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成本崩溃”,中国AI如何迎头赶上?一位资深投资人的策略洞察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达武创投创始人荆涛对中国AI的未来持乐观态度,预判在最多三年内,中国AI有望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越,其核心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数据。他强调投资应警惕“成本崩溃”风险,并看好AI与数据挖掘的结合,同时坚定布局商业航天和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科技投资版图中,很少有哪个领域能像人工智能一样,既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又引发深层次的战略反思。达武创投创始人荆涛,一位曾完整经历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爆发期的资深投资人,正是在这股AI浪潮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审慎与远见。面对2022年末ChatGPT的横空出世,他初期感受到的“一丝惶恐”,最终演变为对中国AI“学习、跟随、超越”发展路径的坚定信心1。这种信心不仅源于对技术潜力的洞察,更深植于对中国庞大用户基数和独特产业生态的深刻理解。

穿越迷雾:AI投资的“成本崩溃”悖论

ChatGPT的问世无疑是全球科技行业的里程碑,它迅速点燃了大模型创业的热潮,然而,荆涛却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他向腾讯的马化腾寻求建议时,得到了“他们搞出来全人类共享”的宽慰,这暗示了中国在技术追赶中的独特策略——并非一味模仿,而是汲取共享成果,再寻求本土创新和超越。荆涛的担忧集中在所谓的“成本崩溃”现象上:在技术迭代极快的AI领域,早期以高昂价格投入的项目,很可能在短短数月内因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而被“碾压”,导致“血本无归”1。这种对投资风险的深刻洞察,使得达武创投在面对大模型“烧钱”的初期阶段时,采取了谨慎观望而非贸然出手的策略,事后也证明其担忧不无道理,大模型行业确实遭遇了“遇冷”的挑战。

荆涛认为,AI领域仍处于极早期,真正的“王者”尚未出现。因此,在投资决策中,他将用户需求置于核心位置,强调AI产品绝不能是“臆造”出来的,而是要深入生活、扎根场景痛点。这与互联网时代雷军、马云等创业者“追着用户问需求”的经验异曲同工。他甚至直接挑战创业者:“不管你是内向(I人)还是外向(E人),产品最终是给他们用的。不跟用户交流,怎么可能做出好产品?”1 这种对“现场”和真实用户体验的执着,构成了他评判AI项目价值的基石。

更具颠覆性的是,荆涛提出,当前“民智已开”的人工智能时代,产品从一开始就应该通过收费来筛选用户,而非重蹈移动互联网时代“免费是陷阱”的覆辙。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免费只会吸引‘白嫖党’,他们永远不会付费。”1 通过设定合理的价格门槛,可以有效过滤出具备支付能力和真实需求的核心用户,从而构建健康的商业闭环,避免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中国AI的“数据高地”与超越路径

尽管对早期AI投资保持谨慎,荆涛对中国AI整体的发展前景却表现出显著的乐观。他将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崛起,视作提振国内产业信心的重要信号。他援引中国互联网从追赶到超越美国市场的历程,大胆预测中国AI有望在“最多三年内”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越1。这一判断的核心逻辑在于中国独有的“用户优势”:拥有2亿中产阶级和2.4亿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庞大人口,他们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将为AI应用提供欧美市场难以比拟的“燃料”1

在这种背景下,荆涛特别看好一个看似“冷门”但潜力巨大的领域——AI与数据挖掘的结合。他指出,过去专业的数据挖掘服务门槛高昂,但AI技术的发展正使其变得普惠化,能够服务于普通单位、企业乃至创业者。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鉴于当前大模型存在的“幻觉”问题(即在缺乏相关语料时可能生成不实信息),特别是在涉及投资、并购等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下,“幻觉数据会致命”1。因此,在中国,AI驱动的数据挖掘可能需要采取“人在先,机器在后”或“以人为主,机器为辅”的混合模式,以确保数据的严谨性和可靠性。这种务实的思考,正是Karen Hao等科技记者在报道中常强调的,技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落地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机遇。

硬科技布局:商业航天与半导体的战略纵深

除了AI,达武创投在商业航天和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的超前布局,也体现了荆涛对未来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达武创投早在2017年就投资了SpaceX,并在国内市场早期押注星河动力、凌空天行等企业,这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荆涛认为,商业航天不仅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国家战略与市场化力量相结合的产物——政府和央企国企负责深空探索等高难度任务,而发射火箭、送卫星入轨等重复性工作则逐步交由市场化的商业航天企业。这种分工有助于集中力量,同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于未来的投资方向,他聚焦于载荷、火箭/卫星配套装备与新材料、以及商业航天服务等细分领域。

在半导体这一“残酷行业”,荆涛强调了“绝对技术实力稳定订单长期攻坚心力”三项评判标准1。达武创投对黑芝麻智能的投资,则生动诠释了“国产替代”的巨大潜力。黑芝麻智能在大算力车规级芯片领域的突破,不仅打破了英伟达等国外巨头的垄断,更在面对市场排挤时,得到了红旗、东风等国产主机厂的力挺,逐步夺回市场份额1。荆涛进一步指出,AI的快速发展对算力需求的激增,将持续推动半导体芯片的性能升级。未来机器人等AI物理化形态对传感器、毫米波、红外技术、无线通讯等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带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升级。

尽管人形机器人目前尚未完全步入成熟期,荆涛对其前景依然保持乐观。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符合人类对机器人的固有认知,且其形态设计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现有的电梯、汽车等环境,降低了应用成本。他相信,技术迭代终将使其实现“动作丝滑、准确、完整且安全”1,最终成为进入家庭、工作和公共场景的重要切入点。

荆涛的投资哲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科技投资界在面对全球AI浪潮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技术更迭速度的警惕,更有对本土优势的坚定自信。他所倡导的“深入用户、敢于收费”的商业化策略,以及在AI、商业航天、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的长期布局,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稳扎稳打、谋求超越的清晰图景。这种深刻的战略思考和前瞻性布局,对于理解中国在全球AI和硬科技领域的未来走向,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