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米和Meta等巨头纷纷入局,智能眼镜市场正陷入一场激烈的“百镜大战”,但其核心价值却引发争议。尽管被冠以“AI眼镜”之名,现有产品的功能重心仍偏向相机与音频,AI能力则面临端侧模型局限、显示亮度与续航等技术瓶颈,使其在多数用户眼中更像是附加值而非刚需。然而,随着手机厂商的入场及其在硬件调优上的优势,以及AI Agents的潜力释放,智能眼镜仍被视为替代智能手机、成为未来交互中枢的关键赛道。
在科技巨头竞相押注“AI硬件”的浪潮中,智能眼镜无疑是最具潜力,也最受争议的品类之一。近期,小米发布了旗下首款AI眼镜,紧随其后的是Meta与Oakley合作推出的新一代智能眼镜——Oakley Meta glasses。这些举措共同点燃了国内市场所谓的“百镜大战”1,将这一品类推向聚光灯下。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尽管这些设备被赋予“AI眼镜”之名,其在市场上的实际表现和用户反馈却揭示了一个“尴尬真相”——AI似乎更多扮演了“花瓶”角色,而拍照、录像等传统功能,反而成为了驱动用户购买的“真刚需”。
AI赋能还是营销标签?Oakley Meta眼镜的案例审视
Meta与Oakley的最新合作,旨在将AI眼镜推向运动场景,试图“抢运动相机的饭碗”1。这款定价499美元的Oakley Meta眼镜,在功能上着重强化了3K高清视频拍摄能力,电池续航提升至8小时,并加入了防水功能,显然是为户外运动爱好者量身定制。Meta甚至不惜重金请来世界杯冠军姆巴佩和三届超级碗MVP马霍姆斯进行代言,以期迅速抢占市场心智。
然而,尽管市场声势浩大,用户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科技博主Steven Sullivan直言其外观“完全不像任何人所预期的那样”,尤其是在摄像头位置和整体设计上,未能满足运动眼镜用户的期待1。这反映出,即便有AI概念加持,如果核心的用户体验,特别是外观设计和预期的功能实现未能到位,消费者仍然会保持审慎态度。相比之下,Meta此前推出的Ray-Ban智能眼镜,凭借其时尚设计和基础的拍摄、音频功能,已在全球售出超过200万副,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当前市场对**“可穿戴拍摄与音频工具”的强劲需求,而非纯粹的“AI眼镜”**。
技术瓶颈:AI眼镜普及之路上的三座大山
AI眼镜要从“附加值”进化为“刚需”,并真正发挥AI Agent的作用,还需要跨越一系列显著的技术障碍。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在《硅谷101》播客中指出,AI让智能眼镜成为AI Agent落地的入口,但现有技术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 语音交互延迟:虽然头部厂商如Meta和谷歌已基本解决了AI语音助手的响应延迟问题,实现了近乎实时的交互体验,这对于AI硬件的初步用户接受至关重要1。然而,持续、流畅且无感的语音交互依然是考验。
- 显示亮度与可用性:Google在I/O大会上展示的AI眼镜,强调了其“类手机功能”,例如在眼镜显示屏上查看Gemini的文字回复或导航地图1。然而,在强光环境下,如阳光直射下,眼镜显示屏的亮度远不及手机,导致内容几乎不可见。这严重限制了AR显示功能在户外等场景的实用性,成为众多厂商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
- 电池续航与轻量化平衡:当前AI眼镜的续航问题依然突出。尽管Oakley Meta眼镜的续航已提升至8小时,但对于持续高强度的户外运动或全天候佩戴而言,仍显得捉襟见肘1。要在实现轻量化、佩戴舒适的前提下,保证足以应对日常乃至特殊场景使用的电量,是设计与工程上的巨大挑战。
“所以当下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优化好相关体验,但能否让它真正经受住时间考验,让它在日常使用中有效、持续地为用户带来AI赋能?”徐驰在采访中如是说1。
这些技术挑战共同构成了AI眼镜从“酷炫概念”迈向“实用化”的鸿沟。
下一代交互中枢:手机厂商的独特优势与未来展望
讽刺的是,当前智能眼镜最受用户青睐的功能并非其AI能力,而是听音乐、拍照和录视频。这意味着,在消费者眼中,AI是“加分项”而非“刚需”1。这种需求特征为AI眼镜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象空间:究竟是成为智能硬件的新入口,还是可穿戴的拍摄与音频工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厂正将AI眼镜视为“下一代平台突破口”。从长期来看,AI眼镜具备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未来主要交互硬件的潜力。其“佩戴自然、使用频率高”的优势,使其比其他可穿戴设备(如Humane AI Pin和Rabbit R1)更接近主流市场1。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手机厂商在这一赛道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正如徐驰所言,AI眼镜的核心零部件高度集中,其关键在于芯片系统与传感器的调优,而这正是手机厂商的专长1。他们深厚的供应链管理、硬件集成和软件优化经验,使其能够更好地整合AI芯片、传感器和显示技术,从而在AI和其他显示技术尚未取得颠覆性突破的前提下,天然地承接这一赛道。
这意味着,“百镜大战”的背后,不仅是产品功能的竞争,更是未来计算平台主导权的争夺。从最初的实验性产品,到如今强调实用化和AI赋能,智能眼镜正逐步显现其作为消费端AI产品的巨大潜力。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并非单纯的拍摄工具,而是结合了AI Agent的“第三只眼”,深刻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这种变革,将成为接下来几年各大科技巨头们争夺的“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