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眼镜的“百镜大战”中,尽管科技巨头们大力宣传其AI功能,但当前市场和用户反馈揭示了一个尴尬的真相:AI仍是附加值,而非核心驱动力,拍照和音频等实用功能才是消费者真正的刚需。 面对技术瓶颈与用户期待的落差,这场看似AI主导的竞争,实则是一场关于下一代个人交互中枢的深层布局,传统手机制造商或将凭借其在供应链集成上的优势成为新的主导者。
全球科技巨头正加速投入一场被业界称为“百镜大战”的激烈竞争,将智能眼镜视为下一个AI硬件的关键战场。小米发布其首款AI眼镜,紧随其后,Meta也推出了与Oakley合作的新一代智能眼镜产品——Oakley Meta glasses。在世界杯冠军姆巴佩的代言光环下,Meta试图将这款眼镜定位为运动相机的替代品,然而,产品面市后却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吐槽。这场围绕AI眼镜的争夺战,不仅揭示了当前端侧AI模型能力和AR技术尚未突破的瓶颈,更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些名为“AI眼镜”的产品中,究竟何为刚需,何为营销标签?1
AI眼镜:一个看似自然的演化路径,却挑战重重
在众多AI硬件形态的尝试中,智能眼镜似乎是目前最接近主流市场的“幸存者”。与饱受争议、销量惨淡的Humane AI Pin和被科技评测博主Marques Brownlee评价为“很难评”的Rabbit R1等手持设备相比,Meta的Ray-Ban智能眼镜系列表现相对积极,自2023年推出以来,第二代Ray-Ban全球销量已超过200万副。1 这种“佩戴自然、使用频率高”的优势,使得眼镜被视为AI Agent落地最有望的入口。
在中国市场,“百镜大战”已于2025年初全面打响。而在美国,谷歌在其I/O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Android XR,强调通过AI互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例如导航和语音查询外部信息。Meta的Oakley Meta眼镜同样实现了硬件与Meta AI的深度结合。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在《硅谷101》的专访中指出,正是AI概念的融入,让智能眼镜变得“越来越聪明”,使得这些AI Agent能够真正为用户带来便利和效率提升。1
技术瓶颈:AI赋能之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尽管前景光明,AI眼镜的普及之路仍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技术挑战。目前,厂商在产品升级中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核心瓶模块:
- 语音交互延迟: 这是AI硬件被大众接纳的第一步。多数主流产品已基本解决了语音延迟问题,用户可以即时获得AI助手的反馈,无需长时间等待。这是用户体验的基石,也是AI硬件走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1
- 显示亮度与户外可见性: 第二步在于眼镜显示器。谷歌在展示其新款AI眼镜时,重点突出了“类手机功能”,例如在眼镜显示中查看Gemini的文字回复或步行导航。然而,与手机屏幕在阳光直射下难以看清类似,当前多数AI眼镜在强光环境下显示亮度不足,几乎无法看清内容。这仍然是众多厂商尚未攻克的重大技术瓶颈,极大限制了产品在户外场景下的实用性。1
- 电池续航与佩戴舒适度: 电池续航是AI眼镜面临的另一个核心难题。Meta Ray-Ban此前的最大诟病之一便是耗电过快。尽管Oakley Meta已将续航提升至8小时,但对于持续高强度的户外运动或全天候佩戴而言,这一时长仍显不足。如何在实现轻量化、确保佩戴舒适度的同时,保证足够长的电池续航,是当前AI眼镜设计面临的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挑战。徐驰强调,厂商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我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优化好相关体验,但能否让它真正经受住时间考验,让它在日常使用中有效、持续地为用户带来AI赋能?”1
实用主义的胜利:AI之外的“真刚需”
讽刺的是,尽管这些产品被冠以“AI眼镜”之名,但目前AI功能似乎并非消费者购买它们的最主要动因。对多数用户而言,购买智能眼镜时最看重的功能依然是听音乐、拍照和录视频。即使没有强大的AI语音助手,许多消费者也乐意为这些基础的多媒体功能买单。换言之,现阶段的AI在智能眼镜中更像是一个“加分项”,而非驱动购买的“刚需”。1
这种消费者需求的特征,为厂商重新定义“AI眼镜”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它究竟是下一代智能硬件的入口,还是一种更便捷的可穿戴拍摄与音频工具?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将AI眼镜视为下一代平台突破口。小米最新发布的AI眼镜定价1999元人民币,标志着传统手机厂商的积极入局。在Google I/O期间,业内人士普遍预测,传统手机厂商在AI智能眼镜赛道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徐驰指出,AI眼镜的核心零部件高度集中,且Meta当前使用的零部件市场可得,因此关键在于芯片系统与传感器的调优,而这恰恰是手机厂商的专长。他认为,在AI和其他显示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手机厂商可能会天然承接这一赛道,成为“百镜大战”中的有力竞争者。1
下一代交互中枢的潜力与挑战
尽管Meta新一代AI眼镜在AI功能层面并未带来颠覆性惊喜,但从其产品研发路径和市场反馈来看,AI眼镜作为消费端AI硬件的巨大潜力已然显现。它被普遍寄予厚望,有望在未来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消费者最重要的交互硬件。这无疑将是未来几年各大科技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最初的概念酷炫到如今的实用化探索,AI的未来,或许真的会从我们眼前这一副副看似普通的智能眼镜中开启。这场“百镜大战”的最终胜者,将是那些能巧妙平衡技术前瞻性与用户实用需求,并能持续攻克核心技术瓶颈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