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资本追捧的中国AI大模型“六小龙”,正身陷一场生死攸关的上市竞速。面对资本趋冷、互联网巨头的全方位碾压以及商业化变现的重重困境,这些初创企业亟需通过上市“跃龙门”,但这仅仅是闯入残酷淘汰赛的入场券,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效率之战中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领域,潮起潮落,速度是永恒的主题。两年前,ChatGPT的横空出世在全球掀起通用人工智能的浪潮,也为中国AI创业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彼时,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这六家备受瞩目的初创公司,凭借其前瞻性布局、明星团队和早期技术积累,迅速成为资本的“座上宾”,累计融资额一度占据国产大模型早期融资总额的一半以上,被誉为“AI六小龙”。
然而,2024年伊始,潮水开始退却,市场对大模型的“祛魅”悄然降临。资本回归理性,烧钱换规模的时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迭代和商业化模式的严苛审视。在这一背景下,一场静默的上市竞速赛在中国AI创投圈拉开帷幕,智谱AI率先提交IPO申请,MiniMax亦传出赴港上市的计划,而“六小龙”中已有五家在积极筹备。上市,已然成为这些独角兽们在这场残酷“中场战事”中,寻求生存与突破的“存亡分水岭”1。
资本狂潮后的冷静审视
“六小龙”的崛起并非偶然。智谱AI和MiniMax等企业抓住了技术拐点,早在2022年便已布局千亿级开源模型。而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阶跃星辰、零一万物则精准踩中了2023年上半年资本市场流动性充裕的窗口期。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曾直言,其首轮融资若晚一个月,恐难觅机会。同时,明星团队的加持亦是关键,如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办零一万物,迅速吸引了来自阿里、百度、谷歌等巨头数十位核心成员的加盟,以及杨植麟等“天才学霸”的学术光环。
然而,融资只是“第一关”。进入2024年,市场风向骤变。“六小龙”开始基于自身技术储备与战略重心进行分途探索,走上了差异化竞争之路。百川智能停止超大规模通用模型训练,转向深耕医疗垂类;零一万物则一度对预训练算法和Infra团队进行裁撤,部分成员被阿里云“收编”。
相比之下,月之暗面和MiniMax更注重C端产品与应用,前者聚焦长文本与开源技术,后者则持续投入视频生成、视觉多模态与海外产品。仅有智谱AI与阶跃星辰仍坚持向AGI(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方向发力,两者分别背靠北京市与上海市政府资源,押注政企市场。
这些分道扬镳的背后,是互联网大厂的碾压式入局。业界普遍认为,有望推出下一代基座大模型的团队,必须具备顶尖人才、海量训练数据、充足资金以及用户生态的支撑,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大厂的优势所在。前零一万物首席架构师潘欣透露,国内第一梯队大模型公司一年烧钱可达10亿美元,国际第一梯队更是高达50亿美元,一次多模态大模型训练成本约需1000万美元1。尽管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依然高昂。
人才流失是另一重压。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曾透露Meta向其团队开出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国内亦是如此,2024年上半年,“六小龙”中已有12位高管离职,大量人才流向字节、京东等大厂,大厂的“虹吸效应”凸显。大厂在数据层面通过用户交互可获得更多真实场景数据,且数据标注质量与实时更新能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场景应用方面,其原有业务也能为AI提供天然的商业闭环。
商业化迷途与巨头虹吸效应
互联网大厂的全面进场,迅速消弭了“六小龙”的先发优势。进入2025年,“商业化”成为悬在它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首先,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模型,正在直接冲击原有的大模型格局。DeepSeek在更低成本和开源生态的基础上,在多个关键任务层面展现出与OpenAI O1等闭源模型相媲美,甚至更优的性能1。这意味着传统大模型厂商通过授权费用盈利的商业模式将越走越窄,闭源模型“关起门来做产品”的逻辑将被颠覆。即便是曾坚称“闭源模型将持续保持对开源模型的优势”的百度李彦宏,也已宣布文心大模型4.5系列免费开源,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烈度。
其次,在产品层面,AI创企面临艰难取舍。尽管月之暗面和MiniMax在C端领域跑得较快,但大厂步步紧逼。今年2月,月之暗面被曝大幅收缩产品投放预算,Kimi下载量随之滑坡。与此同时,腾讯元宝宣布接入DeepSeek,并在一个月内投入约3亿元进行投流推广,助其登顶下载榜。业内人士指出,AI创企缺乏自有广告平台,流量成本极高,若直接与互联网大厂在资金、用户规模、生态资源方面对抗,胜算寥寥1。MiniMax虽主攻海外市场,但在经历Talkie“被下架风波”后,其借道海外的路径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B端领域,价格战更是让大模型企业陷入“不降价没客户,降价则没利润”的窘境。去年5月,字节跳动发布豆包大模型,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智谱、百度、阿里通义纷纷跟进。2025年,价格战进一步升级,阿里云积极降价抢市场,月之暗面多款计费模型价格最高下降83.3%,智谱大模型降价幅度最高超90%1。
《字母榜》报道指出,有大模型创企市场人员表示,去年部分企业是“贴钱开发中小规模的企业用户”。一旦大厂加码补贴,那些未与云服务深度绑定的客户极有可能被巨头抢走。《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显示,去年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TOP 6中,除智谱AI外,其余均为成立多年的大型公司或上市公司。
因此,“六小龙”当前的商业化成果,仍可谓是“浮在水面”。即便智谱AI坚决走ToB路线,宣称2024年前11月商业化收入增长超100%,但据《财经杂志》报道,其2024年收入达3亿元,亏损却高达20亿元,商业化收入远未能弥合高额的研发投入1。这样的故事,资本市场并不陌生,上一代“AI四小龙”商汤科技,自2018年成立以来持续亏损,流血上市后,如今市值已蒸发八成。如果“六小龙”无法证明可持续的盈利路径,即便上市,也无异于饮鸩止渴。
“跃龙门”:生存之战与未来棋局
“AI六小龙”在舆论场的声量已逐渐被“杭州六小龙”等新风口所取代,这促使它们纷纷启动上市计划。募资是首要考量,不仅满足自身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也承载着投资人的退出压力。随着国内对科技股上市标准的进一步放宽,对于早期投资人而言,当下正是获取收益的良机。
其次,成为“大模型第一股”能够帮助AI创企讲出“新故事”,延长其生存时间与空间。同时,当OpenAI估值突破3000亿美元之际,中国大模型行业也需要本土标杆来锚定市场预期。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预测,AI大模型赛道最终只会剩下10家企业扮演重要角色。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的观点更为激进,他认为中国市场最终可能只剩下DeepSeek、阿里和字节三家主要大模型公司1。无论如何,大模型行业最终的胜利只属于少数玩家,这已成为行业共识。因此,冲刺“大模型第一股”,仅仅是这些企业闯入淘汰圈的门票。
李开复曾指出,2025年将是大模型公司商业化的淘汰年。他强调,核心痛点并非模型性能高出1%,而是技术能否真正落地应用。大模型行业的未来,最终仍将回归到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一本源问题。
虽然大模型行业的技术仍在迭代,商业化的探索似乎还没有终点。2025年,人工智能行业的风口已从基础大模型转向了具身智能(Embodied AI)及Agent等应用领域。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等也纷纷紧随其后,在智谱AI之后,月之暗面和MiniMax均发布了通用Agent产品。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科技竞速中,没有人敢放松。胜负手往往隐藏在下一次算法迭代的未知变量里。当所有玩家都在牌桌上All in时,没人能保证下一张是王牌还是鬼牌。因此,无论是暂时领先的玩家,还是全力冲刺的追赶者,一切都仍充满变数。上市,只是“六小龙”迈出的第一步,若想抢占更多蛋糕,它们必须真正将资金“花到刀刃上”,迎接这场关于技术、应用、场景的效率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