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日益临近,人类社会正面临一场深远的变革。清华大学刘嘉教授提出,为了适应并驾驭这一全新时代,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专业教育,转而培养五项核心通识能力:研究、统计、逻辑、心理和修辞,以确保人类在智能涌现的未来中保持其独有的价值和引领力。
在数字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一个普遍且紧迫的问题浮现出来:当机器开始展现出与日俱增的“智能”,人类的独特性与价值将何去何从?清华大学教授刘嘉在其最新论著中,为这一挑战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答案。他指出,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重塑人类的核心能力,从根本上调整教育体系,培养五项关键能力以应对未来。这五项能力——研究、统计、逻辑、心理和修辞——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人类在智能时代自我定位与发展的基石1。
刘嘉教授的洞察,是对古希腊注重思辨的通识教育与现代工业革命时期技能导向教育的综合反思。他认为,在AGI的背景下,教育应融合广博知识、理性思辨、现代科学技术、跨学科思维,并兼顾实用性与思想性,最终引导人类走向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未来。这并非简单地强调“人机协同”,而是深入探讨人类如何通过这些能力,超越机器的计算与学习范畴,重新定义智慧的本质。
智慧的内核:重塑人类认知
刘嘉教授首先强调了认知层面上的三项关键能力,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在新时代获取、处理和创造知识的基石。
研究:提出正确问题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言:“最严重的错误不是因为错误的答案,而是因为问了错误的问题。”在AI时代,当机器能够高效处理信息并给出答案时,真正区分智能高下的,在于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刘嘉教授引述了联结主义AI先驱杰弗里·辛顿的案例,辛顿之所以能在符号主义AI盛行的年代另辟蹊径,提出“如何让计算机模拟人脑信息处理机制以拥有智能”这一革命性问题,正是其卓越研究能力的体现1。
辛顿将智能的本质定义为“学习”,而非简单的记忆。他通过模拟大脑突触强化机制的“感知机”,让神经网络能够“自行调整连接强度,从而学会生成正确的答案”。这与传统教育中以记忆为导向的考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刘嘉教授强调,高质量的“研究”能力,源于广泛的文献综述(海量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质疑现有假设、打破传统框架、平等心态)。这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更能迁移到日常生活决策中,如选择学区房或就医,关键在于提出洞见性问题,而非被动接受信息。萨姆·奥尔特曼也曾预测,在AI能够弥补人类智力的情况下,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将远比找到答案更重要1。
统计:探寻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现,呈现出海量(Volume)、流速快(Velocity)、多模态(Variety)、真实(Veracity)的“4V”特性。刘嘉教授指出,传统的数据分析技能已不足以驾驭大数据,真正需要的是“数据思维”——一种通过数据看清事实、揭示规律、优化行动的高层次认知方式。
数据思维包含四大核心理念:数据驱动决策(如星巴克依据数据精准选址)、模式识别(如PayPal通过异常点检测降低欺诈)、因果推理(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避免“幸存者偏差”),以及数据价值最大化(如Netflix通过用户数据洞察成功孵化《纸牌屋》)1。这些能力使人类能够在混沌的多模态数据中寻找模式并预测未来,这与古老的《易经》通过变化发现规律、预测未来的思维范式异曲同工。统计能力,已超越工具层面,成为理解世界、塑造人工智能未来的核心方式。
逻辑:从已知推演未知 刘嘉教授将逻辑能力提升至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思维模式。他通过远古智人如何保存猎物的故事,区分了“归纳推理”(或称“联想学习”,如动物通过观察总结规律)与“演绎推理”。智人之所以能改造世界,在于他们将归纳所得的知识形式化为“IF-AND-THEN”的结构,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三段论”,并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创新1。
“IF:如果物体上打一个洞,用绳子穿过洞,就可以挂起来了。”
“AND:我现在有肉,有绳子。”
“THEN:于是肉就可以挂在空中了。”
这种思维模式强调“U形思考”的核心:不直接寻找答案,而是深入问题的结构,找到其最本质的核心要素,然后重新构造答案,这包括挑战大前提、拆解核心要素和打破推理边界。埃隆·马斯克也曾强调,“第一性原理是一种物理学的思考方式”,即剥离假设,回归最基本的真理进行推理,这使得他能不断创造商业奇迹1。在知识爆炸的AGI时代,掌握第一性原理和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远比单纯记忆知识或进行计算更为关键。
人机共生的新边界:情商与共识的构建
除了认知能力,刘嘉教授进一步深入人类与AI交互、共存所需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心理:理解自己,洞悉他人 刘嘉教授引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约拿情结”,指出人类不仅害怕失败,有时更害怕成功,这种自我设限是阻碍实现潜能的最大敌人1。他以OpenAI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这家年轻机构能勇于挑战数十秒视频生成这种被视为技术鸿沟的难题。黄仁勋在向OpenAI捐赠全球第一台超算DGX-1时,题词“为了计算和人类的未来”,这表明OpenAI从一开始就追求马斯洛幸福感金字塔中最高层的“社会幸福感”,而非仅仅物质或个人成就1。
这种“野心”(使命感)是OpenAI年轻人幸福感的来源,也是他们超越“约拿情结”的关键。在AI日益深入人类生活的当下,理解自身动机、恐惧与潜能,并洞悉他人的情感与需求,将成为人类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心理健康、实现自我价值、并与AI和谐共处的核心能力。
修辞:说服他人,引领革新 古希腊通识教育的核心之一便是修辞。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定义修辞为“发现在每种情况下最可能说服他人的方法”。刘嘉教授将其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用于影响他人、传递信息、塑造观点,甚至促成社会共识。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打动投资人,而非仅凭完美的商业计划书1。
在信息流动迅速的全球化社会中,“共识”的作用愈发凸显,并形成“共识溢价”。更引人注目的是,AI在AGI时代将能高效地辅助甚至实现更为广泛的共识。通过情感分析、舆论监控,AI能高效把握民众情感与需求;通过去中心化网络中的共识系统,AI可以自动验证数据透明性;而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能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跨文化沟通,帮助形成全球共识1。因此,修辞学不再局限于口头或书面表达,它将向更高层次的“数字修辞”延伸——利用AI技术有效沟通、说服和引导群体,通过情感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AI的分析结果转化为易于理解、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和图像。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也曾预言,AI将改变人类角色认知,并推动建立新的全球共识。
刘嘉教授的这些洞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AI时代人类进化的路线图。人类精神的觉醒,始于对意义的叩问。“研究”指引我们提出正确问题,“统计”洞察混沌中的秩序,“逻辑”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无限接近真理。当这些认知能力触达虚妄中的原始存在,人类便能从枯燥、重复和纷扰的日常中解脱,获得平静与自由。这种解脱并非消极出世,而是“心理”在澄明之境中获得的创造权杖。“修辞”则不再是华丽的符号,而是升华为行动的号角,唤起共鸣与理想,为社会福祉和人类未来发声。在AGI重构世界的背景下,这五大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