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与AI正面对撞:WAIC“数学之问”预示通用智能与科学发现的新纪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随着大模型步入深水区,人工智能对基础理论的“渴望”前所未有,WAIC 2025提出的“数学之问”直指AI与数学的深层融合,预示着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和加速科学发现的关键突破,将重塑人类与智能协作的未来图景。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业界普遍认识到,单纯依赖数据和算力堆砌的大模型正逐渐触及其能力的边界。真正的智能跃迁,尤其是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征途上,亟需一场从底层理论到认知范式的深刻变革。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此次重磅推出的“AI三问”——直击数学、科学和模型方向的前沿思辨——尤以“数学之问”作为先锋,不仅揭示了当前AI发展的核心瓶颈,更指明了未来智能演进的关键路径。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论坛,更是一次对AI未来本质的深度拷问与基础重构的起点。

技术原理解析与创新点:AI对数学的“双向奔赴”

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自然语言处理、代码生成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涌现能力,但其在复杂数学推理、符号逻辑处理以及对世界深层规律的理解上,依然面临显著挑战。这正是WAIC“数学之问”的核心关切:当AI步入“深水区”,它不再满足于拟合海量数据,而是渴望触及万物计算的本源——数学。

本次论坛聚焦“AI×数学”的双向驱动,这构成了理解未来智能的关键技术路线:

  1. Math for AI以数学为AI赋能。这涵盖了利用更高级的数学理论来优化AI模型结构、提升算法效率、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可解释性与泛化能力。例如,图论、拓扑学、范畴论等抽象数学工具,可以为神经网络架构设计提供新的灵感,解决模型复杂性、收敛性问题。传统的统计学和优化理论,在大模型时代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精妙的数学框架来支撑大规模训练和推理。本次论坛议题中提及的“大型语言模型优化、机器学习安全、对抗建模、谱方法”等,无不指向通过数学原理提升AI的内在质量与可靠性。
  2. AI for Math以AI赋能数学研究。这代表了AI在辅助甚至驱动数学发现与问题解决方面的潜力。例如,AI可以加速数学猜想的生成与验证,在组合学、数论等领域发现新的模式,甚至辅助定理的证明。通过“人机协作”模型解题案例的展示以及“未解数学问题”的全球征集,WAIC希望探索AI作为数学家的“同道者”,而非仅仅是“统计上更聪明的螺丝刀”1,共同突破人类智力边界,攻克那些困扰了人类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数学难题。

这双向路径的交汇,预示着AI将从“数据拟合器”向“知识构建者”和“智慧发现者”的角色转变,而数学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石。

产业生态与商业价值重塑:基础研究的“风口”与投资逻辑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普陀区政府与菲数中国主办,并有菲尔兹研究院与西班牙国家数学委员会(ICMAT)联合发起的国际高水平数学实验室首次在中国揭牌2。这一系列举动不仅是学术界的盛事,更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对AI基础理论的投资,正成为下一个产业高地

  • 市场潜力与商业模式:如果AI能在数学推理和科学发现上实现突破,其商业价值将是颠覆性的。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AI可加速新药研发,从万亿级别分子空间中高效筛选候选药物;在材料科学中,AI辅助设计新材料可极大缩短研发周期;在金融领域,更精准的数学模型将提升量化交易和风险管理的效率。这些突破将催生全新的“AI for Science”产业生态,孕育出提供基础科研智能服务、高级数学推理引擎、乃至“智能科学家”平台的独角兽企业。
  • 投资逻辑转向:过去几年,AI领域的投资更多集中在应用层和模型层。然而,随着头部大模型趋于同质化,资本的目光正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基础研究。菲尔兹研究院这类顶级数学机构的参与,以及国际数学实验室的设立,本身就代表了国家层面和顶尖科研力量对这一方向的战略投入。“AI×数学”的突破,有望开启新的“长周期”投资机会,那些能将深奥数学理论转化为可规模化AI能力的公司,将获得资本青睐。
  • 全球协作与人才争夺:中外数学家、AI专家、超算工程师与投资机构代表的集结,以及中外青年数学人才的跨国结对,体现了基础研究的全球协同特性。在AI的竞争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谁能吸引和培养顶尖的“AI+数学”复合型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

社会影响与哲学思辨:人机智能的边界与未来文明图景

“AI是数学家的围剿,还是突围?”“数学理论的突破是否是通向AGI的钥匙?”这些圆桌议题直击核心,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辨。

  • 认知边界的拓展:如果AI能够独立解决“未解数学问题”,甚至发现人类未曾设想的数学结构,这无疑将极大地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这会挑战我们对“智能”和“创造力”的定义。AI不再是人类工具的延伸,而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实体,与人类共同探索未知。
  • 科研范式的变革:传统科学研究高度依赖人类直觉、经验和繁琐的实验。AI与数学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科学研究从“假设-实验”模式向“AI驱动的探索与发现”模式转变。这会带来科研效率的指数级提升,也可能改变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和验证逻辑。
  • 伦理与治理挑战:当AI在基础科学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时,其结果的可信度、偏见风险、以及“黑箱”问题将尤为突出。例如,如果AI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定理,我们如何确保其证明过程是严谨且无漏洞的?如果AI在物理学中提出一个反直觉的理论,我们如何进行验证并判断其伦理影响?这要求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步构建相应的伦理框架和治理机制。
  • 人类文明的进化:WAIC推出的《WAIC UP!》刊物,旨在唤醒更多人“探究关乎技术跃迁、自我边界和未来文明的无限可能”。这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对AI×数学这一深层融合所带来的人类文明进化潜力的洞察。当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在最抽象、最基础的数学领域实现深度协同,我们可能迎来一个知识爆炸、创新加速的“智慧共生”时代,共同勾勒以人为中心的未来智慧文明全景图。

未来发展路径与战略前瞻

未来3-5年,我们可以预见:

  1. AI基础理论研究的“寒武纪大爆发”:随着WAIC等平台持续推动,以及国际数学实验室的设立,更多资本和人才将涌入AI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与数学交叉的领域,新的模型架构、优化算法和推理范式将不断涌现。
  2.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成为新风口:AI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领域的应用将从概念走向规模化,不仅辅助数据分析,更将深入到理论构建、实验设计乃至自动化实验执行。
  3. AGI路径的明晰:通过对数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研究者有望找到通向AGI的更清晰路径,可能涉及符号AI与神经网络的深度融合,或者发展出能够真正进行抽象推理和自我学习的智能体。
  4. 人机协同模式的深化:在科研、创新等高智力领域,人与AI将不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者与被使用者关系,而是形成一种紧密的伙伴关系,共同攻克人类面临的复杂挑战。

当数学与AI正面对撞,这并非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场“AI×数学=∞可能”的全新融合。它不仅是技术本身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智能、科学发现乃至文明演进的一次深刻思辨和战略布局。智能时代的密钥正在生成,而下一道数学难题,或许正由AI与人类智慧共同破解。

引用


  1. 科学智能合辑|AI会成为科学发现的同道者,还是只是统计上更聪明的螺丝刀? - 品玩(2025/7/11)· 检索日期2025/7/17 ↩︎

  2.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迎两大国际数学实验室中国首发 - 东方财富网(2025/7/14)· 检索日期2025/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