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以惊人的首销成绩,不仅自身创造了中国AI眼镜市场的销售纪录,更凭借其市场影响力,有效提升了整个AI眼镜品类的关注度。然而,在用户初步体验的背后,技术成熟度、使用场景适应性及潜在的伦理问题,仍是该品类迈向主流消费市场的关键挑战。
在科技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以“眼镜”为形态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之际,小米的入局无疑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近日,小米首款AI眼镜以令人瞩目的销售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AI眼镜市场的记录,更引发了行业内部对于市场潜力、产品策略及技术路径的深度思考。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销量的胜利,更是一次关于消费者对新兴AI硬件接受度,以及该技术如何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早期试探。
市场破局:巨头的催化效应
据国内XR Vision报道,小米AI眼镜在首销三天内销量便已接近5万副,1 创造了中国AI眼镜有史以来最快的销售纪录。京东平台的数据亦印证了这一热潮,小米AI眼镜在开售12小时内便突破万台,迅速登顶智能眼镜销售榜首。1 洛图科技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I拍摄眼镜的线上总销量约为1.62万副,1 这意味着小米单款产品在短短几天内的销售额已数倍于整个行业一个季度的表现,其市场破局的能量可见一斑。
小米的强势表现,使得一度被认为“不温不火”的AI眼镜赛道陡然升温。有趣的是,友商们的反应并非直接的竞争警示,而更多是肯定与学习的姿态。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公开表示:“产品不大一样,其实没太大竞争,要和小米学习。”1 这句话背后,反映出当前AI眼镜市场仍处于高度细分、未形成直接白热化竞争的初期阶段。而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的观点则更为直接,他认为小米1999元的起售价“并不激进”,给友商“留足了活路”,因为“AI眼镜体验还没过线,没到下半场抢市场的时候,慢慢来。”1 这些评价共同勾勒出一个新兴市场的图景:巨头的入场并非为了掠夺现有份额,而是通过其强大的品牌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渠道覆盖,共同“做大蛋糕”,教育市场,让更多用户了解并尝试AI眼镜。小米在全国约16000家小米之家的全面铺开销售,正是其放大市场影响力的关键策略。
真实用户体验:技术与日常的磨合
在销量光环之下,小米AI眼镜的真实用户反馈,提供了审视当前AI眼镜技术边界及其与日常使用场景磨合程度的关键视角。智东西通过深入梳理京东、天猫、抖音、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逾千条用户评论,揭示了这款产品在多个核心维度的长板与短板:
-
拍照录像体验: 用户普遍认为其“够用”,并肯定了解放双手和第一人称视角的优势。与手机相机相比仍有显著差距,尤其在暗光环境下,视频抖动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小米AI眼镜采用了横置的相机CMOS,这与Meta等竞品默认竖幅出片的做法有所不同,提供了横向视野。然而,实际拍摄中,照片色彩饱和度偏高,与真实景物存在偏差,且防抖能力有待提升,_“糊片”_现象较为普遍。另一个影响体验的细节是,按压拍摄键时可能导致眼镜倾斜,进而使得最终照片“歪斜”,这是一个典型的交互设计与物理承重结合的挑战。1
-
AI交互体验: 作为AI眼镜的核心卖点,小爱同学的反应速度和对话流畅度得到了多数用户的认可。翻译和转录功能表现不俗。然而,AI视觉识别的准确率仍是短板,面对复杂场景或多物体环境时,AI识别容易出现偏差。此外,小爱同学的回复有时显得过于生硬,更像是网页搜索结果的直接呈现,而非自然流畅的对话。1
-
续航与充电: 这是当前AI眼镜普遍面临的痛点。尽管小米AI眼镜在续航上相较Meta和雷鸟有所提升,但“充电快,掉电也快”是用户普遍的感受。在持续使用多种功能的情况下,全天候佩戴仍是奢望,一天多充成为常态。缺乏充电盒的配套设计,也给用户日常携带和补能带来了不便。1
-
佩戴舒适性: 用户普遍反馈其轻便舒适,与普通眼镜无异。但固定式镜托在某些情况下(如出汗多时)容易打滑,不如可调节式设计灵活。1
-
连接与兼容性: 小米AI眼镜的完整体验目前仍需小米手机的支持,非小米手机用户,特别是iOS设备,可能会遇到应用闪退、连接断开等兼容性问题。固件升级对网络环境的苛刻要求也增加了用户设置的复杂性。1
-
配镜挑战: 对于国内数量庞大的近视用户而言,配镜体验是影响普及的关键因素。目前,配镜周期较长(需寄回厂家约5天),且部分线下合作门店因担心电路损坏风险不愿现场配镜,一旦损坏用户需自担责任,甚至“脱保”。更重要的是,所有电致变色款目前都无法配置度数,近视用户只能选择佩戴隐形眼镜,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其用户群体。1
用户提出的建议,如与小米汽车联动实现音乐无缝切换、电致变色款透明度提升、视频循环录制、以及加入地平线矫正功能(雷鸟AI眼镜已支持),都指向了未来产品迭代的方向,也映射出当前AI眼镜在从“新奇”走向“实用”过程中,仍需弥补的细节鸿沟。
AI眼镜的未来图景:伦理、融合与生态
小米AI眼镜的火爆,不仅仅是其强大供应链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体现,更预示着AI眼镜作为一种新的交互形式,正在逐渐找到其市场定位。尽管当前产品在功能完整性、AI的智能度以及人机交互的流畅性上仍有诸多待打磨之处,但其“解放双手、第一人称视角记录”的核心价值,已经在用户群体中获得了初步认可,尤其对于需要实时记录生活瞬间的场景(如拍摄儿童)。
然而,随着AI眼镜的普及,更深层次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将浮出水面。始终佩戴在脸上的摄像头,即便有拍摄提示灯,也必然会引发公众对于_隐私边界_的担忧。如何平衡个人记录需求与他人的隐私权?如何确保AI识别和数据处理的透明与公平?这些都是制造商和监管机构必须提前思考并解决的议题。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AI眼镜的未来,将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进化,而是一个包含硬件、软件、AI模型、云服务以及应用生态在内的复杂系统。小米凭借其深厚的AIoT生态布局,在手机、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多领域均有涉猎,为其AI眼镜提供了广阔的互联互通想象空间。未来,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可能并非某个单一功能,而是AI眼镜作为智能生活的中枢,与其他智能设备无缝衔接,提供跨场景、连续性的智慧服务。正如XREAL CEO徐驰所言,“AI眼镜体验还没过线”,这正意味着市场仍有巨大的创新空间,期待未来更多玩家的入局,共同推动这一新兴赛道走向成熟,最终抵达“下半场”的全面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