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机器臂,资本的锣鼓:极智嘉如何敲响AMR上市头炮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港股一片喧嚣中,极智嘉以其精准的商业策略和财务表现,成功抢滩成为全球首家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上市公司。这不仅揭示了智能物流机器人赛道日益成熟的资本化趋势,也暗示了科技巨头在更宏大“具身智能”布局下的战略选择,预示着该领域未来将走向更深度的技术融合与场景细分。

在金融世界的舞台上,香港联合交易所的铜锣近来似乎格外忙碌,其声响之密集,足以为任何一本关于资本效率的教科书提供生动脚注。就在这片喧嚣中,极智嘉(Geek+),一家专注于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的北京公司,以雷霆万钧之势,于7月9日敲响上市钟声,一举夺得“全球AMR机器人第一股”的桂冠。其香港公开发售获得_133.62倍_的惊人认购,国际发售亦录得_30.17倍_,足见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殷切期待。

极智嘉的上市,并非一场猝不及防的突袭,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闪击战”。这家诞生于2015年的公司,在不到十年光景里,便从清华学子的创业梦想,蜕变为市值一度高达_220亿港元_的行业翘楚。其创始人郑勇,一位兼具工业自动化实践经验与投资人敏锐嗅觉的“双料”人才,从一开始便深谙资本运作之道。公司自2015年起便保持着几乎“年轮式”的融资节奏,高榕资本、GGV纪源资本、华平投资等一众赫赫有名的机构,宛如潮汐般反复涌入,为极智嘉的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这种“资本+技术”的组合拳,不仅加速了其在零售、电商、新能源乃至医药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渗透,更使得其七成收入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编织出一张真正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机器人企业“带亏冲刺”的盈利魔咒

然而,机器人生态圈素来是“烧钱”的代名词。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商业化周期,使得多数机器人公司即便在融资狂潮中也能保持亏损的“美德”。极智嘉的脱颖而出,恰恰在于其在盈利边缘的“临门一脚”。根据招股书披露,尽管在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其营收从_14.52亿元_攀升至_24.09亿元_的同时,净亏损却从_8.05亿元_大幅收窄至_1.28亿元_。1 与同期冲击港股的其他同行相比,极智嘉的财务报表无疑是其中最为“赏心悦目”的一张。这不仅向市场展示了其商业模式的韧性与效率,也为香港交易所这片对盈利能力日益挑剔的土地,提供了难以拒绝的吸引力。

AMR赛道的“围城”与科技巨头的“曲线救国”

AMR,作为移动机器人家族中相对“成熟”的细分领域,正从工业物流的幕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它与传统AGV的区别,在于其对预设路径的解绑和对环境感知的精进,宛如从固定的铁轨切换到了自由驰骋的无人驾驶。2024年,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市场销售规模已达_221亿元_,同比增长4.25%,十年间增长超30倍2。然而,数百家企业蜂拥而入,也使得这条赛道渐成“围城”之势。极智嘉凭借已交付的逾_5.6万台AMR_和_9%的全球市场份额_,坐稳了头把交椅。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即便是互联网巨头也难免面临“后来者”的尴尬。日前,字节跳动高调宣称其AMR机器人“量产已超千台”,这固然彰显了其技术实力,但在极智嘉等深耕多年的老牌劲旅面前,千台量产不过是沧海一粟。字节的智慧,或许在于它并非一味在既定赛道上与人短兵相接。正如其所透露,AMR机器人并非其终极目标,真正的野心在于“具身智能”(Embodied AI)这片更广阔、更具想象力的蓝海3。对于那些渴望直接跳入未来的人而言,现有AMR的“成熟”可能反倒成了束缚,它们更乐于绕过眼前的战壕,直取更高的山峰。

AMR赛道的未来,仍旧蕴含着可观的增长潜能。行业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其发展将沿着两条主线深入:一是_技术驱动_,即AI、视觉、传感器等核心能力的持续迭代;二是_场景深化_,从传统的仓储物流向制造、医疗甚至更贴近消费端的领域拓展。那些能够在这两条纵深线上,无论是成为细分场景的“单项冠军”,还是创造出更强经济效益的“跨界明星”,都将拥有在资本市场上继续翩翩起舞的机会。极智嘉的成功上市,与其说是AMR的终点,不如说是这场机器人大戏第二幕的序曲。

引用


  1. 200亿,字节又晚一步?AMR机器人跑出全球第一股·36氪·一财商学(2025/7/9)·检索日期2025/7/9 ↩︎

  2. 221亿、13.9万台-《2024年度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2025/7/9)·检索日期2025/7/9 ↩︎

  3. 晚点独家丨2 年半,字节造出千台机器人,长期目标是具身智能·晚点(2025/7/9)·检索日期202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