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并非以“降维打击”之姿颠覆游戏行业,而是在深层而悄然地重塑其工作流程、岗位结构和创意逻辑。从政策激励到前沿实践,AI正将游戏开发门槛推至前所未有的低点,同时也将行业推向一个更加强调核心创意与“网感”的未来。
北京近期出台的重磅政策,再次将游戏电竞行业的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高达3000万元的奖励,旨在鼓励企业在AI、游戏引擎、开发工具等关键领域加速布局,并通过算力与大模型提升研发效率。这不仅是继广东、浙江等地之后,地方政府对游戏产业的又一波政策加码1,更印证了AI游戏正成为行业集体押注的未来方向。从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新项目的“AI智能体剧情交互”引爆讨论,到诸多AI驱动的新游戏如《Pick me Pick me》、《麦琪的花园》涌现,技术的力量已无需赘言。然而,AI在游戏开发中的真实介入程度如何?它是否真的导致了岗位的大规模取代?以及,我们与游戏行业、AI的未来关系将走向何方?
为了探究这些核心问题,我们与拥有18年资深经验的游戏人罗大萌(知乎ID:灵魂思考者罗大萌)进行了深度对话。从游戏策划到AI技术中台,罗大萌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AI并未对任何人形成“降维打击”,它只是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整个游戏行业的协作效率、岗位结构乃至创意逻辑。
AI赋能:从提效到玩法创新
罗大萌的职业轨迹本身就是行业演变的一个缩影:从资深策划、制作人,在2018年“版号寒冬”中转型,最终回归技术中台,专注于AI技术在游戏开发提效与玩法创新中的应用。自2022年起,他便开始深入接触大语言模型、绘图模型、语音模型,并不仅仅推广AI技术,更致力于推广一种全新的“AI技术思维模式”。
这种“AI技术思维模式”与传统的代码逻辑截然不同。罗大萌引用其前团队领导的描述,指出AI,特别是大语言模型,虽然“知识渊博”,但工作方式如同在“纯黑的屋子里”摸索。你递给它一张指令纸条,它只能依据自身经验和纸条内容进行操作,无法直接感知“现场”。这意味着在关键的设定和红线之外,AI被赋予了极大的“天马行空”空间。因此,对于游戏策划和设计师而言,需要重新打开“脑洞”,以非线性、探索性的方式与AI协作。
在实际工作中,AI的角色更多地被定位为“实习生级别”,而非颠覆者。它主要承担的是大量重复枯燥的工作,从而显著提升人效。例如:
- 沟通成本的削减:在策划与美术的传统工作流中,美术需根据策划需求进行初稿,再经多轮修改。现在,如果策划能使用经美术确认的AI美术工具,便可自行与AI沟通,生成“图文并茂”的需求文档初稿,显著减少沟通环节,提高效率。
- 开发管线瓶颈的突破:以游戏剧情动画或过场动画为例,传统流程中,从剧本监修到成片往往耗时数月。AI介入后,策划确认剧本后,AI可在几分钟内生成10至20版动画片段,供IP方或内部团队快速预览并直接反馈。罗大萌表示,这种方式能节省高达70%的时间,极大加速了迭代周期。
对于技术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团队而言,AI的应用策略则在于“查漏补缺”。如果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玩法或剧情设计(目前AI仍难以替代的领域),那么AI可以用来弥补美术等方面的短板,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均衡,提高用户留存。
罗大萌团队在Steam平台推出的独立游戏《AI公寓:虚拟证言》便是一个典型的AI应用案例。这款“剧本杀”游戏旨在通过AI驱动NPC,使其不仅与剧情相关,与玩家进度同步,还能进行符合身份的“剧情之外的表演”,从而构建一个“活生生”的游戏社区。团队利用AI的特性,让NPC学会“藏信息”并“合理编瞎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欺骗玩家”,以推动剧情发展。尽管该游戏在玩家中评价两极分化,但它成功验证了AI在多角色复杂交互和叙事推进中的潜力。
提及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主打AI智能体语音交互的新作《Whispers From The Star》1,罗大萌认为其验证了两个重要趋势:一是情感细腻的数字人,能够通过视觉和肢体动作与玩家产生更自然的互动;二是NPC沿着剧情表演并与玩家产生情感互动,这涉及到NPC记忆的工程化挑战,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随剧情进展而动态变化的记忆系统。
岗位变迁:成本增加与外包崛起
尽管外界普遍担忧AI将大规模取代游戏行业的岗位,罗大萌却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认为,AI的出现,在现阶段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当行业内竞争对手通过AI工具实现效率翻倍时,其他公司也必须投入购买或研发AI工具,并进一步加码对现有员工的培养,提高其产出质量。因此,他观察到,AI并未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大量抢夺工作。
然而,AI的影响确实体现在岗位结构的调整上。低端重复性岗位正逐步被替代,而创意类和需要深厚经验的岗位,AI目前仍无法胜任。这使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同时,由于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影响,许多公司,特别是大中型厂商,开始压缩自身成本,倾向于将高产能、周期性需求的人力外包。这导致了人力外包市场的日益壮大,成为AI时代下劳动市场的新常态。
关于AI工具模型之间的适配问题,罗大萌指出,这并非AI时代独有的挑战。任何能提升效率的工具都会带来类似的问题。一个好的工具应能让特定工种更专注于其核心职责,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关注。他以技能编辑器和剧情编辑器为例,解释了工具进步如何让策划从写脚本、填表格中解放出来,直接在工具中操作,并利用自我检查机制防止出错。尽管更换公司或项目可能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适应新的工具,但罗大萌强调,更积极主动、有话语权的员工,反而能在新环境中推动技术进步,为公司带来更大的视野和前瞻性。
艺术与商业的再定义:AI时代的深层考量
玩家对游戏中AI技术的抵触情绪是真实存在的。罗大萌表示理解这种心态,但他强调,问题不在于是否使用AI,而在于“做得好不好”。如果AI仅仅用于粗制滥造、缺乏原创性的内容,玩家自然会反感。然而,当AI被当作辅助工具,帮助创作者呈现出真正有原创性和灵魂的作品时,其价值便不言而喻。关键在于AI工具的使用方式和最终呈现的内容质量。
展望未来,罗大萌坦言,要准确预估AI对游戏行业未来3年、5年甚至10年的影响,是极其困难的。他指出,游戏并非AI市场供应链中的最大领域。目前,AI生成视频模型(如即梦、可灵)主要聚焦于写实风格,在短视频和电影领域发展迅速。但对于卡通、二次元等风格,或图生视频中人物动态的精细处理,AI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推测,只有当AI在写实领域达到瓶颈,需要新的增长点时,才可能全面转向相对较小的动画和游戏市场。
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曾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未来的游戏创作领域,合乎逻辑的只有两类人:0.0001%的精英团队和99%的业余爱好者,至于从普通到专业的游戏开发者,我们不妨考虑转行。”1 罗大萌对此表示认同,他曾有过类似的分类:管钱的人、引领并驾驭AI技术的人、拿着AI干活的人,以及为AI服务的人,AI的地位将被拔得很高。
然而,罗大萌也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他认为,游戏的核心不应该是工业化。工业化决定的是规模和档次,而真正赋予游戏“灵魂”的,是制作人和策划所构思的玩家体验和商业化循环,这正是蔡浩宇所指的0.0001%精英团队所承担的使命。他以AI视频创作为例:即使特效、运镜、剪辑都能由AI完成,最终成功的依然是那些拥有独特想法、能找到爆点、在市场中创造新话题并使其产生价值的人。
因此,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游戏创作者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游戏性”和“网感”作为核心竞争力。AI的普及将使得游戏开发的门槛降至与抖音创作相似的水平,大多数人可以随时开始制作一款游戏。这将催生一种新的娱乐形式——“短游戏”,使得游戏创作者的基数大幅扩大,无论身份职业,人人皆可将游戏作为一种媒介来展示自我或输出创意。
最终,当AI将人们从繁琐的开发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有价值的将是想法和灵感。AI将促使人们拥有更丰富的生活、更鲜活的跨领域职业体验、更卓越的情绪表达技巧,从而不得不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生活本身,从中迸发出更多创意火花。罗大萌认为,这比现在去学习那些可能被“革命”掉的工作技巧,更具长远价值。游戏行业的未来,将是人类创意与AI工具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