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在“薛定谔”的盒子中寻找“出圈”的密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AI眼镜正处于一个充满矛盾的“薛定谔”状态:一方面,巨头和资本的狂热涌入预示着爆发的临界点;另一方面,低迷的市场渗透率和用户体验瓶颈又使其停滞不前。小米等终端巨头的入局,有望通过生态整合和技术下沉,破译其“出圈”的难题,但真正的胜负手将取决于AI能力的深度融合。

近来,AI眼镜市场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薛定谔”状态——它仿佛在同时“出圈”与“未出圈”。在热闹非凡的发布会和资本市场的躁动中,一股强大的推力正试图将其从极客小众推向大众消费品。小米以1999元的起售价正式发布其首款AI眼镜1,部分型号迅速显示“缺货”;分析师郭明錤预测苹果AI眼镜将于2027年第二季度亮相;Meta、百度、李未可等新老玩家也密集“上新”,甚至传统眼镜制造商宝岛眼镜都推出了联名款。华强北的柜台也嗅到了商机,蓝牙耳机摊位转型销售AI眼镜,一切迹象似乎都在宣告,AI眼镜的时代已然来临。

然而,当喧嚣的发布会散去,街头巷尾却鲜少见到佩戴AI眼镜的身影。头豹研究院的分析师指出,目前中国AI眼镜的渗透率尚不足1%。2 尽管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销量将猛增至570万台(群智咨询)甚至1000万台(中信证券)1,但这一增长建立在极低的基数之上。2023年中国出货量仅约50万台,而2024年全球234万台的销量中,Ray-Ban Meta一家独占95%以上2,这意味着市场远未普惠。AI眼镜的“火爆”与用户的“冷淡”,构成了其“薛定谔”式的悖论。

技术与市场:突破困境的“不可能三角”

造成这种悖论的核心原因,在于AI眼镜在技术成熟度与用户体验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可能三角”:即如何同时满足高算力、长续航与佩戴舒适性。当前主流AI眼镜普遍重量在40g左右,相较于传统眼镜的20-30g,长期佩戴仍易感不适;同时,在高度集成精密组件(如芯片、传感器、显示模组电池)的情况下,要在轻薄的镜架中实现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持久的电池续航,面临严峻挑战。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功能本身。许多AI眼镜的智能化功能仍显“鸡肋”,主要集中于问答、翻译、导游等_低频次_场景,且往往需要依赖手机进行操作,未能形成独立且闭环的生态体验。魅族前高管李楠就曾指出,小米AI眼镜虽然在硬件体验上有所突破,但其AI功能主要依赖于“小爱同学”,整体AI能力仍有局限2。消费者的新鲜感过后,往往发现这些功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手机,也无法成为日常生活的“刚需”。正如一位华强北的电子产品代理商所言,高昂的价格让大多数人只是尝鲜,而耳机的普适性和更低价格则使其适用范围更广2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AI眼镜厂商正加速迭代,试图突破藩篱。在硬件层面,价格已从早期的上万元降至目前的2000元档位,部分地区甚至有国补加持,大幅降低了尝鲜门槛。重量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例如雷鸟新一代AR眼镜X3 Pro采用全彩阵列式光波导技术,将光机体积极大缩小,镜架重量降至76克;李未可City Air无框款更是将重量减轻到仅23克2。在核心算力上,小米AI眼镜采用了高通骁龙AR1芯片和恒玄BES2700H芯片的双芯片架构,旨在支持实时翻译、智能识物等复杂任务,并确保高质量影像输出2

生态之战:巨头入局与未来图景

对于AI厂商而言,抢占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AI眼镜被视为连接用户与虚拟现实的下一个流量入口。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成功的关键在于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形成规模效应。

各大科技巨头的战略布局,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 阿里投资雷鸟创新:旨在通过眼镜串联支付、导航、社交等服务,构建“人机交互新入口”2
  • 吉利旗下的星纪魅族:将StarV Air2融入“手机+XR+智能汽车”的宏大业务布局2
  • 谷歌与XREAL合作:联合发布Project Aura,并基于谷歌、三星、高通联合开发的Android XR平台进行生态布局2

这些“联姻”不仅是为了提升产品性能,更是为了打破“无用产品”的认知,让AI眼镜从“为了某些功能而佩戴的眼镜”进化为“附带某些功能的常规眼镜”。厂商们正努力将AI眼镜从满足“鸡肋功能”转变为提供“场景刚需”,例如百度小度AI眼镜支持方言实时翻译、会议纪要自动生成;雷鸟X3Pro与高德地图合作开发的AR导航,可将路线箭头直接投射在真实街道上,解放用户双手进行导航2。这些创新展示了AI眼镜在应用层的巨大潜力。

在此背景下,小米的入局被视为行业迎来全面爆发的“最佳助攻”。首先,小米凭借“科技平权”的品牌定位,有望“教育市场”,让AI眼镜成为“年轻人第一个XX”的选择,激发消费者对其的好奇与需求。据小米之家店员反映,“十个到店客户有九个都是来了解小米AI眼镜的”2。其次,小米背靠强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能够对光学显示、算力芯片、生物传感等模块进行系统性优化,不仅降低成本,更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最后,小米多年来构建的**“全场景生态”**,为AI眼镜的率先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有硬件无生态”的行业痛点2

可以预见,“百镜大战”已然打响,但真正的胜负手将聚焦于AI能力的深度整合与生态的构建。互联网大厂凭借其在大模型AI服务上的综合实力,有望打通办公、娱乐、生活等不同场景,提供更加无缝和智能的体验。这可能导致行业迎来一轮洗牌,手机大厂与互联网大厂的优势将加速中小厂商的合并与收购。目前市场格局远未固化,率先“教会用户用好AI眼镜”的参与者,将有机会在未来占据先机。随着小米、华为、苹果等更多智能终端巨头的加入,一场更猛烈的风暴正在酝酿,AI眼镜如何最终改变我们的生活,仍有待所有参与者共同探寻答案。

引用


  1. 伯虎财经:《AI眼镜的薛定谔“出圈”》·伯虎财经·楷楷(2025/7/2)·检索日期2025/7/2 ↩︎ ↩︎

  2. AI眼镜的薛定谔“出圈”·新浪财经·(2025/7/1)·检索日期2025/7/2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