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大模型领域曾风光无限的“六小龙”,如今已历经残酷洗牌,零一万物与百川智能因战略失焦和商业化困境而掉队,凸显了技术落地与市场适应性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即使是“幸存者”也面临着巨头挤压和生态构建的挑战,预示着未来竞争将聚焦于差异化商业路径和持续创新。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AI大模型领域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的戏剧性转变。曾几何时,被称为“AI六小龙”的零一万物、MiniMax、百川智能、智谱AI、阶跃星辰和月之暗面,承载着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冲击国际舞台的厚望。这些初创公司在2023年累计获得了超过6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几乎占据了国产大模型早期融资总额的半壁江山,热钱涌动,创业者与投资人高歌猛进1。然而,进入2025年,市场不再仅仅关注参数量和榜单排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用户体验、成本效率和商业路径。这场“理性回调”正在加速行业洗牌,将“六小龙”分化为“四小强”,而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的疲软,则成为了这场转型的典型缩影。
泡沫退潮:AI大模型创业的残酷洗牌
大模型兴起的2023年被称为“大模型元年”,彼时,ChatGPT的横空出世点燃了全球对通用人工智能的热情,国内企业与创业团队争先恐后入局。彼时的“六小龙”——零一万物、MiniMax、百川智能、智谱AI、阶跃星辰、月之暗面——迅速崭露头角,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这些公司一度被视作中国AI领域的希望之星,甚至有三家获得了腾讯的投资2。
然而,到了2024年底,行业进入“冷静期”。创企的烧钱模式和盲目追求技术参数的时代逐渐退场,新的竞争法则悄然兴起。大模型研发成本高昂,而应用场景落地的速度则远低于预期,行业的高光时刻随之消逝。客户对大模型的需求并非刚性,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加之开源模型不断搅局,使得大模型部署的价格急剧下降,甚至有公司将私有化部署的价格降至45万元,这无疑给投入巨额成本训练模型的创业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34。
在这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和阶跃星辰这四家公司成为了少数“幸存者”。它们不再单纯依靠烧钱和技术参数来争夺市场份额,而是选择了各自的细分赛道,继续深耕。而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的掉队,则暴露了在市场回归理性后,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深层困境。
战略失焦与组织动荡:零一与百川的警示
零一万物的问题,在于其“技术主义”的道路上未能有效实现商业化落地。尽管其推出的Yi-Large和Yi-Lighting等模型曾一度登上国际榜单,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参数能力,但在工程化能力与产品落地方面明显滞后1。零一万物具备全栈AI Infra能力,自研算力管理平台和向量数据库笛卡尔等底层技术,然而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产品却面临诸多挑战。To B业务的落地场景有限,而To C业务中的部分海外项目组在2024年底被裁撤或合并,甚至其AI办公助手“万知”也因功能复杂性而未能形成用户闭环1。
更致命的是,零一万物创始团队在2024年底出现严重人事震荡,核心高管接连离职,预训练团队被阿里收编,这直接宣告了公司放弃大模型底座的自研方向,转而聚焦应用层和海外市场。这背后的“降维打击”,是现实层面资源耗尽与战略收缩的必然结果。
相比之下,百川智能的问题则更具代表性,其症结在于“战略焦虑”和频繁的策略调整。曾经被视为国产大模型最有希望的C端破局者之一,百川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了三次战略大转向,从C端超级应用到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再到B端医疗场景1。这种过快的节奏和仓促的切换,导致其未能真正做深、做透任何一个方向。
百川最初通过自研的Baichuan系列和开源策略试图对标OpenAI,并推出了面向C端的“百小应”App。然而,该产品在推出半年后,日活跃用户(DAU)未能突破5,000的门槛,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豆包”或Kimi,用户使用频率低、留存率差,成为其战略失速的直接体现1。进入2024年,百川迅速转向多模态大模型,推出“Baichuan Omni”,但因技术未成熟、效果不佳而未获市场认可。多线并举失败后,百川“断尾求生”,宣布聚焦医疗AI。然而,其医疗模型能力仍未达到行业标准,商业化进展缓慢,且在华为、阿里健康等重资产玩家入局的压力下,百川逐渐丧失了先发优势1。
百川的问题不在于方向错误,医疗确实是大模型最有潜力实现价值变现的场景之一。但问题在于其在基础模型尚未夯实的情况下,便试图通过概念叠加和话题引导来获取资本续命,这种短期主义逻辑与当前市场“回归价值”的主旋律显然不符。与此同时,百川团队频繁动荡,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陈炜鹏等核心成员在2025年初离职,团队核心已土崩瓦解1。总而言之,百川智能在战略上对抗大厂压力不足,过于聚焦细分领域却未能快速变现,加之核心人才流失,是其掉队的关键原因。
幸存者的生存法则:技术深耕与商业化破局
即使是“四小强”——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和阶跃星辰——的日子也并非高枕无忧。在DeepSeek凭借接近GPT-4水准的性能和1/10的成本横空出世后,国内大模型领域的格局再次被重塑,新晋“基模五强”的说法出现,包括字节跳动、阿里巴巴、阶跃星辰、智谱和DeepSeek1。这使得“四小强”一度变为“二强+二弱”的不稳定结构。
然而,MiniMax通过开源其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MiniMax-M1,展现了其在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持续竞争力。该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可比甚至超越DeepSeek-R1和Qwen3等开源模型,在工具使用和部分软件工程等复杂任务上甚至超越了OpenAI GPT-3.5和Claude 4 Opus(注:原文为OpenAI o3和Claude 4 Opus,可能为笔误或简称)1。MiniMax一直坚持自研路线,大胆押注MoE与Linear Attention架构,赢得了业内不少技术尊重。其当前主要亮点在于与游戏厂商的深度合作,聚焦AI NPC、剧本生成等游戏内容生态,探索更具复购属性的垂直场景。对于MiniMax而言,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加快产品闭环和商业验证,是其接下来突围的关键。
月之暗面则孤注一掷地押注在“超级助手”Kimi上,试图用长文本记忆与智能对话开辟C端新大陆。Kimi曾被视为C端最具潜力的AI产品之一,但其月活和用户增长已被字节的“豆包”远远甩在后面,用户使用一次后不愿再次使用成为产品路径失速的直接信号1。为了破局,月之暗面试图通过内容社区建立用户生态,但社交网络的“冷启动”本身就是超级难题,加之技术团队仍在推进多模态模型内测,主副线混乱的策略更容易导致资源稀释。内部治理和组织稳定性近来也屡见报道,使得月之暗面正经历从光环走向现实的“创业宿命”1。
阶跃星辰在过去一年中一直维持着对外“低调而稳健”的技术派形象,主打推理能力和原生多模态模型方向。然而,这种“重研发、弱产品”的路线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拷问。其To C业务全面收缩,“冒泡鸭”项目被合并至跃问产品线并低调停运,公司核心转向模型研发与Agent应用开发1。阶跃星辰正将其战略正式转向To B与终端合作,与OPPO、吉利等厂商在手机与车端部署协同,并与愿力灵机等多模态具身智能玩家展开深度合作,试图在产业纵深中寻找第二曲线。尽管高管离职事件较少,但近期其视频生成模型负责人段楠的离职,也释放出“人才红利正在减退”的信号1。阶跃星辰能否稳住“四小强”的一席,取决于其“轻产品、重模型”的路线能否快速跑通To B场景与Agent生态。
智谱AI则是“四小强”中最具To B基础的选手。早期就扎根知识图谱领域,在大模型爆发初期即通过WPS、搜狗等产品体系形成落地闭环,具备一定的商业验证能力,并在教育、政务等领域已跑通多个案例51。智谱AI从一开始就有To B基因,其在2023年初组建的商业化团队一度达到上百人,这在很多人数不到百人的大模型公司中显得尤为突出5。然而,智谱同样存在挑战:算力成本高、定制交付难度大、生态依赖头部客户,决定了它短期内难以形成“低成本复制”。未来是否能扩展通用性场景,实现持续的规模扩张和收入增长,仍有待发展。
总体来看,从“六小龙”到“四小强”的演变,并非单纯的技术赛马,而是对创业公司适应性与战略调整能力的深刻考验。真正构建长期价值的,不是规模化融资,而是面对不确定时的灵活调整与场景聚焦。创业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变性。正因如此,哪怕MiniMax与月之暗面仍在产品节奏上摸索,它们仍拥有技术深度与用户资产;阶跃星辰与智谱也并非高枕无忧,但凭借技术积累与落地经验,依旧站在产业节奏的关键节点上。
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变量也意味着机会。只要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AI创业公司能持续利用自身的可变性,聚焦场景价值、建立产品闭环,就仍有可能在大模型“淘汰赛”中突围,走出属于中国AI创业公司的长坡厚雪之路。
References
-
西梅汁(2025/6/17)。从“六小龙”到“四小强”,零一和百川做错了什么? NFT营销工场(36氪经授权发布)。检索日期2025/6/17。 ↩︎ ↩︎ ↩︎ ↩︎ ↩︎ ↩︎ ↩︎ ↩︎ ↩︎ ↩︎ ↩︎ ↩︎ ↩︎ ↩︎
-
(2023/12/28)。腾讯投资了AI六小龙中哪几家? 雪球。检索日期2025/6/17。 ↩︎
-
(2024/9/3)。国内大语言模型产品的7个问题-六小龙or六条虫? 腾讯新闻。检索日期2025/6/17。 ↩︎
-
(2024/5/17)。大模型"六小强",吃不到商业化的蛋糕? 虎嗅网。检索日期2025/6/17。 ↩︎
-
(2024/7/3)。谁才是大模型"四小龙"? 澎湃新闻。检索日期2025/6/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