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斯坦福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硅谷当前炙手可热的AI创业潮正面临一场严重的资源错配。近一半的AI公司投入到员工既不需要也抵触的自动化任务中,揭示了技术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亟需重新校准AI发展的方向。
在人工智能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并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当下,硅谷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投资狂潮、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及顶级AI研究人才纷纷从学术界涌向工业界1,共同构建了一幅繁荣景象。然而,斯坦福大学一项耗时数月的深度研究却对这番盛景提出了尖锐质疑:我们是否在盲目追逐技术前沿,却忽视了AI最根本的使命——服务于人?这项由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弗森(Erik Brynjolfsson)和邵逸佳(Yijia Shao)领导的调查,首次系统性地量化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人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AI?2
从2025年1月到5月,研究团队对1500名美国员工和52名AI专家进行了详尽访谈,并评估了104个职业中的844项具体任务。他们发现,尽管AI自动化潜力巨大,但员工对完全自动化的渴望远低于预期。仅有7.11%的任务得到了员工4分(满分5分)以上的自动化意愿评分,而有6.16%的任务评分低于2分,表明员工对此类自动化持强烈抵触态度。整体而言,虽然46.1%的任务获得了正面评价,但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行业差异:计算机和数学领域对自动化的接受度超过一半,而艺术、设计和媒体领域则骤降至17.1%。这幅复杂的图景揭示,AI的普及并非简单的技术部署,而是深刻关乎人类意愿与职业生态的复杂互动。
需求与供给的深层断裂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一个创新的“需求-能力”矩阵,将所有844项任务划分为四个象限:
- 自动化绿灯区:员工想要且技术可行的任务。
- 红灯区:技术可行但员工抵触的领域。
- 研发机会区:员工渴望但技术尚未成熟的任务。
- 低优先区:既无需求也无能力的任务。
通过对Y Combinator孵化的723家AI相关公司进行映射分析,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高达41.0%的AI创业公司将精力投入到了“低优先区”和“红灯区”的任务上。这意味着,将近一半的AI创业努力,都在解决员工既不需要也不想要的问题。例如,税务准备中的“安排客户会见”任务,获得了员工高达5.0的满分自动化意愿,技术上相对简单,却鲜有创业公司涉足。相反,客户服务聊天机器人——一个超过40%员工明确表示不需要的“红灯区”任务——却吸引了大量投资。2
这种错配不仅体现在创业方向上,也反映在现有AI工具的使用中。研究团队通过分析Anthropic提供的Claude.ai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使用数据发现,员工自动化需求最高的前10个职业(如税务准备员、公共安全调度员等)合计仅占Claude.ai总使用量的1.26%。这双重意义揭示了:当前的AI工具未能触及真正需要帮助的用户群体,也暗示着一个巨大的、尚未被开发的市场潜力。
更有趣的是,学术界在关注点上与产业界有所不同。对arXiv上17,064篇AI相关论文的分析显示,学术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研发机会区”——那些员工渴望但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这表明,学者们对未来的潜在需求具备更敏锐的洞察力,但他们也普遍存在领域集中问题,即过度关注计算机和信息研究科学家自身相关的任务。
重新定义人机协作:员工视角的缺失
斯坦福研究的一个关键贡献是引入了“人类参与度量表”(Human Agency Scale, HAS),一个从H1(AI完全自主)到H5(人类完全主导)的五级量表,用以量化不同的人机协作模式。数据显示,在104个被研究的职业中,有45.2%的职业将H3级——即“人机平等伙伴关系”——视为最受欢迎的模式。仅有极少数职业(1.9%)偏好AI完全自动化(H1级)。
然而,员工期望与AI专家评估之间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偏差。在844项任务中,仅有26.9%的任务在两个群体间获得了相同的HAS评级。**在剩余的任务中,47.5%的任务显示员工期望的人类参与度高于专家认为技术所需的水平。**电力调度员、医疗转录员和证券销售代理等职业,员工与专家意见分歧最大,这些职业的共同点是,AI专家认为许多任务已可实现H1级自动化,但从业者坚持需要更高的人类参与。这凸显了复杂细节和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性,而非简单的流程化思维。
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和媒体领域,从业者的抵触尤为明显。在该领域,只有17.1%的任务获得了超过3分的自动化意愿评分。“编辑:撰写故事、文章、社论或通讯”的平均得分仅为1.60分,反映出从业者对AI进行内容创作的强烈保留。通过对1500份音频访谈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28.0%的受访者表达了对AI的担忧或负面情绪。这些担忧主要归结为三类:不信任AI系统的准确性、能力或可靠性(45.0%);担心工作被取代(23.0%);以及认为AI缺乏人类特质或能力(16.3%)。一位资深艺术总监的看法颇具代表性:“我想要它用于无缝地优化工作流程,让事情变得不那么重复、乏味和艰苦。不要内容创作。”2 这与硅谷许多初创公司将AI定位为内容生成核心工具的思路大相径庭。
AI时代技能的范式转移
这项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了一些关于人类工作和技能价值的深层模式。员工对AI自动化的需求与其对失业的担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工作享受度呈现更强的正相关。这表明,人们真正希望AI接管的,往往是那些他们不享受、且不担心会因此失业的繁琐或重复性任务。
更深层次的分析还显示,拥有更高学历(博士学位)和更长工作经验的员工,对自动化的需求更高。这暗示着,在AI时代,具备更高认知能力和更丰富经验的工作者,可能更善于识别出工作中可被AI优化的重复性部分,从而将精力投入到更高价值的创新和策略工作中。
那么,当繁琐的工作被AI解放后,人类工作的重心将走向何方?研究通过将任务映射到O*NET数据库定义的27项通用工作活动,揭示了AI可能如何重塑职场技能的价值体系。一项引人注目的发现是“价值倒置”:目前平均工资最高的技能之一——“分析数据或信息”——在需要高人类参与度的任务中仅排名第17位。
相反,一些传统上被低估的“软技能”正在迅速崛起:
- “培训和教授他人”:从工资排名第21位跃升至参与度需求第2位。
- “组织、规划和优先安排工作”:从第11位升至第1位。
- “协助和照顾他人”:从第26位升至第14位。
这强烈预示着,在AI日益强大的时代,最有价值的人类技能可能不再是纯粹的信息处理能力,而是那些本质上需要人类判断力、同理心、人际互动和创造性的工作——例如传授知识、组织协调、以及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
结语
斯坦福的这项研究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它更像是一份对硅谷AI产业的诊断书。当41%的AI创业公司在解决没人想要解决的问题时,当最需要帮助的员工仅占AI工具使用量的微不足道的1.26%时,当投资决策与实际需求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时,我们不得不深思:这场声势浩大的AI革命,究竟是为了技术本身的迭代,还是为了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2
WORKBank数据库的建立为持续追踪这种错配提供了基础设施,它有望成为未来引导AI投资和发展的重要参照。真正的AI革命,或许不在于创造最先进的算法,而在于创造真正能与人协作、赋能于人的工具。当硅谷的创新者们开始倾听那些每天奋斗在工作一线的普通人的声音时,当投资决策能够基于实实在在的需求而非一厢情愿的技术可能时,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人机协同、而非人机对抗的新时代。
References
-
(2023/7/26)。AIGC创业潮来了!硅谷投资人:斯坦福教授也坐不住了。腾讯新闻。检索日期2025/6/18。 ↩︎
-
郝博阳(2025/6/18)。斯坦福最新研究:硅谷的AI创业潮,其实是一场大型的资源错配。36氪。检索日期2025/6/1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