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政策能否突破美国封锁:一场计算与韧性的战略博弈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中国正通过部署全栈式AI产业政策,旨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然而美国主导的芯片出口管制正迫使其在短期进步与长期自力更生间进行艰难权衡。尽管面临诸多瓶颈,中国私营部门的创新活力与国家政策的协同效应,仍可能使其在全球AI竞争中保持强劲竞争力,而非单纯的“超越”。

在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核心力量的当下,中国正不遗余力地构建一个涵盖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完整AI技术栈,旨在到2030年实现其成为全球AI领导者的宏伟目标。然而,这一雄心壮志正遭遇来自美国出口管制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先进计算芯片领域。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争,更是一场围绕技术主权、产业韧性与未来创新模式的深层战略博弈。

策略支点与地缘阻力:中国AI政策的双重奏

中国的AI产业政策,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而非仅仅是抽象的“通用人工智能竞赛”。其愿景宏大:到2030年,将AI培育成一个价值千亿美元的产业,并在医疗、制造、农业等传统行业创造超过万亿美元的附加值,同时赋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新兴硬科技领域。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正运用多维度政策工具,包括:

  • 资本投入: 设立国家主导的AI投资基金,例如一项82亿美元的AI初创企业基金,与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私营科技公司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共同形成资本合力。
  • 基础设施: 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网络,整合公共和私人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
  • 人才与研发: 从上海到深圳,地方政府积极设立国家支持的AI实验室和试验区,以加速AI研究和人才培养。

然而,地缘政治的紧张,尤其是美国日益加剧的出口管制,正在重塑中国AI产业政策的重心,使其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和“自主可控”1。先进计算芯片,特别是用于AI模型训练的英伟达GPU,已成为中国AI发展的核心瓶颈。据报道,字节跳动和百度等中国AI巨头已公开抱怨计算能力受限1。这种限制迫使中国企业在投资短期模型开发进展和构建长期制裁抵御能力之间做出艰难权衡。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正全力支持国产替代品的研发,例如华为的昇腾系列芯片,以及替代英伟达CUDA的国产软件,如华为的MindSpore和百度的PaddlePaddle。尽管这些国产方案在性能和采用率上目前仍落后于美国主流产品,但其发展态势表明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平行且独立的AI生态系统。

韧性与瓶颈:本土创新生态的复杂权衡

中国在AI领域的进步速度令人瞩目,尤其是在AI应用方面,从电动汽车、机器人到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都在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源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但国家的支持无疑提升了其整体竞争力。然而,挑战依然严峻。

首先,核心计算能力的受限是最大的痛点。国产AI芯片,如昇腾系列,在性能和产量上仍有提升空间。对这些性能较弱芯片的依赖,使得企业必须限制训练和模型部署的规模和数量,例如,目前在华为硬件上训练的模型不足十个1。有报告指出,科大讯飞从英伟达芯片转向华为昇腾910B,导致开发时间延迟了三个月1。此外,中国企业还在通过芯片囤积或在海外设立数据中心等方式,曲线获取受限的英伟达GPU,这反映出对高端算力的旺盛需求和突破封锁的韧性。

其次,软件生态的成熟度也是一个关键瓶颈。尽管MindSpore和PaddlePaddle等国产AI框架正在积极推广,但它们在开发者社区的关注度和采用率上,仍远低于Meta的PyTorch和谷歌的TensorFlow。一个强大的软件生态系统需要时间和海量的开发者贡献来成熟,这并非短期政策能轻易催生的。

再者,人才短缺和能源需求也构成制约。尽管中国在AI研究论文数量上名列前茅,但其AI领导者普遍认为人才仍然是关键瓶约。同时,AI数据中心对能源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三倍,尽管中国在新建发电厂方面速度领先,但这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更深层来看,AI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如造船和电动汽车)存在根本性差异。AI发展高度依赖快速变化的创新和无形投入,如人才和高质量数据,这使得传统的资本补贴模式效果有限。基础模型和应用层面的突破,将主要由私营部门的创新推动,而非国家直接干预。美国AI产业的竞争力恰恰建立在强大的私营部门投资和研究之上,这表明产业政策可能并非AI竞争力的唯一或最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DeepSeek这样的中国私营企业正引领着AI发展,而非国有企业,这进一步印证了私营部门在推动该领域创新方面更具优势。然而,政府支持带来的关注也可能成为双刃剑。DeepSeek的迅速崛起已导致美国对其获取美国技术的能力施加限制,包括某些州政府和联邦机构禁止在政府设备上使用其产品1

超越管制:竞争格局的未来演变

中国政府的支持能否帮助其AI生态系统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及其盟友?目前下定论为时尚早。但总体而言,如果政府支持能够精准解决AI产业的关键需求,例如芯片自主研发、人才培养和能源保障,那么它将是积极的。

中国AI的进步,很可能将继续由其创新型民营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推动。只要中国的产业政策能够与民营生态系统协同互补,提供必要的“助推力”,而非僵化指令,这些政策就能被视为“有效”。例如,在资本密集型的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支持无疑能提供巨大帮助。然而,如果政策未能与民营AI生态系统的实际需求和挑战紧密关联,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要弥合AI投资的巨大差距,中国除了国家补贴,还必须吸引更多私人投资。目前,美国AI公司获得的私人投资据估计是中国公司的十倍以上1。最终,中国AI能否“超越”西方供应商,将主要取决于私营部门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这场中美AI竞争远非简单的技术或贸易战,它触及了全球技术领导权的深层结构。尽管美国出口管制给中国带来了显著限制,但它也刺激了中国对“自力更生”的空前投入,加速了其本土技术生态系统的成熟。中国AI产业的未来,将是一场韧性、适应性与私营部门创新相结合的复杂演进,其目标可能不是纯粹的“超越”,而是在全球技术版图中,构建一个强大且具有战略纵深的替代路径。无论如何,这场博弈将持续塑造全球AI格局的未来走向。

引用


  1. 中美AI竞争报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能否突破美国封锁?·36氪·兰德公司全球和新兴风险项目(2024/05/29)·检索日期2024/06/1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