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牟科技(Lymow One)凭借融合RTK定位与AI视觉的智能割草机器人,在北美市场实现千万美元销售额与近亿元融资,彰显了具身智能在家庭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并预示着传统体力劳动向高效自动化转型的趋势。
在全球户外动力设备(OPE)市场价值超过300亿美元的背景下,智能割草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价值主张,逐步侵蚀传统割草方式的市场份额。尽管目前其年销量渗透率仅为5%,但市场预测到2030年,年销量有望攀升至500万至1000万台,描绘出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在这股浪潮中,由前云鲸(Narwal)联合创始人高望书创立的“来牟科技”及其旗舰产品Lymow One,正迅速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该公司在短短三个月内累计获得近亿元人民币融资,Lymow One自众筹以来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美元,展现了市场对创新型具身智能解决方案的强劲需求。
技术创新:打破传统割草瓶颈
北美市场,以其广阔的庭院和复杂的草坪环境,一直是割草机器人渗透的难点。传统的割草机虽然功率强大,但效率低下且依赖人工;而现有的割草机器人则普遍面临功率不足、定位不准、避障能力弱等挑战。Lymow One的成功,核心在于其对这些痛点的精准把握和技术突破。
该机器人采用了RTK(Real-time Kinematic)射频芯片与双目视觉AI补偿算法融合的解决方案。RTK技术提供了厘米级的精准定位,确保了机器人在大面积草坪上的作业精度,解决了传统割草机器人常常迷失方向或重复作业的问题。同时,双目AI视觉系统结合超声波传感器,赋予了Lymow One 360°多方向环境探测与智能避障能力。这意味着它不仅能识别并绕过庭院桌椅、岩石等静态障碍物,更能精准避开宠物和儿童等移动目标,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来牟科技宣称,其自研的底层算法架构,特别是首发的稠密深度图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媲美激光雷达的感知效果,这在成本敏感的消费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智能感知与导航,Lymow One在割草性能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面对北美高羊茅、黑麦草等硬质草类,以及日均1.5厘米的生长速度,「来牟科技」将Lymow One的功率提升至300W,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3-5倍。搭配转速高达6000 RPM的无刷电机和自主研发的碎草直刀、双割草盘结构,其叶片速度达到友商的2倍,日覆盖面积可达1.75英亩。此外,履带式驱动装置和高达45°的爬坡能力,使其在复杂地形和陡坡上也能稳定作业,同时减少了夹草现象,提升了耐用性。
市场蓝海与用户痛点
北美是全球庭院经济的核心,但割草机器人的渗透率却不足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并非由于缺乏需求,而是因为现有产品未能有效解决美国用户面临的深层痛点:大面积草坪的割草效率、复杂环境下的导航避障、以及产品的品质与耐久性。
“对于用户而言,产品的核心价值始终在于真正满足使用需求、解决实际痛点。开发割草机器人的首要原则,应当是回归割草这一基本功能本质——确保稳定、高效地完成草坪修剪工作。” 来牟科技创始人高望书强调1。
这一理念与市场调研结果高度契合。当前欧美市场对割草机器人的关注点呈现出显著的理性化特征,用户更看重产品的品质与耐久性、割草效率和爬坡能力,而非仅仅是品牌知名度。来牟科技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需求,通过扎实的技术研发和量产能力,实现了快速的市场突破。从Kickstarter众筹的成功到独立站的240万美元销售额,以及已积累的近百家经销商订单,都印证了其产品策略的有效性。
挑战与前瞻
尽管Lymow One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仍充满挑战。竞争日益激烈,例如,去年曾有明星割草机器人公司森合创新推出的Oasa R1在众筹获得230万美元后骤然倒下,凸显了产品落地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2。来牟科技的优势在于其核心团队——创始人高望书曾是云鲸联创,后在SharkNinja主导扫地机器人研发,将产品市占率推至北美第一。其他核心成员也来自NVIDIA、华为、图森未来等顶尖企业,在自动驾驶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量产经验。这种“车端感知下放”的理念,使得来牟科技能够将自动驾驶领域的高级感知与导航技术,以成本可控的方式应用于家庭机器人。
来牟科技已率先进入量产爬坡阶段,单日良品产能突破100台,并布局越南等海外供应链,旨在实现年产能万台级别。这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是其能否抓住市场机遇、实现规模化增长的关键。
展望未来,智能割草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更是具身智能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缩影。随着传感器技术、AI算法和机器人硬件的不断进步,这些自主系统将能够执行更多复杂的家庭任务,从清扫、烹饪到看护,甚至可能重塑我们的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Lymow One的成功,不仅为来牟科技带来了商业上的丰收,更为整个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描绘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预示着一个由智能自主系统驱动的、更便捷高效的未来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