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AI人才困境:国际化雄心与本土短板间的拉锯战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香港正积极应对其日益扩大的AI人才缺口,通过启动“高才通”计划并强化与内地高校及企业的合作,旨在吸引全球顶尖AI专才,以巩固其作为国际创新与金融中心的地位。这场人才争夺战不仅关乎经济转型,更映射出城市在科技浪潮中重塑自身未来的战略紧迫性。

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之际,香港这座素以金融与服务业闻名的国际大都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其在创新科技领域的布局。然而,雄心勃勃的转型之路,却被一个日益扩大的AI人才鸿沟所困扰。为了弥补这一关键性短板,香港正将目光更深远地投向内地,启动一系列大胆的“抢人才”攻势,试图为这座城市未来的科技引擎注入核心动力。

AI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发布的最新人力推算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预计到2028年,香港整体人力短缺将高达18万人,而其中创新科技产业的缺口尤为显著,预计将面临1.8万至2.3万人的人力短缺。高需求职业包括项目经理、数据分析师,以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科技、微电子及制药等前沿领域的创科专才。1 即使在2023年,创新科技行业的职位空缺率已达到惊人的13%。1

这种结构性失衡在微观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佰模云三维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在港设立AI研发中心后,面临着大语言模型开发师的严重短缺。该公司事业部执行董事施鑫伟表示,即使开出每月4万多港元的高薪,从去年10月落户至今,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资深人才。1 该公司技术总监林锋进一步解释,建筑领域的AI应用具有高度垂直性,需要针对多模态模型、大语言模型进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而非一般计算机专业或数据分析背景的人员就能胜任。1

这种困境并非偶然,它植根于香港过往的教育与产业结构。阿里云智能(亚太北及东南亚大区)资深顾问车品觉指出,香港与内地科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内地能培养出大量对行业有深刻认识的垂直领域人才,而香港人才则更具综合性。他回忆道:

“事实上,早些年,香港学生甚至不愿意报读计算机这个专业。这几年港府大力推动后,学生和家长才对创科有所改观。但问题在于,这个领域最关键的是大概有十年经验的工程师,例如数据行业需要的架构师,这也是香港当下急需的,一个捷径是让内地有经验的人士填补这个空缺。”1

政策驱动与跨境融合的策略

为了扭转劳动力连续四年下跌的趋势(2019年至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自2022年底起推出了一系列“抢人才”措施,其中**“高才通”计划**尤为引人瞩目。2024年10月,“高才通”内地高校名单从13所扩容至22所,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引进的渠道。1 这些措施的效果立竿见影: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根据“高才通”计划获批来港的人数已达5.02万人,其中中国内地申请者高达4.76万人,占比约95%。1

近日举办的“2025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第二季聚焦“创新科技、工业制造与智慧城市”,吸引了超过50家企业参展,近5000名求职者到场。2 现场投递简历的求职者中,不乏通过“高才通”或“优才”计划来港,或在港毕业后希望留港发展的资深人才,其中甚至有超过10年经验的专业人士。1 市场也正以高薪回报创科人才。求职招聘平台CTgoodjobs的数据显示,信息科技、电子商务行业已连续两年成为收入最高的行业,普通员工及管理层的月收入中位数分别达到3.1万和5.5万港元。1

这些积极信号表明,香港正通过政策杠杆和市场激励,试图搭建一条连接内地深厚人才储备的“高速公路”,以期快速弥补自身在AI领域的高端人才短板。

国际化枢纽的转型挑战与机遇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深知前沿科技对其地位巩固的重要性。保险、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行业正大量利用AI技术提升效率,而数字货币、虚拟资产、区块链等新赛道也进一步丰富了金融体系。1 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金融科技总监严涤宇强调,随着超算中心的运作,对AI、区块链、数据科学、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他举例说,园区内已有律所运用AI技术大幅提升招股章程审批效率,缩短上市周期。1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香港正努力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的重要基地。佰模云选择落户香港,除了浓厚的金融中心氛围,更在于希望借助香港拓展海外市场。1 为此,香港在今年4月成立了出海服务中心,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牵头,联合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等内地主要科创中心,为中国内地和香港科创企业提供国际技术标准对接、产品本地化与国际化技术支援、知识产权管理及保护等专业服务。1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创新总监都永海表示,该平台旨在解决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产能、跨国运营等方面的出海痛点。1

这种双向流动——内地人才流入香港,香港作为跳板助力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有望丰富香港本土的创科生态。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国际化定位,而这一点正成为其在AI时代吸引全球资源、构建多元产业生态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新型工业化、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领域,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AI人才支撑。1

然而,香港要实现其宏伟的科技转型目标,仅仅依靠引进人才尚不足够。长远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本地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领域,并培育出符合产业需求的、具备深度专业知识的本土人才。正如香港立法会会议中曾提及的,香港不能再像在“互联网+”浪潮中那样大大落后,必须加大力度培养或引进AI专项人才,并制订AI行业规范,保障AI发展的道德标准和可信度。3 这是一场持久战,关乎香港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未来定位。

引用


  1. AI人才缺口扩大,香港再出手面向内地“抢人才”·界面新闻·张熹珑 (2025/6/30)·检索日期2025/6/30 ↩︎ ↩︎ ↩︎ ↩︎ ↩︎ ↩︎ ↩︎ ↩︎ ↩︎ ↩︎ ↩︎ ↩︎ ↩︎ ↩︎ ↩︎

  2. AI人才缺口扩大,香港再出手面向内地“抢人才”·新浪财经 (2025/6/30)·检索日期2025/6/30 ↩︎

  3. 會議過程正式紀錄·立法會 (2024/11/21)·检索日期2025/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