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致科技集团正寻求在香港上市,作为由百度前高管任旭阳创立、前央视记者杨再飞掌舵的企业,其核心业务聚焦于解决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此举不仅是对其“图模融合”技术的验证,也折射出香港资本市场在18C章程的推动下,正成为AI企业寻求融资的新热土,尽管海致科技的财务表现与技术投入引发了市场审慎的目光。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深入我们生活肌理的当下,大型语言模型(LLMs)所固有的“幻觉”问题,正成为制约其在关键行业应用中可靠性的核心症结。这种“幻觉”——即模型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或虚构的信息——不仅可能导致引用虚假名人名言的无伤大雅,更能在医疗、金融、制造等产业场景中引发灾难性后果,从AI医生误诊到金融风控系统失灵,无一不在挑战我们对AI的信任边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名为北京海致科技集团(简称“海致科技”)的企业,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目标直指港股,并有望成为“大模型除幻第一股”。1 这家由百度“元老”任旭阳联合创立、现由前央视记者杨再飞担任CEO的公司,其核心业务正是致力于通过“图模融合”技术,提升大模型在特定行业场景中的精准推理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级应用的可靠性。
AI“幻觉”的症结与“图模融合”解药
大模型的“幻觉”现象,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受关注的挑战之一。它并非指AI产生了意识上的“幻觉”,而是指模型在生成文本时,由于训练数据缺陷、推理逻辑偏差或对复杂语境理解不足,编造出与事实不符、甚至完全捏造的信息。这在开放域聊天场景中可能只是小插曲,但在需要极高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的企业级应用中,其潜在风险危害肉眼可见。
海致科技正是在此痛点上找到了其市场定位。公司于2023年9月推出了“海致Atlas LLM图模联合推理平台”,将知识图谱(Graph Database)与大模型深度融合,致力于显著提升大模型的决策效率和预测准确性,并有效减少幻觉现象。1 这里的“图”并非指图像,而是指知识图谱——一种以图形方式组织知识的数据库,能够清晰表达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图模融合”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在大模型的预训练阶段引入图谱推理能力,并吸收图谱数据库中的结构化知识,从而增强大语言模型对隐晦关系的理解能力。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大语言模型输出内容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和可解释性,更有效地为大模型“除魅”,降低了其“幻觉”发生率。海致科技的商业模式,主要面向需要本地化部署AI大模型的专业企业,通过数据治理、知识图谱组织,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直接用于AI应用,提供系统销售或服务。1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致科技已与300多家客户达成合作,覆盖超过一百个应用场景。1
资本市场的考验与香港的AI“引力”
海致科技的IPO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任旭阳这位百度首批核心成员、爱奇艺创始人的又一创业力作,海致科技自成立以来已获得13轮融资,吸引了高瓴、君联资本、BAI、IDG资本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1 在2025年6月完成E-2轮融资后,其估值达到33亿元人民币。然而,公司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虽有所增长(从3.13亿元增至5.03亿元),但净亏损持续,且其研发费用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22年的8694.2万元降至2024年的6068.1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7.8%降至12.1%。1 在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AI投入的背景下,海致科技研发费用的持续下降,无疑引发了市场对其在激烈竞争中能否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和创新能力的质疑。此外,公司可赎回负债大幅攀升,流动负债总额从2022年末的3.17亿元飙升至2025年4月30日的20.52亿元,而现金储备相对有限,也为此次IPO蒙上了一层阴影。1
尽管面临内部挑战,海致科技的上市尝试,恰逢香港资本市场迎来AI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2024年港交所对《上市规则》作出重大修订,新增18C章节,为特专科技公司开辟了新的上市通道。这一规则打破了此前对盈利等传统财务指标的严格要求,转而以研发等更契合科技企业特质的指标为核心,并大幅下调了预期最低市值门槛,为众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但拥有巨大成长潜力的AI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1
这一制度变革,加上港股IPO市场的显著复苏(2025年上半年预计筹资额将超过去年全年,新股破发率大幅下降),正吸引着大量AI企业排队申请上市。除了海致科技,云知声(有望成为港股“AGI第一股”)、卧安机器人、群核科技、瑞为技术、仙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希迪智驾、驭势科技,和AI机器人领域的云迹科技、乐动机器人、石头科技等,都纷纷选择在香港寻求上市,以获取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1
海致科技此番“擦边”满足港交所主板上市条件(2024年收入5.03亿元人民币略高于5亿港元门槛,E-2轮融资后估值33亿元人民币略低于40亿港币预计市值要求),1 正是这一市场环境的缩影。它的上市进程,不仅是对其“图模融合”技术在产业落地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中国AI行业在“去幻”这一核心命题上探索深度的体现。随着越来越多AI企业涌入资本市场,如何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落地与财务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摆在这些“科技先锋”面前的共同考题,而海致科技的表现,无疑将为这场宏大叙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