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中国制造业价值攀升的“国运级”新引擎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在中国制造业寻求转型的关键节点,具身智能正被视为一次“国运级”的产业革命机遇。以有鹿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行者,正通过其创新的“通用机器人大脑”技术,赋能传统设备实现智能化升级,从而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重塑开辟新径。

中国制造业以其庞大的体量和高效的生产能力傲视全球,贡献了超过30%的全球制造业产值。然而,长期以来,这种成功往往伴随着一个棘手的现实: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多数处于最低端,利润空间被挤压,品牌溢价能力不足。这种困境在许多领域尤为明显,例如,由中国代工生产的清洁设备,在海外贴上西方品牌后,售价往往能翻倍,而核心技术和大部分利润却与中国制造商无缘。有鹿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陈俊波在36氪WAVES新浪潮2025大会上指出,正是这一结构性挑战,使得具身智能成为中国产业革命的“国运级”机遇,有望彻底改变这一局面1

具身智能:中国制造业的“国运级”机遇

陈俊波的论断基于一个朴素而有力的商业逻辑:通过将智能赋能于物理设备,可以显著提升其市场价值和投资回报率(ROI)。他以清洁机器人为例:一台由中国公司明诺设计生产的传统清洁设备,售价不足4万人民币,而同品质的贴牌欧洲产品则能卖到8万甚至10万人民币。有鹿机器人的做法,是为这类传统设备装上其**“通用机器人大脑”**,将其升级为智能机器人。这款智能清洁机器人在海外的售价可以超过4万美元,且供不应求1

这种价值飞跃背后的经济逻辑清晰可见:在欧美国家,一个人力清洁工的年薪可轻松超过5万美元。相比之下,一台设计寿命为6年的智能机器人,其一次性投入的4万美元成本,带来了极高的性价比。这意味着,通过具身智能,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仅仅是廉价的物理载体,而是能提供长期、高效服务的智能资产,其价值提升了近七倍。这种“一脑多型”的模式,即一个通用大脑可以适配多种传统设备,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解构“通用大脑”:左右脑融合的智能范式

有鹿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创的“左右脑融合”通用机器人模型。这个模型巧妙地借鉴了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 左脑——语言脑:集成如阿里通义千问等开源大语言模型,负责语言交互、逻辑推理和复杂的任务规划。陈俊波强调,推理能力是具身智能完成复杂任务的关键,而语言是实现推理的唯一途径,正如人类大脑通过语言进行高级思考一样1
  • 右脑——空间智能与决策智能:这是有鹿投入最多核心精力的部分。空间智能通过整合所有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恢复并编码出高精度的三维世界模型,并将这些三维世界的特征与语言模型的特征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对环境的全面理解。决策智能则在此基础上,通过预测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来决定机器人应采取的行动序列。
  • 小脑——运动控制:虽然有鹿并非专注于此,但其模型兼容并可受益于在运动控制方面有专长的公司(例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表现突出的宇树科技)。

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型,使得机器人不仅能“看”懂世界,还能“想”明白任务,并根据理解做出智能决策。通过与人类语言交互,机器人能够处理更为复杂和抽象的任务,远超传统基于模式识别的“小模型”能力。有鹿在这一技术路径上的成功,体现在其已获得10项全球算法冠军,竞争对手不乏英伟达、Facebook、谷歌等AI巨头1

值得注意的是,有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策略也独具慧眼。他们避免了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专注于运动控制(“小脑”)的路径,而是坚持其通用大脑的理念。陈俊波认为,人形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所感知的世界和需要解决的智能任务,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因此,他们的核心观点是,通过一个统一的底层模型来服务所有机器人产品。得益于清洁机器人和轮式+臂式机器人的大规模出货,有鹿能够收集到海量的真实世界数据,这对于遵循AI领域**“缩放法则”(scaling law)**的大模型训练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现有轮式机器人的智能提升,将直接赋能并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进程,最终实现“让各种各样的设备都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愿景1

迈向现实:从清洁到物流,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路径

有鹿机器人的商业化策略分为两类:

  1. Tier 1供应商模式:作为机器人行业的“大脑”供应商,有鹿将具身智能大脑提供给中国庞大的传统设备制造商。这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将现有产品快速升级为智能机器人,从而攀升价值链。
  2. 完整机器人产品矩阵:有鹿也围绕家庭及周边市场,提供完整的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覆盖清洁、物流、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

在商业化进展方面,有鹿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于2024年9月发布的清洁机器人,在短短9个月内签署了超过4亿人民币的订单,迅速成为该领域的销售冠军1

更具雄心的尝试是其物流配送机器人。这款尚处于样机阶段的产品,旨在实现外卖员的全流程工作:从商家取餐、穿越商场、乘坐电梯、自动上下楼,到在开放道路上行驶数公里,进入小区和单元楼,最终将包裹送达用户家门口。这种端到端的全场景覆盖,预示着具身智能在服务业的巨大潜力,其应用场景远不止美团、饿了么,还包括盒马、山姆、KFC等零售和餐饮巨头1

产业重塑与未来展望

陈俊波的愿景与日本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的论断不谋而合:“未来机器人物种的数量会超过生物物种的数量。”1 这深刻揭示了具身智能将带来的社会与经济重塑。在工业生产、商业服务乃至家庭生活等不同场景下,为了高效完成特定任务,机器人将演化出千变万化的物理形态。然而,无论形态如何,它们都应共享一个同样高度智慧的“通用大脑”。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深远的社会影响。它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将缓解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并可能重新定义就业结构。同时,通过智能化赋能,中国制造业有望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智造中心”,占据全球产业链中更高端、更具话语权的位置。然而,这一进程也必然伴随着对传统就业模式的冲击,以及对机器人与人类协作伦理的深入探讨。

从陈俊波及有鹿机器人的实践来看,具身智能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梦想,而是正在中国产业界落地生根的现实。它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重塑力量,有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关键一役。

引用


  1. 有鹿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陈俊波:具身智能是中国产业革命的机遇·36氪·(2025/6/20)·检索日期2024/7/2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