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社交应用潮退:繁荣落幕,深层困境与未来破局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曾被视为“蓝海”的AI社交应用市场正面临严峻考验,头部产品下载量断崖式下跌,用户留存率低迷,暴露出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技术成熟度的局限性以及内容同质化等深层问题。行业普遍陷入ROI困境,并在等待下一场技术革命,以期实现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两年,资本与巨头曾蜂拥而入AI社交赛道,寄望于AI虚拟角色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和高性价比陪伴。然而,进入2025年,这股热潮似乎已悄然退去。国内几大主流AI社交应用的下载量和投放量均出现持续且显著的下滑。以头部产品星野和猫箱为例,它们在短短几个月内月下载量暴跌高达八成,用户活跃度也陷入停滞甚至下滑1。这种增长的停滞,不仅仅是市场饱和的表象,更深层次地揭示了AI社交领域在技术、内容和商业模式上的多重困境。

增长停滞的表象与深层原因

国内AI社交市场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般的周期。早期,其“1对1陪伴”的独特价值吸引了大量用户,但这种热情并未能转化为持久的用户粘性。数据显示,筑梦岛、星野等同类产品的三日新增留存率已跌至20%以下。一位资深从业者朱雅楠观察到,用户与单个AI角色的平均“建联时长”仅为5至7天,之后便很少再互动,这使得“与用户建立长期陪伴关系”的设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更像是一个_伪命题_。1

用户流失的背后,是技术和内容体验的普遍缺陷。用户普遍抱怨AI角色语言重复、记忆力差,对话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以及AI尺度模糊不清,这些都导致了体验感的下降和同质化。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期“筑梦岛”因涉嫌低俗擦边内容被监管部门约谈,这不仅暴露了AI模型在内容控制方面的挑战,也反映出部分用户在面对乏味对话时,寻求刺激的无奈。林若愚,一位曾参与多个AI社交项目的某大厂产品团队成员指出,AI对话的高度自由度,在缺乏有效剧情引导的情况下,反而可能成为用户“搞颜色”的诱因,最终加速了角色的“可挖掘性”耗尽,导致用户流失。1

AI社交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与行业从业者的背景不无关系。许多产品团队来自传统互联网企业,习惯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快速迭代和“复制裂变”。这种追求“走量”而非“提质”的策略,导致了大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角色质量低下,甚至PGC(专业生成内容)角色也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朱雅楠强调,目前的模型能力,尚无法稳定提供能取悦用户的高质量内容。这与游戏等传统娱乐内容生产的_工业化精细打磨流程_形成鲜明对比,也凸显了AI行业与娱乐行业在内容创作理念上的“壁垒”。

商业模式的困境与技术瓶颈

持续的用户流失和低迷的用户粘性,直接冲击了AI社交的商业化前景。海外头部产品Character.AI即便拥有高达2.33亿的月活跃用户,其年收入仅为1670万美元,折合用户付费率(ARPU)低至0.72美元/年,远不足以覆盖其庞大的人力成本和高昂的模型推理费用1。国内如筑梦岛依靠“星光卡”等微交易模式,每月12元的定价在面对高昂的大模型运算成本时,同样显得捉襟见肘。

高昂的运营成本是AI社交行业普遍的痛点。AI模型的推理成本、数据迭代和模型训练的费用,以及维持庞大团队的人力成本,使得ROI(投资回报率)难以打正。星野作为MiniMax的头部产品,日营收仅在几万元水平,对于其庞大的团队和用户体量来说,这无疑是杯水车薪。更雪上加霜的是,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目前主流AI社交产品普遍采取“全员免费”的内卷策略,提供无限轮次的免费对话。这种模式短期内提升了对话轮次,却严重制约了付费转化,使得平台只能寄希望于挖掘TTS(语音能力)和生图等增值功能来创收。然而,即使在未进入放量阶段的小型AI社交创业项目中,每月仅服务器维护成本就可能高达5万美元以上,使得“打正ROI”成为延续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挑战。1

在投资端,市场对AI社交品类的融资估值已普遍下降,投资人变得愈发谨慎。这迫使企业必须尽快拿出正向收益的信号,才能继续获得资本支持。林若愚提到,他经手的AI社交项目主要依赖广告收入,但由于交互模式的限制,广告植入方式相对生硬,往往以弹窗形式出现,这又不可避免地损害用户体验。这种陷入_“不付费就看广告,看广告就体验差”_的恶性循环,使得商业化之路举步维艰。

前路何在:AI社交的破局与未来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AI社交行业何去何从?一些头部企业已开始调整策略,如MiniMax将更多资源倾注到大模型基建领域,对C端产品星野的投入自然减少。字节跳动的猫箱也面临内部挑战,负责人更迭,未来运营思路充满不确定性。1

然而,市场中也出现了“偏向虎山行”的新入局者。今年3月,百度低调上线低情感陪伴类App“月匣”;5月,京东也公测了旗下AI社交App“他她它”。林若愚将此解读为一种“预防性措施”,而朱雅楠则认为是“提前布局”:这些企业意在打磨原型产品,一旦行业出现更低推理成本或技术性能的重大突破,即可快速升级现有产品。这反映出AI社交行业普遍在等待_“下一个技术变革的时间点”_,短时间内却并不抱太大期望。1

与此同时,来自AI通用产品的“跨界”竞争也日益激烈。主流大模型应用如豆包、元宝等,已上线大量角色Agent,使得用户无需专门的社交App也能实现与AI角色的聊天需求,进一步分流了AI社交产品的用户。林若愚对此的结论是,AI角色确实是一个真实需求,但纯粹的角色扮演App可能难以盈利。

尽管挑战重重,行业内部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一些AI社交产品正尝试向故事创作、群聊等方向迭代,试图跳出1V1社交的局限,提供更丰富的剧情和交互体验。头部企业也在利用多模态技术开发互动小说,但目前仍受限于高昂成本,离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有距离。

朱雅楠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思路:“一个产品其实可能只需要五六个角色就够了。”他认为,与其盲目追求“铺上千个角色”的UGC模式,不如借鉴游戏行业的理念,集中资源对少量精品AI角色进行深度规划,从剧情到形象都精雕细琢。未来的内容消费产品,真正的创意依然需要以人的视角为出发点,AI更多地应作为工具服务于创意。他坚信,通过传统娱乐、游戏行业与AI社交领域的“破壁”,由专业人士主导核心创作,_“人可以补足AI能力的短板。”_这或许是AI社交能否迎来“下半场”的关键所在。

引用


  1. 下载量暴跌八成,AI社交涨不动了·字母榜·李炤锋(2025/7/2)·检索日期2025/7/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