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引爆市场:销量奇迹背后的用户体验审视与行业生态重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小米AI眼镜以惊人的首销成绩迅速抢占市场,创下中国AI眼镜销售新纪录,引发业界震动,诸多友商也表示需要向小米学习。然而,对数千条用户真实反馈的深度分析显示,尽管其拍照、AI语音互动等核心功能“够用”,但在防抖、AI识别精准度、续航、跨设备兼容及关键的配镜服务等方面仍有明显短板,预示着AI眼镜的成熟之路依旧漫长,小米的入局虽为行业注入强心剂,但技术细节的打磨与用户生态的完善才是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

在过去的一周里,AI眼镜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潮。随着消费电子巨头小米正式携其旗舰AI眼镜产品入局,市场瞬时被点燃。小米AI眼镜的首销表现堪称惊艳,据XR Vision报道,其首销3天销量已接近5万副,创下了中国AI眼镜最快销售纪录1。京东数据显示,开售12小时销量便突破万台,荣登智能眼镜销售榜首,超越了雷鸟、Rokid等老牌玩家1。这一销量数字,相较于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I拍摄眼镜线上约1.62万副的总销量,无疑是爆炸性的增长,充分展现了小米在消费级硬件市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与渠道渗透能力。

小米的强势进场,使得行业内的目光聚焦于此。老牌AR企业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坦言:“产品不大一样,其实没太大竞争,要和小米学习。”1而另一家知名AR创企XREAL的创始人兼CEO徐驰则在购买小米AI眼镜后评论称:“逻辑很简单,AI眼镜体验还没过线,没到下半场抢市场的时候,慢慢来。”1李未可眼镜创始人茹忆也表示,小米的加入将“推动这个行业的热度”。这些评论折射出业界对小米市场影响力的认可,但同时也透露出对AI眼镜产品本身技术成熟度的清醒认知。小米此次定价1999元起,并未采取极度激进的策略,也被解读为给友商“留足了活路”,共同培育市场。

用户体验:销量背后的真实面貌

销量的高歌猛进,固然令人瞩目,但一款创新产品的长期生命力,最终仍取决于其能否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并提供卓越的体验。通过对国内四大主流电商平台(京东、天猫、抖音、拼多多)数千条用户评论的深度梳理,我们得以窥见小米AI眼镜在首批用户心中的真实画像,其长板与短板同样鲜明。

拍照录像体验方面,用户普遍反馈小米AI眼镜的拍摄效果“够用”,尤其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表现尚可,并认为其优于Meta和雷鸟的同类产品1。解放双手和第一人称视角是其核心优势,尤其对于记录育儿瞬间等场景,获得了家长用户的高度赞扬。然而,短板也同样突出:眼镜的相机CMOS采用了横置设计,与Meta的竖幅CMOS形成差异,导致默认出片为横向。更关键的是,实际成片存在较高的“糊片”概率,防抖能力亟待提升,暗光环境下抖动尤为明显。此外,拍照速度不够快,以及按下快门键时眼镜因手指下压而倾斜导致画面“歪斜”等细节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

AI交互体验是小米AI眼镜的另一大亮点。小爱同学的响应速度和对话流畅度得到了多数用户的认可,其翻译和转录功能表现不俗1。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轻松完成查天气、拍照、拍视频等操作。然而,在AI视觉识别方面,用户指出当画面内容复杂、物体繁多时,小爱同学的识别准确率有待提高,且其识别后的回复有时显得过于生硬,更像是网页搜索结果的直接呈现,缺乏自然度。户外使用时,小爱同学的音量需要调大才能听清,也暴露了开放式音频解决方案在嘈杂环境下的局限性。

续航能力一直困扰着AI眼镜类产品,小米AI眼镜也未能完全摆脱这一桎梏。用户反馈普遍是“充电快,掉电也快”1。尽管相比Meta和雷鸟有所提升,但仍无法实现“全天候佩戴”,一天多充是常态。半小时从19%充至93%的充电速度令人满意,但缺乏便携充电盒的设计,使得用户在外出时仍需携带额外充电设备,增加了使用负担。

佩戴舒适性方面,小米AI眼镜获得了多数用户的好评,认为其轻便无负担,与普通眼镜无异1。然而,固定式镜托在夏季出油多的情况下容易打滑的问题,则反映了产品在细节设计上的不足。连接与兼容性方面,目前用户若想获得完整体验,仍需配合小米手机使用。非小米手机(特别是iOS设备)用户反馈在连接、闪退、断联及固件升级时可能遇到障碍,这限制了其用户群体的广度。

最值得关注的是配镜体验,这对于中国市场庞大的近视用户群体而言至关重要。当前,配镜流程繁琐,用户通常需要将眼镜寄回厂家进行装配,耗时约5天1。部分线下合作门店因担心镜框内部电路受损导致“脱保”1,而不愿现场提供配镜服务,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适配成本和时间成本。更为遗憾的是,所有电致变色款眼镜均无法配置度数镜片,这使得需要矫正视力的用户只能选择佩戴隐形眼镜,无疑是巨大的使用门槛。

用户也积极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包括与小米汽车的深度联动(如音乐无缝切换)、提升电致变色款在室内或暗光下的透明度、增加视频循环录制功能,以及加入地平线水平矫正功能(雷鸟AI眼镜已实现),以避免手按快门造成的画面倾斜。这些都指向了产品在软硬件结合、生态拓展及用户细节体验上的巨大改进空间。

行业生态的重塑与未来之路

小米在AIoT领域打造爆品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强大的供应链、产品化能力、庞大用户群、快速反应的线下渠道以及巨大的流量,共同促成了小米AI眼镜的初期销量神话1。但这不仅仅是小米的一次商业胜利,更是对整个AI眼镜行业的强力助推。小米的入局,显著提升了AI眼镜和智能眼镜的搜索指数,让更多普通消费者开始认识并了解这一新兴品类,为市场教育和用户普及按下了加速键。

然而,从用户反馈的细致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AI眼镜的迭代进化之路仍旧任重道远。当前的产品,其长板与短板同样突出,离成为如同智能手机般无缝融入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有很长的距离。技术层面,如何提升微型化摄像头的成像质量、视频防抖能力,如何优化AI视觉识别在复杂场景下的准确性与响应速度,以及如何实现更持久、更稳定的电池续航,都是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用户体验层面,配镜服务的便利化、跨设备生态的无缝连接,以及对用户行为细节的洞察与优化,将是决定产品能否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关键。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消费电子巨头的入场——苹果的AI眼镜路线图也已曝光,预计年出货量可达500万副1——AI眼镜赛道必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不仅仅是价格战,更是技术创新、用户体验打磨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全面较量。小米的开门红,更像是一声发令枪,宣告了智能可穿戴设备下一场革新的序幕已然拉开。在技术尚未“过线”的“上半场”,各家厂商将继续深耕基础技术,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并致力于将AI眼镜从一个“有趣的玩具”或“尝鲜品”真正打造为下一代智能终端,彻底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