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AI帝国”:一场权力、叙事与隐形代价的争夺战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人工智能,这个诞生于1956年、本就承载着资源争夺基因的概念,如今正被少数科技巨头及其盟友塑造成一种“帝国”力量。正如记者郝珂灵(Karen Hao)所揭示,这项看似神奇的技术,其高速扩张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环境足迹、被剥削的隐形劳工,以及对学术独立和公众话语权的侵蚀,迫使我们必须警惕其叙事下掩盖的深层社会代价。

在当今科技浪潮的巅峰,人工智能(AI)无疑是最具吸引力、也最具争议性的概念。它被描绘成通往无限未来的钥匙,或是带来末日危机的潘多拉魔盒。然而,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屡获殊荣的科技记者郝珂灵(Karen Hao)在其新书《AI帝国:山姆·奥特曼与OpenAI的梦想与噩梦》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观点:AI的历史,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一部围绕权力、资源与叙事的争夺史。在斯坦福商学院最新一期的《权力与真相》网络节目中,郝珂灵与斯坦福大学教授阿纳特·阿德马蒂(Anat Admati)的深度对话,进一步撕开了AI领域最锋利的切口。

AI的起源:一个“好故事”与权力游戏

“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本身就带着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意味。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创造这个词,其核心目的并非纯粹的学术探讨,而是为了争取研究资金和关注。麦卡锡本人在几十年后也坦承,命名“AI”是为了当时的研究项目获得更多资助12。这个词语,尤其是其中“智能”的概念,本能地引发了人们对于“更好”的向往,但关于人类智能本身的科学共识至今仍付阙如,使得“再造人类智能”的使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郝珂灵指出,从达特茅斯会议至今,AI领域内部一直在争论其定义、技术路线以及服务对象。然而,当前主导AI发展的路径,实质上主要服务于硅谷的利益。在“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宏大叙事外衣下,科技巨头们借此积累了难以想象的经济与政治权力,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帝国形态”。这种“帝国”的扩张,离不开一个核心策略: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

幻象的代价:隐形劳工、环境足迹与权力话语

公众对AI的认知,常常停留在“智能增强工具”或“潜在的通用智能”的想象之中,但其背后巨大的社会成本却往往被忽视。郝珂灵强调,AI“智能”的运行并非无本之木,而是高度依赖实实在在的资源消耗和人力支撑。

首先是惊人的资源消耗。当前AI系统,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其训练过程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计算能力。OpenAI等公司不再是使用一台笔记本电脑训练模型,而是调用上万个芯片组成的超级计算机,全天候运行数月。这种无限扩大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挑战。麦肯锡近期的一份报告警示,如果AI照此速度发展,未来五年内,美国电力系统需额外增加相当于2到6个加州全年电力消耗的容量,才能满足AI的需求3。这不仅仅是能源,还包括土地和水资源的巨大消耗。当科技公司将数据存储在所谓的“云端”时,这个看似轻盈透明的概念,实则对应着地面上塞满了服务器、高功耗芯片和冷却系统的“工业怪兽”,它们对环境的影响远超公众想象。

其次是隐形的劳动支撑。AI的“智能”并非完全自动化,其背后是成千上万人工劳力的默默付出。为了让模型避免输出有害内容(如仇恨言论、色情信息),AI公司需要雇佣大量合同工进行“内容审查”和“数据清洗”。这些工作高度重复且具有极大的精神冲击,容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然而,为了营造AI“魔法”般的形象,企业们刻意掩盖这些“看不见的人工劳工”的存在,将其生产过程包装成纯粹的技术突破。

这种对现实的语言包装并非偶然,而是为了将AI描绘成“干净、先进、不带任何污染”的产物,从而弱化公众对其真实成本的认知。

侵蚀与共谋:学术界、政府与自下而上的变革

郝珂灵的洞察不止于技术本身,更深入探讨了AI如何渗透并重塑社会权力结构。她指出,即便是被视为中立平台的学术界,也未能幸免于科技巨头的影响。许多大学的AI研究中心,如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Stanford HAI),其资金大部分来自科技企业。这使得学者们在获取数据、资源和合作机会时,不得不与这些公司保持密切关系。长此以往,学术研究的独立性被侵蚀,对AI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的批评声音趋于温和,而对AI“潜力”的强调则愈发突出,导致公众难以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

更为深远的,是美国AI企业与美国政府之间日益紧密的共生关系。郝珂灵将此描述为“帝国建设阶段”:企业希望借助政府将其技术推向全球,而政府则希望通过这些公司巩固其地缘政治优势。例如,OpenAI推出的“OpenAI for Countries”倡议,意图成为全球AI基础设施的“底层供应商”,这需要美国政府的牵线搭桥和外交支持,从而将技术输出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

然而,面对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AI时代,普通人是否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产生实质性影响?郝珂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案例。智利的一群水资源维权者,在全球权力体系中处于最底层,却成功阻止了谷歌在当地建设数据中心并抽取淡水资源。他们从地方社区抗争到直达谷歌总部,最终促使智利政府介入调解3。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城市也曾热情欢迎苹果、谷歌等公司建设数据中心,期望带来高质量就业和经济繁荣。然而,当这些承诺未能兑现,反而引发水资源短缺、电力负荷上升、房价上涨等问题时,该城市最终出台政策,完全禁止了新的数据中心项目3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如果公众不加警惕地接受科技巨头们精心编织的AI故事,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权利。郝珂灵呼吁公众、学者和媒体工作者,面对AI的发展,绝不要轻信表面故事。每当有人宣称AI“提升效率”或“对社会有益”时,我们都应该追问:谁真正从中受益?谁又为此承担代价?那些受冲击最大、最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基层社区、低薪劳工、全球南方国家——他们的声音必须被倾听。同时,避免陷入“AI乌托邦”或“AI末日论”的非黑即白叙事,以审慎、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这项技术真正意味着什么,是我们未来能否掌握自身命运的关键。

引用


  1. 斯坦福对话:从达特茅斯到OpenAI,AI的历史是一部争权史·腾讯网·无忌 海伦(2025/7/1)·检索日期2025/7/2 ↩︎

  2. 从达特茅斯到OpenAI,AI的历史是一部争权史·快媒体(Kuai.Media)·(2025/7/2)·检索日期2025/7/2 ↩︎

  3. 斯坦福对话:从达特茅斯到OpenAI,AI的历史是一部争权史·腾讯网·无忌 海伦(2025/7/1)·检索日期2025/7/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