乃至动画片段,以极低的门槛和极高的效率,将LABUBU“反叛”、“丑萌”、“暗黑治愈系”的特质具象化,并不断拓展其人格维度。例如,AI生成的“LABUBU眨眼龇牙”等微小动作,让其形象更具感染力。用户将LABUBU塑造为“叛逆精神的代言人”,通过打翻水杯、递交辞职信等情节,幽默解构现实生活压力。更有甚者,将其塑造成亦正亦邪的“小恶魔”,结合北欧精灵传说和东方志怪元素,最终却以温暖治愈的结局收尾。这种基于AI工具的“人格二创”,无疑强化了LABUBU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结,将其从一个静态的潮流玩具,升级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可互动的文化符号。

泡泡玛特官方也意识到了这种“无故事IP”通过用户共创而“活”起来的现象。面对LABUBU的爆火,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提到,“我们必须清醒,热度背后,是更大的考验。”[^1] 公司近日官宣成立电影工作室,计划推出《LABUBU与朋友们》动画剧集及大电影,试图通过传统内容叙事来构建IP内核,以期打造“百年品牌”[^1]。这与AIGC驱动的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叙事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着未来IP运营策略将是官方引导与用户共创的复杂融合。

创意红利与灰色生意:AIGC驱动的新型商业模式

LABUBU的AI化热潮,不仅是文化现象,更是一场迅速催生的商业机遇。最直观的体现便是那些由AI制作的LABUBU动态壁纸,在电商平台上以0.1-1.5元不等的价格爆卖上万单[^1]。这种超低成本、高复用性的数字产品,得益于AIGC工具的便捷性。只需输入简单的指令,如“拉布布,泡泡玛特,大统领,卡通风格,拟人化角色,兔子耳朵,尖牙齿,粉红色脸颊,花园背景。毛绒艺术作品,水彩笔触”,几秒内便能生成一张高质量的LABUBU动图[^1]。更复杂的动态视频,也只需耗时约10分钟完成渲染。

除了直接售卖数字产品,这波AI浪潮也衍生出新的知识付费模式。“5分钟教你利用AI工具制作火爆全球的LABUBU账号,有手就行”的口号,吸引了大量希望“蹭热度”变现的用户。许多AIGC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教程,并通过提供599元的基础课程乃至1699元的系统年度课程,实现了流量到收益的转化[^1]。有博主透露,AI LABUBU系列视频为其课程带来了翻倍的咨询量和成交额。甚至一些大厂的AI搜索智能体,如360旗下的纳米AI,也顺势推出了“LABUBU AI 玩法全家桶”界面,将这一热点融入其产品推广策略中[^1]。

更令人瞩目的是,AI技术与3D打印的结合,让LABUBU的衍生品市场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爱好者们在MakerWorld等专业平台上分享和下载LABUBU的3D模型文件,甚至可以自定义配色、服饰和表情,实现“即定即产”[^1]。有技术达人分享,其设计的3D打印LABUBU模型文件单份售价99元,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5万元,加上打印成品销售,总利润轻松突破十万元大关[^1]。一个耗材成本仅三四元的3D打印手办,官方售价却高达69元,巨大的差价刺激了大量仿制品的出现。

这并非孤例。此前的AI版Hello Kitty头像风靡微信,清一色身穿奇装异服的Hello Kitty出现在各种怪诞场景,引发了“Hello Kitty演我的精神状态”等热梗。其幕后推手——英国AI初创公司Recraft,借此契机完成了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年化经常性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用户数达400万[^1]。这表明,通过AI工具对热门IP进行二次创作,不仅能迅速积累用户和流量,更能构建起一套可观的商业生态。

知识产权的灰色地带:繁荣下的法律挑战

然而,在这波AI驱动的创意与商业狂潮背后,一个不可回避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浮出水面:知识产权侵权。无论是AI生成的LABUBU动态壁纸,还是3D打印的定制模型,它们在未经官方授权的情况下大量生产和销售,无疑触碰了著作权、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红线。

AI生成图像的版权争议由来已久,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AI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现有作品,这本身就可能涉及版权问题;而用户利用这些模型生成的“新”作品,其版权归属及是否构成侵权,更是复杂。Recraft在Hello Kitty事件后曾声明“不会用被上传的艺术家作品训练模型”,并称用户自发提供的风格关键词是“用户侧的单方面行为”,同时表示付费计划赋予用户“对任何一代图像的完全所有权和商业权利”[^1]。这种模糊的解释,体现了AI公司试图在技术赋能和版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

然而,对于像泡泡玛特这样的IP所有者而言,未经授权的商业行为直接损害其权益。虽然许多AI创作者声称不会将作品商用,但动态壁纸、3D打印模型、乃至“非洲版限定”LABUBU毛绒公仔的兜售,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商业侵权。律师明确指出,未经授权的模仿一旦被认定侵权,将面临赔偿、下架等后果[^1]。

LABUBU的案例凸显了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当创作门槛被AI技术极大降低,内容生成效率呈指数级增长时,如何界定原创与模仿、保护创作者合法权益,将成为全球监管机构、IP所有者和AI公司共同面对的难题。这股由AI引发的侵权浪潮,或许会随着IP热度的冷却而暂时平息,但其背后关于IP生态、数字版权以及AI伦理的深层探讨,才刚刚开始。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普及,类似的IP“激活”与“盗版”现象将愈发频繁,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并构建一套适应新时代数字创作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