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互联网红利枯竭的现实,中国科技巨头正以空前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全面押注人工智能,从大模型研发到应用场景落地,旨在重塑产业版图,抢占“互联网下半场”的核心话语权。然而,这场高投入的AI军备竞赛也带来了C端盈利模式不明确、B端变现需验证、以及行业门槛急剧升高等挑战,预示着市场将走向头部稳固与垂类突围并存的新格局。
2025年的科技界,无疑是人工智能(AI)的元年。全球范围内的AI热潮,在中国尤为炽热,一场由互联网巨头主导的AI军备竞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百度等公司,纷纷按下“ALL IN”键,将其核心战略和巨额资本倾斜至AI领域。这场变革不仅牵动着科技圈的神经,更预示着一个时代——“互联网下半场”新篇章的开启,其深层动力源于传统互联网增长模式的困境,以及对新增长引擎的迫切渴望。
竞逐AI核心:技术与资本的深层博弈
过去十年,以短视频、电商、外卖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曾是巨头们增长的“金矿”。然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用户增长放缓,行业竞争白热化,这些“老赛道”的红利已然见顶。例如,快手在2025年第一季度电商GMV增长虽仍有15.4%,但相较于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已显后劲不足。1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宏观压力下,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这些科技巨头维持其庞大商业体量和“野心”的必然选择。AI,作为提升生产效率、拓展变现方式的“救命稻草”与“巨大风口”,自然成为了各方竞逐的焦点。
这场竞赛的核心,在于大模型、大算力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深度整合与应用。它们并非简单的技术名词,而是赋能企业更“聪明”、更“高效”盈利的关键要素。一个显著的信号是,DeepSeek等后起之秀在2024年凭借硬核技术和强大的模型能力,一举冲击了原有格局,使得“搞不好AI,这饭碗都难保”成为业界共识,进一步加速了巨头们的“ALL IN”策略。
各家巨头在AI领域的布局策略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强大的决心和投入:
- 阿里巴巴:作为最早布局AI的巨头之一,阿里自2023年发布通义千问以来,持续迭代至2025年的Qwen3系列。其在2025年Q1的AI研发投入高达149.3亿元,占总营收的6.3%。1 阿里不仅在B端通过阿里云等服务赋能企业,更积极通过AI助手和夸克浏览器等“超级应用”构建C端流量的“护城河”。集团CEO吴泳铭的“未来三年AI和云计算投入超3800亿”的军令状,更是展现了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 腾讯:作为“产品之王”,腾讯的AI策略更偏向于“技术+场景”的深度绑定。从2024年的混元大模型到2025年上线的AI助手“元宝”,腾讯致力于将AI能力无缝融入其海量的社交、内容生态中。其2025年Q1的研发费用高达189.1亿元,占总营收的10.5%。1 总裁刘炽平甚至明确表示,未来AI资本支出占比将达到收入的“低两位数百分比”,意味着持续的大规模投入。
- 百度:作为老牌技术派,百度在AI领域布局更早。2023年启动文心大模型,今年又推出了多模态能力更强的文心4.5和推理模型文心X1。百度Q1研发费用为45亿元,占总营收的7.2%。1 其AI应用已深入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垂直行业,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赋能潜力。
- 字节跳动:以其激进和颠覆性的风格著称。2024年高调发布豆包大模型后,字节迅速将AI渗透到内容创作、社交互动和工具应用等多个核心场景。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人才争夺上的大手笔,有传闻称字节甚至开出了八位数年薪来吸引顶级AI工程师,这不仅在业界掀起波澜,也凸显了其在人才和技术双重布局上的决心。
- 快手与美团:这些“赛道玩家”也紧随其后。快手升级了自研大模型可灵AI 2.1,用于短视频生成和电商场景优化。美团则将AI深度应用于物流调度和无代码工具开发,其CEO王兴甚至宣称自家AI能力已接近ChatGPT-4水平,显示了其在垂直领域深耕AI的野心。
挑战与前瞻:盈利模式与行业洗牌
然而,巨额的真金白银投入能否换来期望的回报,仍是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的巨大问号。从目前来看,C端AI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尚未出现,用户活跃度和付费意愿仍有待提升。例如,尽管快手的可灵AI在广告和内容生成上取得了初步商业化进展,但2025年Q1仅贡献了1.5亿营收,与动辄上百亿的研发投入相比,尚显杯水车薪。1 B端市场虽行业需求旺盛,但盈利模式的成熟仍需时间验证。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场AI军备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拉高行业门槛,对整个产业生态构成深远影响。训练一个大型AI模型所需的算力、技术储备和庞大资金,已成为初创公司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使得许多小型创业公司直接被“劝退”,甚至一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大模型六小虎”等小玩家,也开始放弃基础模型的研发,转而寻求在细分垂类赛道中突围求生。2
这意味着,AI浪潮正在深刻改写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规则和产业格局。对大厂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硬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豪赌”。通过技术、流量和资本的组合拳,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巨头已基本构建起各自的“AI护城河”。未来的市场格局,正悄然向“头部稳固、垂类突围”的方向发展。
AI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名词,而是互联网下半场的主旋律。谁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赛中占据上风,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稳坐“C位”,引领未来的数字经济走向。这场AI的未来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引用
-
大厂AI 军备赛,谁能笑到最后?·36氪·(2025/6/28)·检索日期2025/6/29 ↩︎ ↩︎ ↩︎ ↩︎ ↩︎
-
大厂AI军备赛:万亿市场厮杀,下一个抖音级应用会花落谁家?·什么值得买·(2023/11/14)·检索日期2025/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