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依赖到AI前沿:蓝思科技的十字路口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蓝思科技与Rokid合作开发AI+AR眼镜,标志着其在人工智能硬件浪潮中寻求新增长点的努力,以摆脱长期对苹果供应链的过度依赖。然而,这家曾经的“果链”巨头正面临着沉重的固定资产负担、新业务盈利能力不足以及全球供应链“去风险化”等多重挑战,其赴港IPO也引发了关于资金运作和未来战略方向的深刻疑问,揭示了传统制造业在AI时代转型升级的普遍困境。

6月24日,曾经被誉为“果链”三巨头之一的蓝思科技宣布,其与杭州Rokid联合开发的AI+AR眼镜Rokid Glasses已在湘潭基地正式下线。这一消息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了在手机玻璃制造领域深耕近二十年的蓝思科技,以及整个精密制造供应链对AI硬件新机遇的渴望。在Rokid Glasses凭借“发言稿就在眼镜里,翻页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的演示火爆出圈后,2025年已被IDC预测为AI眼镜的爆发元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有望突破4000万台,消费级市场占比超六成1。这无疑让蓝思科技看到了摆脱对单一客户严重依赖的“第二春”希望。

AI眼镜:重塑“果链”依存的希望?

蓝思科技此次与Rokid的合作并非浅尝辄止。该公司不仅是Rokid Glasses配件的关键精密组件供应商,更独家承担了整机的生产和组装。这体现了蓝思科技在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领域深耕多年的布局。然而,即便有这样的深度绑定,这块新业务的营收在2024年仍未能独挑大梁,甚至从2022年的35.39亿元小幅下滑至34.8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从7.6%降至5%1

AI眼镜市场的兴起,无疑为精密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小米集团也已涉足AI眼镜业务并启动预约,市场传闻其代工订单或落入另一果链巨头歌尔股份之手1。蓝思科技能否在小米这条潜在的第二大客户线路上,从强大的竞争对手手中分得一杯羹,仍是未知数。Rokid Glasses的市场表现,将成为衡量蓝思科技此次战略性押注成败的关键试金石。

供应链深层结构:技术护城河与财务困境

蓝思科技的发展轨迹,几乎与苹果公司的崛起深度捆绑。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蓝思科技凭借其在玻璃面板制造上的卓越能力,一举成为苹果的核心供应商。此后十八年,这种深度“联姻”带来的不仅是财富的迅速积累,也形成了难以摆脱的苹果“依赖症”1

尽管蓝思科技近年来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试图降低苹果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财报显示,最大客户(市场普遍认为是苹果)的销售额占比从2022年的71%降至2024年的49.5%——但其贡献的绝对销售金额却不降反升1。这种占比下降,更多源于其整机组装业务带来的“稀释效应”,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结构优化。这种依赖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2016年iPhone销量下滑时,蓝思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便出现双降。为了维系与苹果的合作,蓝思科技不惜投入巨资扩充固定资产,从2016年末的120.77亿元飙升至2024年末的363.79亿元1

这种_重资产模式_在带来规模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资产减值风险。据统计,2019年至2024年,蓝思科技连续六年确认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合计高达36亿元1。与此同时,其研发投入占比近三年一直徘徊在4%左右,远低于苹果供应商5%-8%的门槛要求,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技术护城河的深度。

除了智能头显,蓝思科技还积极布局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业务。智能汽车及座舱类业务营收增长显著,从2022年的35.84亿元增至2024年的59.35亿元,但毛利率却从19.5%骤降至8.7%1。这种“以价换量”的残酷现实,反映了在特斯拉、比亚迪等强势客户面前,供应链企业所承受的巨大价格压力。而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业务,虽然热度高涨,但其在2024年对蓝思科技的营收贡献不足2%,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1。这些新业务目前都难以成为蓝思科技的利润增长引擎。

地缘政治与技术迭代下的战略抉择

面对内外部的多重挑战,蓝思科技选择赴港二次IPO,意在“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然而,市场分析却认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包括应对苹果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趋势。有报道指出,苹果已要求供应商在2025年前将25%的产能转移至中国以外地区1。蓝思科技加快越南等海外基地建设,但其越南工厂的良率却普遍低于国内,增加了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

从财务层面来看,蓝思科技的赴港IPO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高达109.88亿元,但同期短期和长期借款合计也近百亿元,呈现典型的“大存大贷”格局1。更令人费解的是,2021年初近150亿元的定增募投项目,至今仍处于建设期且未产生收益,而公司却在近期进行了近20亿元的大额派息,主要受益方是公司实控人周群飞家族1。这种矛盾的资金运作,加剧了市场对其融资必要性的质疑。

更深层次的挑战,或来自技术路线的变革。蓝思科技的立身之本是玻璃工艺,但在折叠屏手机兴起的当下,UTG(超薄柔性玻璃)领域三星已形成反超优势1。若市场传闻苹果折叠屏手机可能采用蓝思UTG玻璃属实,公司将需要投入巨资扩展产线,这可能是其急需融资的现实考量。此外,机器人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也面临特斯拉Dojo算法迭代和碳纤维等新材料应用的冲击,蓝思科技在这些新领域的_技术护城河_仍显不足。

回望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的创业史,她从一个辍学打工妹到“全球手机玻璃女王”,其坚韧和对技术的执着令人钦佩。但如今,这位湖南女首富所面临的挑战远比当年攻克一块手机玻璃要复杂得多。当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当AI浪潮带来材料和技术路径的颠覆,蓝思科技传统重资产模式下积累的巨额固定资产,随时可能从竞争优势变为沉重包袱。蓝思科技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在AI硬件的浪潮中,真正建立起穿越产业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引用


  1. 小米做AI眼镜,蓝思科技最激动·36氪·(2025/6/27)·检索日期2025/6/27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