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阿尔特曼在一次深度访谈中,描绘了AI在科学发现、具身智能及“AI伴侣”产品形态上的未来图景,同时披露了Meta激进的挖角策略,并首次详细阐述了OpenAI对超大规模能源基建(包括核聚变与戴森球)的宏大构想。他强调了OpenAI“使命优先”的文化核心,并反思了超级智能对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的言论,始终是业界聚焦的罗盘。近期,他在与亲弟弟杰克·阿尔特曼的播客访谈中,不仅透露了OpenAI的最新战略方向,更以其标志性的坦诚,勾勒了一幅既宏伟又充满不确定性的AI未来画卷。这场长达40分钟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位科技领袖思维的独特视角,也预示着人工智能即将突破的边界及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1。
AI的范式转移:从辅助到自主发现
阿尔特曼的预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对AI在科学发现领域能力的笃定。他预言,未来5到10年内,人工智能将不仅作为人类科学家的“副驾驶”,甚至能够_自主发现新的科学定律_。他指出,我们当前的模型在推理能力上已取得突破,达到了“博士级”水平,能在特定领域如顶级博士生般进行推理。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基于GPT-3等模型展现出的解决复杂数学问题和编程任务的惊人表现。他特别提到,天体物理学可能成为AI自主发现的_首个科学领域_,原因在于其庞大的数据量远超人类博士所能处理的范畴。
这一展望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提高人类效率的工具,而是作为独立的智能实体,能够提出、验证并确立全新的知识体系。这无疑将加速科学研究的进程,甚至可能重塑我们对知识创造本身的理解。然而,这种自主性也带来新的疑问:当AI成为科学发现的主导者时,人类在知识体系中的角色将如何演变?
具身智能的临近与“AI伴侣”的愿景
在物理世界中,阿尔特曼对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抱有同样乐观的预期,认为在5到10年内,实用化的人形机器人将能够像人类一样在街上活动并执行任务。他坦言,当前的主要障碍在于机械工程的复杂性,而非AI大脑本身。这表明,从软件智能到物理具身,AI的下一步将是跨越数字与现实的鸿沟,让智能走出屏幕,融入真实生活。
OpenAI的战略布局也印证了这一方向。阿尔特曼透露,OpenAI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无处不在的AI伴侣”。这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应用,而是一个通过多种界面、多种产品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智能系统,它能理解用户目标、信息,并以最自然的方式协助用户。为此,OpenAI正与知名设计师乔纳森·伊夫(Jony Ive)合作研发全新硬件**。阿尔特曼直言,目前的计算设备形态并非最优解,未来的交互将超越屏幕和键盘,转向语音、手势甚至脑电波等更自然的通道。这种“看不见硬件外形,却响应需求”的未来感,旨在让AI像一个“完全属于我”的私人助手,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比如驾驶、网页浏览和各种应用。这意味着AI将从一个工具,演变为一种_普适的智能操作系统_,嵌入到我们日常的每一个交互层级。
超级智能的社会悖论与工作未来
尽管对AI的能力充满信心,阿尔特曼也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矛盾观点:他担心即便实现了合法超级智能,社会可能并不会显著改善,甚至会出现技术进步与生活模式改变不同步的现象。他援引ChatGPT的例子:尽管其能力已远超预期,甚至能通过图灵测试,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认为,人类社会对技术变革的适应过程可能_异常缓慢_。
关于就业,阿尔特曼的看法是,大量工作将消失或发生巨大改变。但他同时强调,人类历来擅长找到新的事情做,新的方式来占据自己。他引用投资人维诺德·科斯拉的观点,认为未来社会可能因资源极大丰富而进入一个“休闲消费”模式,物质过剩将让人类彻底转向享受生活,而非持续创造新的工作。这种对未来社会的推测,既充满了乌托邦的想象,也隐含着对人类适应能力和价值体系重塑的深刻思考。
能源的宏图与地缘竞争
OpenAI的宏大抱负不止于软件和硬件。阿尔特曼提出了建造“AI工厂”或“元工厂”的概念,这需要控制从能源到芯片的整个供应链。他坚信核聚变技术终将实现,这将解决AI对巨量能源的需求。然而,他更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长期愿景:建造环绕太阳系的戴森球,用太阳的全部能量输出构建巨型数据中心,以应对未来可能远超地球承载能力的能源消耗和废热积累。他认为,这需要等待数十年,但也因此强调了太空探索的至关重要性。这一愿景不仅体现了其对AI无限增长潜力的信念,也将其战略视野拓展至了宇宙尺度,将AI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太空未来紧密关联。
在行业竞争方面,阿尔特曼对Meta的策略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他指出,Meta曾以高达_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_试图挖角OpenAI的核心成员,却因其“不擅长创新”和“复制策略”而未能成功。阿尔特曼强调,OpenAI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使命优先”的文化体系和“可重复创新”的机制**,而非单纯的物质激励。他认为,Meta在研究方面只是努力追赶OpenAI的现有水平,而这种缺乏创新文化的追赶是难以持续的。他自豪地指出,用户普遍认为ChatGPT是唯一能帮助他们变得更好的科技公司,而非像其他公司那样试图“黑”用户大脑、制造对抗性体验。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更是关于技术产品对人类赋能与否的哲学之争。
领导者的自我与时代印记
访谈中,阿尔特曼也罕见地流露出了个人心境。他承认自己的工作“实在太耗费心力了,每天都让人应接不暇”,远超预期。他将自己的日常比作“预训练模型”,早上只有短暂的自我时间,随后便被数据流灌入,被迫做出反应。然而,他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和历史意义的责任感,特别是作为领导者,能够“想和谁聊就和谁聊”,“处理很多环节”。面对日益增长的公众关注,他认为在科技圈内拥有知名度是理想状态,既能成事又能获得机会,但“明星级的名人”则会带来麻烦,失去普通人的生活。他甚至开玩笑地表示,自己的孩子未来成长在一个电脑比人类更聪明的世界里,“天生就会熟练使用这些工具”,这让他无需改变教育理念。
萨姆·阿尔特曼的这场深度对话,无疑揭示了AI领域未来发展的几个关键维度:从底层科学突破到终端产品形态,从能源基础设施到全球人才竞争,以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伦理和工作模式的复杂影响。OpenAI正在打造的,不仅仅是更强大的AI模型,更是一个围绕AI构建的全新世界体系。这艘驶向未来的巨轮,在阿尔特曼的掌舵下,正以其独特的使命感和大胆的想象力,重新定义着人类与智能的边界。
引用
-
OpenAI CEO深度访谈:吐槽Meta报价1亿美金挖墙角,透露要造“AI伴侣”、建太阳能数据中心·智东西·金碧辉(2025/6/22)·检索日期2025/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