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们在历经三年的AI技术军备竞赛后,正步入一个由广告收入驱动的商业化新阶段。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清晰显示,AI技术已从幕后辅助走向前台创收,尤其在云服务和数字营销领域展现出显著增长,但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仍是其盈利之路上的关键挑战。
在狂热的AI技术军备竞赛进入“下一阶段”之际,全球科技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回报。刚刚过去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季,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晒出与AI深度关联的成绩单,其中一个显著且出人意料的趋势浮现:广告业务,而非仅仅是传统的云服务,正成为驱动AI商业化的关键引擎。然而,尽管数据亮眼,AI独立实现正向现金流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从幕后到台前:AI商业化的里程碑转变
回顾过去,中国互联网大厂对AI的探索从未止步。早在2012年,腾讯便成立了优图实验室,百度也紧随其后于2013年设立深度学习实验室。彼时,AI更多地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通过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来提升效率,而非独立的利润中心。例如,腾讯将计算机视觉应用于QQ空间的人脸识别,百度则利用深度学习提升语音识别率;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后也循此逻辑,将AI嵌入电商运营和云计算基础设施1。尽管如此,在2024年之前,AI技术在大厂中普遍处于探索和投入期,鲜有规模化盈利的独立业务线。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农历春节前后,一个名为DeepSeek的基础模型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它的低廉推理成本、高准确率和多模态能力,促使此前倾向于封闭自研的大厂们纷纷转向开放合作,拥抱“接入”模式。这不仅有效弥补了巨头自身大模型的技术短板,更实现了显著的成本优化。由DeepSeek点燃的“低价风暴”迅速蔓延至云服务领域,百度千帆平台将DeepSeek-V3价格降至官方三折,阿里云百炼平台推出“1元200万tokens”的惊人优惠,腾讯云亦将混元T1模型的输出成本大幅降低。这场价格战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上云的门槛,加速了AI应用的普及与商业化进程1。
其商业回报立竿见影。2025年第一季度,百度智能云收入同比激增42%;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8%,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包含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云服务变现能力的提升,直接得益于AI推理成本的下降所释放出的规模效应。
广告:AI驱动的第二增长引擎
然而,除了云服务这一基建层面的变现,AI驱动的广告营销业务却展现出更为惊人的变现潜力,一跃成为继云服务之后的第二增长引擎,令市场为之侧目。为什么偏偏是广告?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技术与商业逻辑。
首先,广告业务的海量数据属性为AI提供了天然沃土。传统广告依赖于市场洞察和人工经验,效率有限。而AI能够实时捕捉用户在搜索、社交互动、消费轨迹等方面的海量行为数据,构建并动态更新精准用户画像。腾讯正是凭借对多维度数据的深度分析,将广告推荐从“猜测喜好”升级为“需求预判”,使得部分广告点击率从传统的不足1%跃升至3%1。这种精准度不仅大幅提升了广告效果,也优化了用户体验。
其次,AI极大地解放了广告创意生产力。传统的广告创意过程高度依赖人力,周期长、成本高且受限于灵感。AI则能打破这些桎梏。在海外,Meta的AISandbox已让广告主能轻松实现文本变体创作、文生图及智能裁剪,快速响应热点,高效生成契合多种广告格式的内容1。在国内,百度旗下的“慧播星”数字人直播总GMV年同比飙升735%,商业化收入年同比提升204%。这些数字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通过AI实时分析用户反馈并调整话术,吸引了众多品牌入局,开辟了广告创意的新形态1。
再者,AI广告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通过自动化完成人群定向、素材生成、竞价策略等核心环节,AI大幅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同时,互联网大厂手握海量用户流量,广告天然地成为最短路径的变现方式。例如,腾讯的广告业务可以与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及游戏、视频等内容业务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1。
具体来看,各大巨头已将AI深度融入其广告生态:
- 百度重塑了搜索广告,目前有35%的移动搜索结果由AI生成,远高于年初的22%1。
- 腾讯通过生成式AI深化对商品与用户兴趣的理解,全面升级广告技术平台,部分广告点击率跃升至3.0%,视频号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60%1。腾讯总裁马化腾在电话会中明确指出:“AI能力已经对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等业务产生了实质性的贡献。”1
- 阿里巴巴借助LMA大模型赋能电商广告,其“全站推广”工具能够结合商品属性和用户行为数据,实现“货找人”的精准广告投放。阿里妈妈《2025 PLAYBOOK》显示,其ROI确定性交付能力使中小商家投放效率提升40%以上,AI驱动的新客占比超80%1。
- 快手的Kling AI在2025年第一季度即实现收入超1.5亿元,AIGC营销素材日均广告消耗稳定在3000万元,广泛应用于广告营销、动画短剧等领域1。
海外市场的经验也印证了AI广告的巨大潜力。谷歌将AI深度运用于其广告业务,在2023年第四季度,其母公司Alphabet的广告收入达到655.17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市场研究机构QYResearch预测,2024年全球AI广告市场销售额将达10.23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飙升至10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7%1。
巨头AI之梦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AI广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并已初步具备“养家”的能力,但面向未来,巨头们的AI之梦仍需跨越多重门槛。
首先,高昂的研发成本仍在制约着盈利能力。百度智能云在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激增的同时,毛利率同比下降5.36个百分点1。腾讯同期的AI研发费用高达189.1亿元,占总营收的10.5%。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2025年腾讯还将继续加大AI投入,预计资本支出将占收入的低两位数百分比1。这些巨额投入虽然是技术发展的必要代价,但也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I业务本身的利润率将承受压力。
其次,AI广告工具的迅速普及正在削弱差异化优势。当Meta的AISandbox技术被开源后,全球范围内类似的平台迅速激增,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尽管AI能够提升创意效率,但这种普及性使得技术本身难以带来显著的溢价空间2。这意味着,巨头们需要不断创新,在工具层面之上寻找更深层次的价值创造点,例如结合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用户数据,形成难以模仿的护城河。
此外,合规风险始终是悬在AI广告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AI生成内容和精准推荐的日益普及,数据隐私、算法偏见、虚假信息传播等伦理和法律问题也日益突出。各国监管机构正密切关注AI的商业应用,任何潜在的合规风险都可能对AI广告业务的长期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总体而言,2025年第一季度标志着中国科技巨头AI商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云服务为基石,以广告营销为驱动的“双轮”模式初具雏形。资本市场对AI“钱景”的重估,也反映了这一趋势。然而,要真正实现AI的正向现金流和可持续发展,巨头们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持续突破,更要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成本控制以及合规性建设方面进行深层思考和布局。AI的梦想,才刚刚开始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