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AI军备竞赛白热化之际,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指出,AI正淘汰劳动力市场的“中间层”,迫使从业者要么顶尖、要么向下兼容;同时,他强调中国AI企业在资金劣势下,凭借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韧性,正以独特方式在全球市场崛起。
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过去一年中,全球科技巨头们在AI基础设施上投入了高达3250亿美元,旨在加速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推动一场超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根本性变革 1。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中国企业不仅没有被落下,反而以独特的韧性和创新力,在多个AI领域实现了突破。昆仑万维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董事长兼CEO方汉最近分享了他对这场技术变革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中国企业“出海”策略以及开源生态演进方面的真知灼见。
AI重塑劳动力:中间层的挑战与机遇
方汉对AI的认知经历了从“颠覆内容行业”到“超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刻转变。他认为,传统计算机实现了“信息化”,帮助人类完成重复性工作,而AI则推动了“智能化”,开始具备协助人类完成_非重复性_工作的能力,成为全面提升行业效率的“催化剂” 1。这种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正在各个行业中引发一场结构性变革:最顶尖的10%从业者,工作效率将成倍甚至十倍增长;而刚入行的20%到30%的人,在AI的辅助下,原本需要两三年积累的经验,现在可能两三个月就能掌握,迅速成长起来。然而,冲击最大、最容易被淘汰的,恰恰是“中间那一层不上不下的从业者” 1。
这种“中间层”的消亡,并非AI带来的唯一挑战。方汉指出,近期全球大厂的裁员潮,除了经济下行因素外,AI加速了企业“减员增效”的进程,淘汰了大量重复性高、可被AI替代的基础性岗位。面对这种变化,方汉的建议是**“拥抱变化”和“终身学习”**。他以“当汽车出现时,确实会导致马车夫失业。但什么样的马车夫不会失业?是第一个学会开汽车的那位马车夫”为喻,强调程序员作为“旧时代的马车夫”,应主动转型成为“汽车驾驶员”,而不是固守旧业等待被淘汰。他认为,程序员群体反而是最有可能抓住AI机遇的群体,前提是必须持续学习新知,提升效率 1。这意味着,在AI时代,技能的迭代速度将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而持续学习将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需。
中国AI出海:技术实力与商业模式的韧性
昆仑万维的财报数据印证了中国企业在全球AI赛道上的强劲竞争力:其2025年第一季度总营收达到17.6亿元人民币,同比猛增46%,其中高达94%的收入来自海外 1。方汉直言,当前的AI竞争已是“中美双强”格局,中国在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大模型表现上均居世界前二。他观察到,在AI领域相关论文中,中国人名字出现的比例极高,特别是AI和CS领域的华人博士数量可能已超越美国。中国庞大的工程师基数(每年约370万至390万名工程师毕业生,6000万存量工程师)以及快速增长的博士人才培养(年招生数已达17万),构成了中国科技产业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其能成为“世界工厂”持续的关键 1。
尽管中国AI企业在风险投资规模上不及美国同行,但方汉认为,这反而倒逼了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上进行更多创新。这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逻辑,使得中国企业在产品化落地和商业模式探索上走得更实、更快。昆仑万维的“出海”经验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方汉总结了其方法论:首先是精准的市场选择,根据人均GDP和竞争情况,优先选择T0(欧美日韩)和T1(中东、东南亚和南美)市场;其次是深度本地化,不仅仅是产品运营,更强调需求收集和本地团队建设。他本人甚至会在新市场常驻数月,深入一线了解当地网络环境和用户习惯,践行“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的理念 1;最后是产品差异化和商业模式创新,确保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的平衡。这些策略使得昆仑万维能在全球AI竞争中,凭借其强大的执行力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持续取得盈利。
AIGC的商业化浪潮与开源生态的新范式
昆仑万维选择了多点并进的AI布局,涵盖大模型、AI搜索、AI游戏、AI音乐、AI视频、AI社交六个方向,其中AIGC是当前重点 1。方汉解释,这一策略基于对应用和商业化潜力的判断,并结合公司过往经验和数据优势。其核心是**“快速试错”(fast fail)**原则,通过市场反馈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他认为,当前AI市场处于“太早期”阶段,难以精准判断哪些方向会最终胜出,因此多点探索至关重要。
在AI商业化方面,方汉提出“天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强调要用传统经验探索AI商业模式。他认为,AIGC领域的商业化落地相对简单,因其用户对生成内容有较高的容忍度。他指出,目前AI生成图像和音乐已能达到人类95%的能力,而视频生成虽仍有局限(如时长受限于模型训练方式,通常为5-8秒),但正快速迭代,预计1到2年内即可实现1到2分钟短视频的完全AI生成,3到5年内有望达到电影级别 1。他预测,AI内容生成最大的突破口将是广告素材(需求无限且对精度要求相对低)和短剧市场(竖屏、单集时长短、用户容忍度高) 1。对于B端市场,内容制作工具类应用(如Adobe全家桶)将是稳健但天花板有限的市场。有趣的是,方汉还提到,AI可能并非“拯救”SaaS行业,反而可能促使中国企业倾向于私有化定制AI系统,因为AI降低了定制开发的门槛,使得“每个企业都用AI去定制一套属于自己的SaaS”成为可能 1。
方汉作为中文Linux奠基人之一,对开源精神有着深刻理解。他指出,三十年前的开源更多基于朴素的共享精神,而今天,开源已与商业紧密结合,成为一种优秀的商业模式。他强调开源对企业的两大好处:首先,它是满足大量长尾需求的唯一方式,通过社区的力量实现快速迭代和用户粘性(如Stable Diffusion生态的ControlNet、Railway);其次,开源能够带来大量高质量的销售线索,降低获客成本(如昆仑万维开源SkyReels短剧生成大模型后API订阅量暴增,PingCAP的成功) 1。尽管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仍高,导致部分“伪开源”的质疑(仅开放模型权重而非数据和训练方法),但方汉认为,对于商业化而言,开放权重已足够。他相信,随着硬件成本降低和算法效率提升,大模型的“平民化”开源时代终将到来,如同PC的普及推动了Linux的发展。昆仑万维在开源数据集(如Skypile)方面的投入,也体现了其推动生态发展的决心。他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仍在于应用创新、产品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而非单纯的闭源技术壁垒,用户体验和市场份额才是最重要的护城河。
变革时代的领导力与终身学习
方汉从一名纯粹的技术人成长为上市公司掌舵者,其经历为技术从业者提供了宝贵启示。他强调,技术人若想向上发展,必须训练产品思维和商业思维,理解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而不是仅仅“埋头干活”或“对付人” 1。他坦言,即便自己作为资深从业者,面对AI浪潮,也感到“非常痛苦”,需要每天拼命学习新知识、读论文、与人交流,否则“肯定就被淘汰了” 1。这再次印证了他对“终身学习、拥抱变化”的深刻信念。
对于AI是否是“终极一战”的疑问,方汉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技术和人类认知总在不断演进,AI只是一个将持续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的长期趋势,而非终点。他呼吁年轻人不必过度焦虑,更应关注如何在这个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他指出,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虽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削弱年轻人的专注力,而“一个人最终能到达的高度,关键就在于你的学习速度” 1。这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深刻提醒,也是对当代信息环境带来挑战的警示。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方汉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复杂的图景: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劳动力结构,颠覆着商业模式,并催生着新的技术范式。对于个体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持续进化,拥抱变化;对于企业而言,则需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之间寻求平衡,并以前瞻性的视野布局全球。中国企业在全球AI舞台上的崛起,正是这种适应与创新精神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