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扎克伯格最近开启了AI界的“钞能力”模式,挥舞着数千万美元年薪的支票,把苹果和OpenAI的核心AI大神们挖了个底朝天,硅谷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抢人大战”,真是“神仙打架,凡人吃瓜”!
“钱不是万能的,但天价薪酬可以。” 这句至理名言,最近在硅谷AI圈被扎克伯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就在7月8日,科技圈炸开了锅: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灵魂人物、那位曾带着谷歌十五年深度学习经验加盟苹果的华人工程师庞若鸣(Ruoming Pang),竟然“光速”跳槽Meta了!1 听说,Meta为了挖这位“AI大牛”,直接开出了每年数千万美元的天价薪酬,这哪里是挖人,简直是“把钱直接塞你兜里”!
更“离谱”的是,庞若鸣并非个例。过去短短两周,Meta就像开了挂一样,把Scale AI创始人汪滔、前GitHub CEO纳特·弗里德曼、OpenAI多模态负责人毕树超、GPT-4o图像生成核心余家辉等足足11名顶尖研究者,统统“打包”进了自家门。硅谷江湖甚至流传出一张“猎杀名单”,据说扎克伯格在硅谷和太浩湖的豪宅都快成了“招聘会现场”,当下,似乎真的没人能阻止这位“小扎”的疯狂输出了。
硅谷「抢人大战」:钱多、活好、任性?
Meta这次的“挖角大法”有多野?除了“壕无人性”的千万年薪,还有那快到你反应不过来的72小时offer有效期。OpenAI的招聘负责人Joaquin Quiñonero Candela直接在网上“哭诉”,说Meta的这种“闪电战”行为简直是“不道德,甚至是令人绝望的”!2 试想一下,一份动辄千万的offer摆在你面前,还只给你三天考虑时间,这谁能顶得住?
这背后,是扎克伯格对AI的“极度渴望”。你可能还记得,Meta去年发布的Llama系列模型在各种AI榜单上有点“掉队”了,这显然让小扎坐不住了。于是乎,他直接拍板143亿美元投资Scale AI,亲自出马组建“超级智能部门”,目标只有一个:把Meta的AI能力直接拉到“S+”级别!
除了给钱毫不手软,Meta在算力上的投入也堪称“史诗级”。财报显示,2025年Meta的资本支出将飙升到640-7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将用于数据中心等AI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那些追求“大模型自由”的AI科学家们来说,这种“不计成本”的算力支持,比什么都更能让他们“心潮澎湃”,这可是真正能让他们“搞事情”的“游乐场”啊!
苹果和OpenAI:AI时代的「难兄难弟」
如果说Meta是这场“抢人大战”里最靓的“仔”,那么苹果和OpenAI就是被“薅羊毛”薅得最惨的“难兄难弟”了。
先说苹果。庞若鸣的出走,对苹果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要知道,他可是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掌舵人,率领着近百名工程师为苹果AI和下一代Siri的大模型研发“挑大梁”。苹果的AI之路,本来就走得磕磕绊绊,内部甚至为了是否引入OpenAI等第三方模型而产生了“路线之争”,这和庞若鸣团队的自研方向简直是“背道而驰”,人才流失自然在所难免。庞若鸣的副手Tom Gunter上个月就离职了,现在连他自己也走了,苹果自研模型团队估计又得“历经震荡”了。有消息说,苹果连夜任命了Zhifeng Chen接管团队,并紧急拆解为多层汇报制,这波操作,像极了“救火队员”!3
而OpenAI这边,研发负责人Mark Chen(陈信翰)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抱怨自己要“昼夜不停地与那些收到offer的人沟通”,像个“消防员”一样到处灭火。OpenAI之所以如此抓狂,是因为GPT-5的发布迫在眉睫。这款“多合一”的“最强模型”被寄予厚望,但核心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它的研发进度蒙上阴影。有网友犀利点评:“Meta搞来这么多新的AI人才,Llama系列模型能不能好不知道,但是GPT-5的发布必受影响!”
说起来也有些“风水轮流转”的意思。想当年,OpenAI也曾是“挖角高手”,2023年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惊人的80万美元年薪,直接从谷歌和Meta“虎口夺食”,巅峰时期,这两家巨头甚至给OpenAI输送了四成员工,其中不乏GPT-4、o1模型开发的核心骨干。然而,现在“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更何况,OpenAI现在还在“烧钱”阶段,去年的股权激励支出飙升到44亿美元,占营收的119%,而Meta年营收可是1600多亿,还有几百亿净利润。OpenAI面前,可是一个“巨大难题”啊!
华人AI精英:新战场的「MVP」们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还有一个意外的“彩蛋”:华人科学家成了绝对的“焦点”。
看看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那份11人的首发名单,简直就是一份“华人AI天团”的集结号:余家辉、毕树超、任泓宇、赵晟佳、常慧雯(唯一女生)、林季、孙沛……这些人几乎“垄断”了GPT-4o、Gemini和苹果大模型的核心模块研发。他们的成长路径也高度一致:中国名校(清华、中科大、上交大)本科毕业,再到美国深造(MIT、斯坦福),然后进入谷歌等大厂“镀金”,最终“流向”Meta。
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堪称“AI界的MVP”。任泓宇是GPT-4o及多个轻量化模型的联合创建者;毕树超曾是GPT-4o语音模式和多模态训练的负责人;余家辉则是GPT-4.1和GPT-4o视觉架构设计的“操刀手”。英伟达CEO黄仁勋那句“全球50%的AI精英是华人,但他们的归属决定技术霸权归属”的断言,如今看来,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华人AI精英们,正在用实力书写着AI江湖的新篇章。
扎克伯格的「豪赌」:赢面几何?
扎克伯格的这波“钞能力”豪赌,究竟能有几分胜算?
一方面,Meta不计成本的投入,以及扎克伯格亲自下场“吆喝”,确实能短期内聚拢大量顶尖人才,迅速补齐Meta在基础大模型上的短板。毕竟,Llama系列模型在今年4月发布后确实有点“掉队”了,小扎想重振旗鼓,这波操作无疑是“猛药”。
但另一方面,隐忧也像个“小尾巴”甩不掉。首当其冲的就是“薪酬内卷”:新招来的这些“天价”AI大牛,薪资水平早已远远甩开Meta内部的“老员工”们。一个普通的AI工程师年薪大概在20-50万美元之间,而新来的动辄数千万。这巨大的落差,会不会让原有团队产生“怨气”甚至“内讧”?《商业内幕》就曾报道,Meta内部的竞争压力已经达到顶峰,很多老员工都充满了“怨恨和嫉妒”。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式的激进扩张,长期来看,对团队凝聚力是否会造成伤害,这还是个问号。
更何况,Meta毕竟是一家以互联网产品为主的公司,和Google、OpenAI那种偏向“研究氛围”和“理想主义”的机构,气质上还是有些许不同。这种文化差异,新来的AI科学家们能否完全适应,也值得观察。
最后,别忘了小扎上一个“豪掷千金”的项目——AR眼镜和元宇宙。那个叫Reality Labs的部门,已经累计亏损了465亿美元,这笔“学费”交得可不便宜。Meta在2025年春天还曾两次裁员,其中一次裁员规模超过3000人。AI的未来固然诱人,但前车之鉴摆在那,扎克伯格的这波“AI豪赌”,究竟是能一雪前耻,还是重蹈覆辙,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