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这个年产值逾十亿元的市场中,以张雪峰为代表的传统咨询“名师”正面临BAT等科技巨头携大模型技术发起的免费冲击。这场技术与人力的较量,不仅关乎商业利益的重新分配,更触及教育公平、信息透明以及AI伦理责任等深层议题,预示着未来志愿咨询模式的范式转移。
每年盛夏,伴随高考落幕,数百万考生和家长便迅速投入一场同样关键的“大考”——高考志愿填报。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分数与排名的数字游戏,更是决定学子未来四年甚至更长远职业生涯的关键抉择。正是在这片广阔而复杂的市场沃土上,长久以来占据“话语权”的KOL与咨询机构,如今正遭遇来自AI大模型的强势挑战。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简称BAT)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正以免费且功能日益强大的AI工具,向以“网红导师”张雪峰为代表的传统志愿咨询模式发起一场技术驱动的革命。
技术赋能:大模型如何重塑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庞大,艾媒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付费规模已达10.2亿元,并预计在2025年增至10.9亿元1。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市场参与者众多,从张雪峰式的网络导师、线下咨询机构,到如今异军突起的AI填报工具与大模型公司。尽管BAT早在几年前便已涉足这一领域,但囿于彼时技术局限,其产品多以基础信息查询为主,未能真正撼动“名师”地位1。然而,随着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5年,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爆火并广泛应用,推动了AI在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深度进化。阿里旗下的夸克推出了首个高考志愿大模型,集成“高考深度搜索”“志愿报告”和“智能选志愿”等核心功能2。百度则接入DeepSeek-R1等大模型,升级了“AI聊志愿”智能体,支持自然语言对话和深度思考1。腾讯亦不甘示弱,通过QQ浏览器推出“AI高考通”智能体,依托混元大模型技术,提供从备考到志愿填报的全流程服务,其元宝应用更是上线了搭载DeepSeek-R1和腾讯混元T1双模型的“高考志愿咨询”能力1。
这些新一代AI工具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大模型技术基底。它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聚合器,而是能够:
- 深度数据整合与分析:处理海量院校、专业、历年分数线、招生政策等非结构化数据,并从中挖掘内在关联。
- 智能个性化推荐:结合考生的分数、偏好、性格测评(如MBTI)、职业倾向分析,生成高度定制化的“冲稳保”方案1。
- 自然语言交互:通过多轮对话理解用户复杂需求,提供更具人性化的咨询体验。
- 高效且免费:相较于动辄上千上万的咨询费用,BAT提供的AI工具大多以免费模式切入市场,这不仅降低了用户获取专业咨询的门槛,也成为科技巨头争夺流量入口的有效策略1。
AI工具的这些进步,正在逐步弥补其与真人导师在个性化和深度理解上的差距,使得“免费与付费之争”愈发白热化。
市场博弈与伦理考量
在AI浪潮席卷市场的同时,以张雪峰为代表的传统模式也暴露出其固有的痛点。一方面,张雪峰的课程和服务因其精准的市场洞察和独特的传播方式而备受追捧,甚至出现数万元的咨询服务在短时间内售罄的现象1。但另一方面,行业乱象也伴随而来,例如预测卷出错题争议,以及“高考志愿规划师”这一职业的低门槛、速成培训导致大量名不副实的“速成导师”涌入市场,使家长花费巨额咨询费却得到模板化、低含金量的建议1。教育部已多次提醒,从未发放过“高报师”类职业资格证书,警示家长勿迷信高价服务1。
在此背景下,AI工具的“精准、全面、科学高效”标签显得尤为突出。它们不仅能有效弥补信息差,更能以标准化、可追溯的算法提供建议。然而,AI能否完全替代人力资源,目前仍存争议。产业分析师张书乐指出,大模型虽能大幅减轻人工比对和检索压力,但其给出的“算法最优解”未必是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最优解”1。高考志愿填报关乎人生重大决策,其背后的情感需求、个性化考量以及潜在的变数,是算法难以完全捕捉和衡量的。
更深层次的伦理问题也浮出水面:一旦AI工具给出的建议导致录取结果不尽如人意,“谁来担责、如何担责?”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一位业内人士直言:“部分家长需要的是一个能承担决策风险的人,而非无法追责的AI。”1 AI工具虽已明确提示“仅提供辅助”,但这种责任的边界仍模糊不清。这是技术普惠背后,必须正视的伦理困境。
人机协同:未来教育咨询的演进
尽管AI与人类导师之间存在竞争,但行业共识正逐渐转向“协同作战”的模式。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AI与人力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正日益广泛,它能兼顾AI的数据整合能力与考生、家长的个性化情感需求1。AI的免费普及,也有望促进整个行业定价的透明化和合理化。
事实上,BAT已经在实践这种协同。例如,夸克近期推出的专家直播活动,邀请包括张雪峰在内的专业人士为考生答疑解惑1。这表明,科技巨头并非试图彻底取代人类,而是希望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人类服务的效率和广度,形成一种互补共赢的生态。
展望未来,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AI工具将作为强大的信息整合和智能分析引擎,为考生提供数据支撑和初步方案;而经验丰富的导师则可在AI生成的基础上,提供更具温度、更细致的个性化指导,帮助考生梳理内心真实需求,规避潜在风险,并结合其性格、家庭背景等非结构化信息,做出最适合其长远发展的选择。
最终,无论是BAT托举下的AI工具,还是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导师,都无法声称能为考生选择“最完美的专业”。社会发展浪潮下的产业变革瞬息万变,即便身处行业前沿的从业者,也未必能完全洞悉未来趋势。当BAT与张雪峰们的话语权争夺尘埃落定,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信息更透明、服务更理性、选择更多元、且始终将考生长远发展置于核心的志愿填报生态。这是一个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共同为年轻一代导航未来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