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I困局:在“自研优先”与时代洪流间的艰难抉择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面对生成式AI浪潮,苹果公司因其传统保守的“自研优先”策略而显露出AI能力滞后的困境。在Siri表现乏力、核心AI模型参数落后于行业巨头之际,苹果正被推向一个十字路口:是坚守其谨慎的收购哲学,还是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巨无霸”级并购,以期在瞬息万变的AI竞赛中力挽狂澜。

在硅谷的科技巨头版图中,苹果公司向来以其特立独行且极度保守的收购策略闻名。与微软斥资690亿美元吞并动视暴雪、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谷歌豪掷125亿美元买下摩托罗拉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历史上最大的交易仅是2014年以30亿美元收购Beats1。它更倾向于吸纳小型、专注的团队,通过内部消化与漫长整合来加速自身研发,而非直接购买市场上的“庞然大物”。然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哲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甚至可能成为其在AI时代被甩在身后的潜在风险。

苹果AI困境:保守策略与时代洪流的碰撞

长期以来,苹果的战略核心在于通过自研掌握核心技术,并辅以小规模收购来补强特定环节。这一策略在过去屡试不爽:华尔街曾敦促其收购Netflix或Spotify,但苹果最终选择自建TV+和Apple Music,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1。然而,AI的本质与过往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同。它不再是单一的功能增强,而是未来所有产品——从智能眼镜到机器人,再到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的底层驱动力。它的地位如同2005年苹果通过收购FingerWorks获得的iPhone多点触控技术一般,具有颠覆性的基础性意义1

尽管苹果在今年推出了所谓的“Apple Intelligence”,并强调其隐私保护和深度整合优势,但业界普遍认为,在生成式AI的核心能力上,苹果已经明显落后于OpenAI、谷歌、Anthropic等新锐及老牌巨头。其目前对外披露的本地模型参数约为30亿,云端模型为330亿,与OpenAI和谷歌已迈入千亿级别的模型相去甚远1。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模型的复杂度和理解能力上,更深层地反映出苹果在AI算法、数据积累和算力投入上的相对保守。它不愿正面承认落后,反而以“AI属于每个人”的口号,试图将焦点从技术领先性转移。这在旁观者看来,恰恰是其当前局限性的体现。

突破口:一场潜在的“巨无霸”并购

面对AI浪潮,苹果的“自研优先”似乎已难以追赶。好消息是,苹果手握超过13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为一场潜在的“变革级”并购提供了雄厚资本1。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收购对象,以弥补当前Siri乏力、生成式AI缺乏亮点的短板。

市场对潜在收购目标的猜测从未停止。估值高达3000亿美元且与微软深度绑定的OpenAI,以及估值600亿美元并有亚马逊和谷歌支持的Anthropic,几乎不可能成为苹果的收购目标1。这不仅因为其天文数字般的估值,更因复杂的企业结构和潜在的严重监管问题。

目前更具可行性的目标浮出水面。据彭博社报道,苹果近期已接触OpenAI前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新创办的Thinking Machines Lab,尽管洽谈尚未进入高级阶段1。Thinking Machines Lab最近融资20亿美元,估值高达100亿美元,若收购成功,将是苹果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Mira Murati作为GPT系列模型的早期推动者,其在现代AI领域的经验和影响力,被部分媒体认为是苹果AI未来的关键1

此外,估值在100亿至300亿美元左右的Perplexity AI,也成为苹果密切关注的潜在目标1。Perplexity AI以其对话式搜索引擎模式,在信息检索和摘要生成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这与Siri未来可能的演进方向不谋而合。除了这些大笔潜在交易,苹果也在关注一系列估值尚未飙升的小型AI公司,包括Cohere、Sierra AI、Databricks,以及尤其值得注意的Mistral。Mistral专注于高效、高速的基础模型开发,其模型以性能出色且适合设备端或云端部署而广受推崇,对致力于提升本地AI能力的苹果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1

Siri的未来与AI入口之争

Siri的困境是苹果AI落后的一个缩影。作为最早的智能语音助手之一,Siri的表现已经与ChatGPT等新一代生成式AI产品相形见绌。苹果目前仅与OpenAI达成了有限的ChatGPT接入,且其核心目的似乎是利用OpenAI的技术来弥补自身短板,而非平等合作1。同时,苹果也曾公开邀请谷歌将Gemini接入Siri,但这显然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尝试,谷歌并不愿意将自家核心AI能力轻易拱手。

Siri的系统级位置,是所有AI品牌梦寐以求的入口。像Claude和Gemini这类模型,如果能取代Siri成为默认AI助手,其战略意义非凡。但如果只是作为Siri的“找朋友帮忙”功能,其吸引力将大打折扣1。苹果正在研发自家的聊天机器人版Siri,但其发布日期被戏称为“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下个世纪”,这进一步凸显了苹果在AI核心技术开发上的缓慢节奏。

历史的镜鉴:收购驱动的苹果创新DNA

深入剖析苹果的创新史,会发现“收购”并非其策略的异类,反而是其底层技术革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Siri本身就是一项收购1。macOS(OS X)源自乔布斯回归苹果后带回的NeXT公司技术1。Face ID、Touch ID、Apple Silicon、甚至C1基带等几乎每一次底层技术飞跃,都与某个被并购的初创团队息息相关1。这些案例表明,苹果在最擅长的领域并非“敢为天下先”的纯粹自研,而是在找准浪潮中那个最合适的创新者后,将其收购、整合、重塑,并最终变成属于苹果的核心能力。

如今,在人工智能这条新战线上,苹果再次站在了“自研或收购”的十字路口。考虑到AI技术的颠覆性、演进速度以及其对未来产品形态的基础性影响,苹果已经没有时间再像过去那样慢慢等待了。一次具有远见的战略性并购,或许是其重拾创新领导地位,避免在这场关键科技竞赛中被彻底甩开的关键所在。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