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涌入高考志愿市场:巨头竞逐的流量,与人生选择的算法边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在中国高考这一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志愿填报市场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曾由“网红”张雪峰主导的万亿级市场,如今面临互联网巨头以“免费”AI工具发起的挑战,这不仅是流量与商业模式的较量,更深层地,它拷问着算法在个性化选择和复杂人生决策中的能力边界,以及人机协作的未来形态。

每年高考放榜时节,数百万中国学子和他们的家庭都会面临一个看似技术性却充满人文色彩的抉择:如何填报大学志愿。这并非简单的分数与学校匹配,而是关乎未来职业发展、个人兴趣与社会现实交织的复杂博弈。长期以来,这一环节催生了一个庞大而焦虑的市场,而其中的“顶流”人物——教育博主张雪峰,以其犀利、务实的“反鸡汤”风格,赢得了数千万粉丝的追捧,其提供的专业指导服务甚至一票难求,价格高达数万元人民币。然而,当张雪峰在今年高考放榜前夕突然宣布暂别直播间,似乎在暗示他触动了“太多人的蛋糕”时,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正悄然降临——以阿里、百度、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正携AI大模型技术大举入局,掀起一场“免费”志愿填报的革命,试图用算法重塑这一传统服务赛道。

掘金高考志愿市场:传统巨头与流量洼地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诱惑力不言而喻。根据艾媒数据,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已达10.2亿元,并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12亿元1。更惊人的是,过去十年,这一市场如同吸水海绵般,从2016年的1.3亿元飙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8%1。这背后,是考生和家长“选择比努力重要”的普遍焦虑。张雪峰正是精准捕捉了这种情绪,强调“实用主义”,曾直言“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填志愿时,别让理想主义毁了你的现实生活”,甚至在咨询中劝人“赶紧离开广告专业”,引发业界广泛讨论1

张雪峰现象的崛起,不仅在于其敢言的风格和对信息差的打破,更在于其通过个人IP积累的巨大商业价值。即便其本人暂停直播,其创立的“峰学未来”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供不应求”,高达12999元和18999元的服务套餐仍被抢购一空,甚至由张雪峰本人指导的名额已排至未来三年1。第三方数据显示,张雪峰的直播间单月打赏收入超300万元,品牌广告报价高达每条10万元,再加上数千元的课程销售,其在这一细分市场的份额可能已超过50%1。志愿填报服务不仅是直接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它成为链接大学教育、考研培训、职业规划等千亿级衍生市场的关键入口,掌握了志愿入口,就掌握了通往年轻用户的“第一把钥匙”。

大厂的“免费革命”与AI技术逻辑

正当张雪峰“隐退”之际,互联网巨头却高调亮出了手中的AI新牌。夸克率先推出了首个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集成“高考深度搜索”、“志愿报告”和“智能选志愿”三大功能;百度上线了“高考高频考点库”和“AI志愿助手”;腾讯旗下QQ浏览器发布了行业首个高考领域智能体产品“AI高考通”1。同时,高途、作业帮等教育机构也纷纷试水,将AI技术融入其既有的志愿填报服务。

这些AI志愿填报产品普遍主打免费、智能、便捷。在技术层面,它们的核心逻辑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大模型推理能力。用户输入省份、考试科目、预估分数,以及兴趣爱好等信息后,系统会根据预设的“冲、稳、保”策略,结合往年录取数据、专业分数线、院校招生计划、就业前景等海量信息,生成个性化的志愿建议。例如,百度“AI志愿助手”便明确提及参考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近三年的数据1

然而,不同产品背后采用的算法逻辑和训练数据存在差异,导致相同考生信息输入不同AI系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推荐结果。这种差异性揭示了AI志愿填报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其建议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不足。尽管如此,大厂入局的战略考量远超单一服务本身:

  • 流量与宣传高地:高考是全民关注的焦点,AI志愿填报产品成为大模型“百模大战”背景下,展示技术实力、抢占用户心智的绝佳宣传机会。去年夸克高考产品用户超3000万,百度高考相关搜索更是每年超过百亿人次1
  • 数据反哺与模型优化:志愿填报过程中产生的考生兴趣偏好、成绩分布、院校选择倾向等数据,是极其宝贵的“燃料”,可以反哺大模型训练,提升其未来在其他应用场景的精准度和个性化水平。
  • 教育数字化入口:抢占高考志愿这一关键节点,是大厂布局教育数字化、培养用户AI应用习惯的战略之举,旨在从年轻用户群体开始,培育其对AI工具的信任和依赖,为后续的商业变现和生态拓展奠定基础。

AI的边界与用户的真实需求

尽管大厂以免费策略和先进技术高歌猛进,用户对AI志愿填报产品的质疑也随之浮现。最普遍的诟病是其建议的“模板化”。用户反映,AI的推荐高度依赖其背后的算法和数据,而这些数据来源和处理逻辑却不透明,这让其建议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1。此外,机器人式的提问方式往往“略显呆板”,用户需要反复调试或给出极为精准的提问才能获得满意答案,这意味着虽然使用门槛低,但“用好”却有门槛。同时,大厂在极短时间内密集上线产品,也让人怀疑其产品打磨和训练是否充分,是否存在为抢占市场而“匆忙上线”的情况1

这些质疑的核心,直指一个更根本的问题:“AI好用,还是人好用?”在高考志愿填报这样一个高度个性化、承载着家庭期望与个体梦想的决策场域,AI工具能否真正洞察并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而非提供“伪需求”的解决方案,成为其能否超越传统服务的关键。

当前,大模型行业的竞争已从最初的“百模大战”转向应用落地与商业化。李开复和李彦宏等行业领袖均强调,超级模型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大模型能力落地应用层、解决真实痛点才是核心1。然而,市场上的不少AI产品仍存在“强行加入AI功能”的现象,并未深入挖掘用户痛点,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AI志愿填报产品目前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困境。

诚然,在“AI+万物”的浪潮下,每个垂直细分领域都蕴藏着爆发的机会。但大模型技术迭代的道路上,技术、应用与场景之间仍存在诸多变量。真正的胜负手,可能并不在于算法的复杂程度,而在于能否真正“读懂用户”

从长远来看,AI产品的诞生并非为了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作为更强大的辅助工具。AI志愿填报产品亦是如此。无论是张雪峰凭借经验和洞察提供的实用建议,还是AI基于海量数据和算法提供的量化分析,它们都只是为考生决策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高考志愿这份“答卷”,最终仍需考生本人在权衡个人志趣、家庭背景、社会趋势等多重因素后,独立而慎重地“填写”2。这不仅是高考制度对个人选择权的尊重,也是AI技术走向成熟过程中,人机协同的题中之义。

引用


  1. 高考志愿填报,信张雪峰还是信AI?·新媒科技评论·新媒编辑部(2025/7/2)·检索日期2025/7/2 ↩︎ ↩︎ ↩︎ ↩︎ ↩︎ ↩︎ ↩︎ ↩︎ ↩︎ ↩︎ ↩︎

  2. 高考填志愿,到底信张雪峰还是信AI?·腾讯新闻(2025/6/24)·检索日期202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