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模型六小虎”中的五家企业共计有12位AI高管离职,其中包括多位商业化负责人和联合创始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行业从模型竞赛转向商业落地与垂直深耕的战略转型,也揭示了AI人才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再平衡,预示着中国大模型产业正进入一个更趋理性与专业的“求生”阶段。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大模型领域经历了狂热的投资与技术竞赛,催生了一批估值数十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被业界形象地称为“大模型六小虎”。然而,智东西6月16日的报道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2025年上半年,仅智谱、MiniMax、零一万物、百川智能、阶跃星辰这五家公司,就有多达12位AI高管离职,其中仅1位是新入职,其余均为出走。1 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变动背后,是中国大模型产业在经历了初期的高歌猛进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商业化压力与战略调整的深层考量。
人才迁徙的结构性张力:从“六小虎”看行业深层变革
此次高管离职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大模型六小虎”乃至整个中国AI产业人才结构和发展阶段的直观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人才“活水”早在去年底便已初现端倪,包括月之暗面和DeepSeek在内的头部公司均有高层变动。例如,去年11月,月之暗面大模型产品负责人王冠等三位出海产品负责人被曝离职创业;去年底,小米曾尝试挖角DeepSeek-V2核心开发者罗福莉,显示出大厂对顶尖AI人才的持续渴求。2
此次集中离职的高管中,多位是公司的核心骨干乃至联合创始人。以智谱为例,首席战略官张阔、副总裁曲滕于今年1月离职,首席运营官张帆也于本月离职。零一万物则有3位核心高管离职,包括联合创始人谷雪梅和戴宗宏。百川智能在过去半年也有洪涛、焦可、陈炜鹏、邓江、李施政等多位搜狗系核心高管相继离职。1
这些离职高管的去向,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回归大厂和AI领域创业。例如,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技术副总裁戴宗宏在创新工场支持下再次创业,而智谱首席运营官张帆也选择在AI Agent领域创业,并获得了“老东家”智谱的投资支持。1 这种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它不仅仅是人才的单向流失,更可能是一种行业内部的创新协同模式。当大模型独角兽在探索商业化路径时面临瓶颈,通过孵化或投资其前高管的创业项目,既能减轻自身特定业务线的投入压力,又能将AI能力以更灵活的方式触达“最后一公里”,形成一种独特的“开放生态”。
商业化困境与战略转向:大模型独角兽的求生之路
此次高管变动中,多位商业化负责人离职是一个显著信号。智谱的首席运营官张帆、MiniMax的商业化合伙人兼副总裁魏伟,以及此前离职的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商业化负责人洪涛,都曾肩负着将模型技术转化为实际收入的重任。他们的离职,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当前大模型独角兽普遍面临的商业化瓶颈。
经过初期对基础模型能力和参数规模的竞逐,中国大模型企业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技术领先并不能直接带来商业成功。高昂的训练和推理成本,以及模糊不清的商业模式,使得许多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
- 零一万物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宣布放弃超大模型训练计划,转而聚焦参数适中、推理速度更快、推理成本更低、更具商业落地前景的轻量化模型。1 这种战略调整,可能导致部分原有负责超大模型或通用能力的管理层与公司未来方向产生分歧。
- 百川智能在面临数位高管离职的同时,也进行了重大业务调整。据报道,其To B业务的金融组被裁撤,而公司重心则转向医疗方向,主攻“百小应、AI儿科、AI全科、精准医疗”四大应用领域。1 这是一种**“断臂求生”**式的聚焦,旨在通过深耕特定垂直领域,寻找大模型的刚需应用场景,以期实现商业突破。
- 阶跃星辰作为目前国内AI“六小龙”中唯一主攻多模态大模型的企业,其视频生成模型负责人段楠的离职并加入京东,也反映出大型科技公司对特定高精尖AI人才的强劲吸纳能力,以及多模态技术在电商、内容等领域日益增长的战略价值。1
这些战略调整表明,AI独角兽们正从过去的“通用模型军备竞赛”走向“垂直深耕与场景落地”的新阶段。这意味着对具备跨行业理解、商业化落地能力以及特定技术应用专长的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而此前专注于纯模型研发或通用领域的高管可能会面临转型或选择新赛道。
AI人才的活水效应:创新生态的再平衡
高管的频繁流动,尤其是其中不少选择再次创业,并在某些情况下获得“老东家”的投资,呈现出中国AI人才生态的一种**“活水”效应**。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竞争,更是一种创新资源的再分配与再平衡。
首先,它反映了AI人才市场的极度活跃和供不应求。顶尖AI人才不仅拥有技术专长,更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这使得他们具备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创业冲动。其次,这种流动有助于促进整个AI生态的多样性和专业化。当大型通用模型公司面临商业化挑战时,这些离职高管将他们的技术积累和商业洞察带入更细分、更具潜力的领域(如AI Agent、AI视频编辑、AI Coding、金融或医疗AI应用),从而催生出更多创新点和应用。
正如前文所述,一些“老东家”对前高管创业项目的投资,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模式。独角兽公司可以此轻资产方式拓展其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生态,将模型能力赋能到更多长尾应用中,实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而新创公司则获得了早期资金和生态支持。这种模式有助于构建一个更为健壮和开放的AI产业生态系统,它不再仅仅是少数巨头和独角兽的竞技场,而是由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
然而,频繁的人事变动也带来了挑战。对于正在经历战略转型的独角兽而言,核心高管的离职无疑会对其业务连续性、团队稳定性以及融资进程造成一定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迅速补充人才、平稳过渡,将是它们能否在“求生”阶段脱颖而出的关键。
总而言之,中国大模型“六小虎”的高管离职潮,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中国AI产业迈向成熟的必然阵痛。它迫使企业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加速商业化落地,也推动了AI人才和创新资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流动与重组。这场“断臂求生”的探索,将最终塑造中国AI产业的未来格局。
References
-
智东西(2025/6/16)。大模型“六小虎”人事动荡,半年12位高管离职。智东西。检索日期2025/6/17。 ↩︎ ↩︎ ↩︎ ↩︎ ↩︎ ↩︎
-
大模型"六小虎"人事动荡!半年12位高管离职 - 知乎(2025/06/16)。知乎。检索日期2025/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