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疗健康投资遭遇寒流,总额与交易数锐减,但资本正加速向少数高确定性、具备AI赋能的核心技术项目集中,并驱动中国创新药企通过国际授权交易破局,预示着行业从广撒网向精耕细作的结构性转型。
全球医疗健康投资界,这片素来被视为创新与增长灯塔的沃土,如今正身陷一片诡谲的变局之中。尽管头条新闻大肆渲染“资本寒冬”的到来——一个对某些经验老到的观察家而言,或许更像是重回理性的形容词——但深入审视,却会发现一幅更为微妙、甚至带有些许反常色彩的图景。在交易数量锐减和总融资额缩水的冰冷统计数据之下,一场生机勃勃、却又极具选择性的解冻正在进行,其主要驱动力,恰恰是人工智能那炽热而耀眼的光芒。
寒冬下的选择性盛宴:资本的精明抉择
数字是冰冷的,足以让任何风险投资家的脊背发凉。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疗健康投资持续下行,未能延续2024年短暂的企稳态势。全球范围内,仅完成973笔投资,累计融资额为275亿美元,相较2024年同期,交易量骤降19%,总融资额亦下滑10%。中国市场,这个曾以其爆发式增长引领潮流的区域,也未能幸免,国内融资总额同比减少27%,融资事件数量下降14%,其交易规模已大致回溯至2016年水平1。这些数据似乎在宣告一场风险资本的普遍退潮,一种集体规避风险的姿态。
然而,这一以数字为基础的叙事,却遗漏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尽管平均交易规模滑向历史低点,预示着资本的日渐吝啬,但其对少数精选项目的慷慨程度却令人意外。全球范围内,单笔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大额交易事件,竟占总数的8%,这一比例甚至超越了疫情前水平1。资本,看来并非完全撤离,而是变得异常挑剔,它选择将资源倾注于那些被其视为最强健、最接近市场化,从而“确定性最高”的项目。这无异于一场暴风雪迫使所有人居家避寒,却有少数几栋豪宅仍在举办奢华而温暖的私人派对。
AI的磁力与细分领域的潮汐
这些独家派对上的座上宾,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人工智能仿佛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从更广泛的市场低迷中崛起,成为2025年上半年医疗健康投资领域无可争议的宠儿。其磁力如此强大,以至于在全球融资额排名前十的交易中,AI项目占据了四席——这是一年前传统医疗器械和药物研发仍主导榜单时难以想象的剧变1。这不仅仅是一时的狂热,更是对AI在整个医疗健康价值链中颠覆性潜力的深刻认可:从助力更精准的医学影像分析,到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再到革新酶筛选技术,乃至赋能手术机器人。
在这场潮汐般的转变中,传统的巨头也感受到了震颤。器械与耗材类项目交易规模首次反超生物医药,其交易金额同比增长55%,数字健康领域也实现了**57%**的显著增长1。这表明,资本正在重新评估短期价值和规模化的潜力。尽管生物医药在总融资额上仍占据最大份额,但器械和数字健康领域的相对活力,尤其是在AI的加持下,指向了资本配置更广泛的多元化。相比之下,一度备受关注的数字疗法和第三方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则明显降温。市场似乎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概念,而是追求可验证的、由技术驱动的创新,以及明确的商业回报。
中国的精妙棋局:BD交易破局困境
在国内医疗健康一级市场融资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企却找到了一条颇为巧妙的求生之道:业务拓展(BD)或“授权出海”(License-out)交易的蓬勃发展。与萎缩的风险投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达到466亿美元,这一数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总额1。这并非偶然,而是一项战略性杰作,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急需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从而有效地绕开了国内融资渠道的堵塞。
这一波授权出海热潮,凸显了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日益成熟的标志。一度被国际市场带着审慎目光看待的中国创新药,如今正吸引着显著的全球关注,尤其是美国合作伙伴,他们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交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合作的焦点也正从一度拥挤的肿瘤领域,转向自身免疫和内分泌代谢等更具潜力的疾病领域,例如备受瞩目的GLP-1药物。像三生国健这样,凭借其PD-1/VEGF双抗从辉瑞获得了高达12.5亿美元(不可退还)首付款1的企业,不仅仅是在达成交易,更是在输出一种“海外分权与本土主导”的复杂合作模式。这种精明的策略,正如一根在资本枯竭时点燃的火柴,在寒风中维系着创新之火的燃烧。
区域异动与未来图景
最后,从全球资本流动的地图上,我们能观察到一些引人深思的区域异动。当常年主导市场的美国和中国都在交易数量和金额上大幅下滑——美国投资价值骤降22%,交易事件减少24%1——一些出人意料的参与者却逆势上扬。例如,英国的投资总额竟翻了一倍多(增长114%),尽管其交易事件数量同期减少了33%1。瑞士同样如此,在融资事件减少15%的情况下,融资总额却飙升了51%。这表明,即使在普遍的资本集中趋势下,特定的监管环境、研究集群,或者仅仅是几笔异常庞大的市场交易,也能在局部区域点燃投资的火花。
展望未来,医疗健康投资格局显然正经历一次深刻的蜕变。广撒网、盲目押注的日子,至少目前看来,已一去不返。相反,无论来自传统风投基金还是战略授权协议,资本正加速流向那些技术已趋成熟、临床进展明确、尤其是那些拥有清晰商业化路径和坚实竞争壁垒的AI赋能型解决方案。这场“资本寒冬”,与其说是末日预言,不如说是一场严酷却必要的汰弱留强,它正加速推动医疗健康创新向更成熟、更资本高效、也更技术精密的模式演进。对于那些能够凭借人工智能的慧眼和巧妙的商业策略,在这场风暴中屹立不倒的企业而言,未来的图景依然广阔而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