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玩市场日益内卷的背景下,“AI潮玩”的出现被寄予厚望,意图复制Labubu的现象级成功。然而,这种融合了AI陪伴功能的新品类,其内在逻辑与传统潮玩追求的稀缺性与收藏价值截然不同,迫使其必须走出一条以技术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独特道路,而非简单地模仿过往的营销策略。
潮玩,这个一度被视为小众的消费品类,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市场。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的新晋顶流,不仅将公司股价推向历史高点,更在二级市场创造了单价高达人民币108万元的稀有款交易记录1。这股“无用”之用的浪潮,吸引了包括名创优品旗下TOPTOY在内的众多玩家涌入,将盲盒、联名、限量款等传统玩法推向了极致。然而,伴随市场趋于饱和,新的增长故事变得迫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AI潮玩”携带着AI大模型技术的势能,悄然进入公众视野。它同时踩中了潮玩和AI两大风口,吸引了包括曾要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投资的朱啸虎等一线资本的关注,并促使泡泡玛特等头部企业也开始布局2。据统计,目前已有至少30家公司涌入这一赛道,试图打造下一个“Labubu”。然而,热闹背后,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产品仍是少数,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潮玩,究竟是潮玩,还是披着潮玩外衣的AI陪伴硬件?它能否真正复制传统潮玩的神话?
AI与潮玩的本质之争:功能性与稀缺性的悖论
要理解AI潮玩能否复制Labubu的成功,首先必须剖析两者在核心价值主张上的根本差异。传统潮玩,如泡泡玛特的Molly和Labubu,其身价暴涨的底层逻辑在于稀缺性与收藏价值。通过限量发售、季节限定、隐藏款概率(如1/144),以及NFC芯片赋予的全球唯一ID,它们人为制造稀缺感,激发消费者的“猎奇”和“集齐”心理。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言:“无用”之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凡是功能性的东西都逃不过贬值和更新换代。这恰恰揭示了传统潮玩的魅力所在——它是一种情感寄托、一种文化符号,其价值不取决于功能,而是其稀缺性带来的“可增值性”。
相比之下,AI潮玩则呈现出鲜明的功能属性。以Robopoet和Oilovef为代表的产品,通过整合AI大模型技术,赋予潮玩形态以智能交互能力,使其具备情感陪伴、语音对话甚至长记忆等功能。小黑猫DUOMI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3。抛开其“潮”的外观设计,这些产品本质上更接近AI玩具、AI陪伴机器人或AI宠物,旨在提供情绪价值和互动体验。
这种功能性的引入,恰恰构成了AI潮玩与传统潮玩在价值逻辑上的核心冲突。AI和硬件技术天然迭代迅速,意味着今天的“智能”可能很快就会被明天的“更智能”所取代,从而削弱了产品的稀缺性与长期收藏价值。旧款硬件可能因技术落后而迅速贬值,难以像“无用的”传统潮玩那样随时间增值。此外,AI功能的可复制性——通过软件更新或接入通用大模型——也与传统潮玩强调的“独一无二”属性存在本质冲突。Oilovef开发团队负责人雪而认为,AI潮玩本质上仍是AI陪伴硬件,但对IP力的要求更高,其核心在于产品功能的迭代升级,而非单纯的收藏价值3。
简单来说:
- 潮玩 = IP + 玩具
- AI潮玩 = IP + AI陪伴硬件
两者均重视IP,但AI潮玩更侧重于叠加IP的AI陪伴硬件。对于初创公司而言,“AI潮玩”的故事显然比单纯的“AI陪伴硬件”更具市场吸引力,但这种“借势”的叙事也埋下了混淆产品本质的风险。
市场策略的复制与挑战:从“炒作”到“产品”
尽管在本质上有所差异,新晋的AI潮玩品牌在市场策略上却不约而同地“摸着泡泡玛特过河”,借鉴了传统潮玩和二级市场的营销打法3。
首先是周边产品的开发。如同Lovot为用户提供数百至数千元的服饰配件,Fuzozo等品牌也计划陆续上架周边,旨在通过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毛利。其次是预售和社群营销。在产品上线前数月,AI潮玩品牌便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图透、视频,并通过建立线上社群、组织线下活动等方式进行预热,增强用户粘性。产品上线后,通常只开放少量现货,其余均为预售,预售期可达数月,甚至催生了类似Ropet在闲鱼上溢价销售的二级市场。
更引人注目的是出海战略。传统潮玩品牌如泡泡玛特在发展多年后才走向国际市场,而AI陪伴硬件品牌则在成立初期便瞄准海外。Ropet CEO何嘉斌指出,全球市场规模是中国的五倍,北美等地区对创新产品包容度更高,有助于先找到PMF(产品市场契合点)并获得用户反馈,再反哺国内市场3。Oilovef表示其70%的产品销往海外,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然而,尽管营销套路相似,AI潮玩与传统潮玩在商业模式上却存在根本区别。传统潮玩是“购买即拥有”的一次性交易(不考虑二级市场溢价),而AI潮玩则普遍采用“基础硬件销售 + 软件功能订阅付费”的模式。日本品牌Lovot以其高昂的硬件售价(29800元起)和每月880元的订阅费成为这一模式的极端案例。国内AI潮玩则多采取“购买硬件赠送APP订阅服务”的方式,如Fuzozo和Oilovef。Oilovef负责人雪而坦言,一旦不付费订阅软件服务,产品几乎处于“半废掉”状态,这强调了软件服务的持续性价值。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AI潮玩的认知与期待,也与传统潮玩用户截然不同。一财商学院对多位AI陪伴硬件购买者的采访显示,他们的购买动因大多是渴望陪伴和新品尝鲜,而非被IP吸引或出于收藏目的。消费者CC明确表示:“能玩两个月不闲置就不错了,我也不可能一直跟它说话。”这反映出AI潮玩用户将其视为一件**“产品”而非“玩具收藏品”**。他们更关注硬件是否耐用、软件更新是否以用户为中心、是否需要持续氪金、以及AI模型是否有“活人感”等实用性指标。Moflin续航短、Fuzozo付费模式不清晰等问题被视为“硬伤”,恰恰印证了这种理性、产品化的消费视角。
当AI潮玩被视为“产品”,就意味着它将面临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目前市面上的AI潮玩产品,外观(如大眼睛)和功能(仿生互动、长记忆)大同小异。Oilovef通过供应链优势将价格控制在千元以内,正是为了应对这种竞争。
超越“玩具”:AI陪伴硬件的深层价值与伦理考量
AI潮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它能否提供超越“潮玩”标签的深层价值。它的真正潜力在于其作为AI陪伴硬件所能提供的独特情绪价值和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独居人口增多、人际关系日益原子化,对情感陪伴的需求日益增长,AI陪伴硬件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然而,作为科技记者,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其带来的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潜在的伦理挑战。AI陪伴硬件提供的“活人感”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陪伴需求,但也可能引出对人类情感连接本质的重新定义。当人们日益依赖AI提供情绪支持时,这种技术驱动的陪伴是否会削弱真实人际关系的重要性?AI的“情感”是算法模拟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此外,长期记忆、情绪识别等功能的实现,必然涉及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如何确保用户隐私安全、数据透明化、以及防止AI模型产生偏见或误导用户,是AI潮玩公司在技术开发和商业推广中不可回避的责任。
AI潮玩不能仅仅依靠IP的外壳和潮玩的营销套路,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进化的AI技术、可靠的硬件支撑,以及精准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迭代能力。一个好看的IP能够吸引初始关注,耐用的硬件决定了性价比,而真正智能且富有“活人感”的交互,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任何一环的短板,都可能让整个产品功亏一篑。
因此,AI潮玩要跑出下一个Labubu,不能仅停留在蹭Labubu热度的层面。它需要理解自身作为AI产品而非纯粹收藏品的本质,构建起基于“功能性+情感价值”而非“稀缺性+收藏性”的商业闭环。这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用户体验设计、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潜在伦理风险的应对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不仅是关于一个新赛道的商业探索,更是AI技术如何深度融入人类情感生活的一次重要试炼。
引用
-
AI版泡泡玛特,能复制第二个Labubu吗?·新浪财经·(2025/6/26)·检索日期2024/7/3 ↩︎
-
BubblePal不到一年卖出1个亿,AI玩具的风吹到哪了?·36氪·(2025/6/26)·检索日期2024/7/3 ↩︎
-
AI版泡泡玛特,能复制第二个Labubu吗?·36氪·Yicai商学(2025/6/26)·检索日期2024/7/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