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幻觉之殇与协同之光:智能投顾如何精准破局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大模型在金融投顾领域的应用面临幻觉和合规风险,北银金科提出的“大小模型协同”架构提供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结合通用大模型的理解与传统小模型的精准计算,有效规避了幻觉问题,并提升了专业服务深度,为高风险行业的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个行业,金融服务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从算法交易到欺诈检测,再到日益普及的智能投顾,AI的潜力似乎无远弗届。然而,随着通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崛起,其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却面临着一道严峻的现实壁垒:幻觉_与_合规风险。在像智能投顾这样对准确性和专业性有着极高要求的领域,任何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名为“大小模型协同”的创新架构应运而生,旨在弥合通用AI的广度与专业领域深度之间的鸿沟。

在北京即将举行的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上,北银金科高级算法专家尹辰轩将深度剖析这一前沿实践。他的分享《大小模型协同在智能投顾领域的应用》不仅描绘了一个理论蓝图,更揭示了在大模型时代下,如何在确保高合规性的前提下,安全、高效地释放AI在金融咨询领域的巨大潜能1

技术原理解析:精准与广度的交织

通用大模型的强大在于其惊人的泛化能力和对自然语言的深刻理解。它们能够处理复杂的查询、生成流畅的文本,并在开放域任务中表现出色。然而,当这些模型被引入如金融投顾这类专业壁垒高、数据私密性强、且容错率极低的领域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便显露无疑。大模型可能“胡编乱造”(即_幻觉_),提供不准确或不合规的信息,这在金融决策中是不可接受的2。此外,它们难以在未明确训练的私有数据集上进行深度思考,也无法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尹辰轩团队提出的“大小模型协同”架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而设计的一种精巧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将大模型的优势与传统小模型的专长相结合,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智能体系统

在这个架构中,大型语言模型(LLM)扮演着智能“指挥官”和用户接口的角色。它负责:

  • 问题识别与意图理解:准确解析用户的自然语言金融咨询,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
  • 任务拆解与扩写:将一个宏观的咨询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执行的子任务。例如,一个关于“我该如何配置养老金”的宽泛问题,可能会被拆解为“评估当前风险承受能力”、“查询养老金产品种类”、“测算预期收益”等。
  • 流程编排与API调用:根据拆解出的任务,智能地编排执行流程,并通过_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后端一系列专业化的_小模型引擎

而这些_小模型_则是“精兵强将”,它们具备:

  • 精准的量化计算能力:例如,用于风险评估、收益预测、资产配置优化、税务计算等。
  • 深厚的专业领域知识:它们可以是基于特定金融理论、市场数据或监管规定训练的专家系统。
  • 高性能与低延迟:针对特定任务高度优化,能够迅速给出准确结果。
  • 私有化部署潜力:小模型及其训练数据可以部署在企业内部,确保敏感金融数据的_私密性_和_安全性_。

通过这种协同机制,大模型不再直接生成专业答案,而是充当一个“智能路由”。它将用户的复杂需求路由给最适合处理该任务的专业小模型,然后将小模型返回的精准结果进行_融合、总结_,并以自然、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因为最终的专业回答来源于经过严格验证的小模型,同时大大优化了回答的_深度_和_专业性_。更重要的是,该架构与基础大模型解耦,意味着随着通用大模型能力的提升,行业级应用也能随之“水涨船高”,并且可以_无上限地拓展投顾领域的知识边界_,因为它允许灵活接入新的小模型。

行业影响与伦理考量:重塑信任与责任边界

“大小模型协同”架构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智能投顾乃至整个金融科技领域信任与责任边界的重塑。在金融服务这样一个高风险、强监管的行业,AI应用的可靠性是其能否获得广泛采纳的关键。

首先,显著降低幻觉风险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金融建议的任何差错都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北银金科的尹辰轩指出,金融业务不像通用问答那样容错率高,一旦出现错误,后果不堪设想3。通过将核心的专业计算和决策交由经过严格测试的小模型负责,并通过大模型的智能代理进行“过滤”和“包装”,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建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这种机制无疑将加速智能投顾在更广泛人群中的普及,尤其是在需要个性化和复杂策略的财富管理领域。

其次,该架构强调的数据私有化部署能力,解决了金融机构在采纳通用大模型时普遍担忧的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将敏感的客户数据和专有业务逻辑在企业内部的小模型中处理,能够有效避免数据泄露和不当使用,这对于维护客户信任和遵守日益严格的全球数据保护法规(如GDPR)至关重要。

然而,尽管“大小模型协同”显著提升了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它并非没有挑战。伦理与责任的问题依然需要深入探讨:

  • 可解释性与透明度:虽然小模型可能具有较高的可解释性,但整个“大模型-小模型”的协同决策链条仍可能形成一个“黑箱”。当出现错误时,如何精确追溯责任源头?这要求设计者和监管者确保整个系统的透明度和可审计性。
  • 偏见与公平性:如果训练小模型的数据本身存在偏见,或者大模型在任务拆解和路由过程中引入了偏见,最终的金融建议仍可能对某些特定群体不公平。持续的数据治理和模型审计至关重要。
  • 人机协作的边界:AI在提升效率和广度的同时,不应削弱人类金融顾问的价值。相反,它应该赋能顾问,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更复杂、更具情感智能的客户服务。未来的智能投顾,很可能是一个_人机融合_的模式,AI处理标准化、重复性的任务,而人类顾问则提供战略洞察、情感支持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展望:AI 赋能金融的未来路径

北银金科的“大小模型协同”实践,为AI在金融行业的落地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范本,其影响远超智能投顾本身。这种将通用AI的灵活性与专用AI的可靠性相结合的思路,预示着未来AI在医疗、法律、工程等其他高风险、高专业性领域的应用方向。

随着基础大模型的持续迭代和演进,这种解耦的架构能够确保行业级应用持续吸收最前沿的AI能力,而无需从零开始构建。同时,小模型引擎的无限可扩展性,意味着未来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新产品推出或监管要求,快速、灵活地添加新的专业知识模块,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此外,蚂蚁集团等科技巨头在金融场景中对_多智能体_技术的探索,也与“大小模型协同”的理念不谋而合4。多智能体系统允许不同的AI实体(Agent)协同工作,各司其职,解决更宏大、更复杂的金融问题,例如风险管理、市场分析和个性化产品推荐。这可能将智能投顾从简单的建议生成,提升到更具预测性和主动性的财富管理服务。

最终,这场技术变革的核心,依然是_信任_。当AI渗透到我们最敏感的财务决策时,我们不仅要求其“智能”,更要求其“负责”。“大小模型协同”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如何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审慎而积极地构建这种信任的路径。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将不仅仅关乎算法的精妙,更关乎如何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安全、公平、普惠的智能金融生态。

References


  1. 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2025/5/28)。大小模型协同在智能投顾领域的应用|AICon北京AICon官网。检索日期2025/6/20。 ↩︎

  2. 罗燕珊(2025/5/28)。智能投顾的大模型应用,为什么选择了“大小模型协同”?InfoQ精选频道。检索日期2025/6/20。 ↩︎

  3. QQ News(2025/5/28)。智能投顾的大模型应用,为什么选择了“大小模型协同”?QQ News。检索日期2025/6/20。 ↩︎

  4. 53AI(2024/7/2)。蚂蚁集团:多智能体在金融场景的应用探索53AI。检索日期2025/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