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的AI医疗之路:从支付工具到普惠健康的智能管家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蚂蚁集团近日通过独立AI健康应用“AQ”的发布,深度切入普惠医疗赛道,旨在从支付工具升级为基于大模型的全周期智能健康管家,连接广泛的医疗资源,以技术突破传统医疗服务在可及性和公平性上的瓶颈,同时探索AI在医疗领域的责任边界与可持续商业模式。

在数字支付领域深耕十余载的蚂蚁集团,正以一种更具野心的方式重塑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角色。随着独立AI健康应用“AQ”于6月26日正式发布1,并紧随其后在年度ESG报告中将“普惠医疗健康”提升为集团五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1,这家科技巨头正明确地将其未来增长的赌注,押在了AI驱动的医疗服务之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转型,预示着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触达普通用户。

AQ:普惠医疗的新入口

蚂蚁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始于11年前的线上挂号缴费,逐步演变为覆盖医保支付、问诊购药的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然而,蚂蚁集团副总裁、医疗健康事业部负责人张俊杰指出,这些努力虽提升了便捷性,却未真正解决医疗资源“普惠”的深层难题。随着AI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蚂蚁看到了利用技术赋能医疗普惠的巨大潜力。

“过去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小事,少排队、简单点,但这些只做到了更便捷,还没真正触及到医疗资源如何更普惠的难题。”张俊杰表示1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去年9月于支付宝内孵化的“AI健康管家”升级为独立的“AQ”应用,这标志着蚂蚁从“被动被用户寻找”转向“主动向用户提供”健康服务的战略转变。独立应用的设计,旨在优化用户体验,提供更直接、更主动的健康管理,例如:

  • 对话式交互:AQ采用简洁的对话界面,通过多轮问答模拟医生问诊流程,提供病情可能性分析和建议,甚至主动推送线上问诊和挂号服务,引导用户无缝衔接至线下就医。
  • 医生AI分身与专业智能体:AQ目前已接入近200名医生AI分身,其中包括多位院士,提供7x24小时的健康咨询服务。此外,与医生共创的专科智能体(如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的“RJUA”)正深入解决特定领域的医疗问题。
  • 硬件设备打通:通过与鱼跃、华为、苹果等硬件厂商的合作,AQ能够接入可穿戴设备数据,对用户的血糖、血压、呼吸睡眠等健康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提供个性化建议,实现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这一系列功能升级的背后,是蚂蚁对“终局”的想象——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值得托付的健康管家,一个能够主动触达、建立联系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服务团队”。

技术基石与生态共创

AQ能够提供如此深度的服务,离不开其坚实的技术底座——蚂蚁医疗大模型。该模型在医学多模态数据体系构建、模型架构设计创新及真实场景应用上均展现出领先性。据介绍,模型涵盖万亿级tokens专业医疗文本语料和千万级知识图谱,并具备对疾病特征、诊疗逻辑和医学表述的深度理解。在图像识别方面,其对报告、药品、皮肤病等图像的准确率超过90%1,能识别并解读100多种复杂的医学检验检测报告。

在多项权威基准测试中,蚂蚁医疗大模型表现突出。在OpenAI主导的HealthBench测评中,其复杂推理能力(HealthBench Hard得分0.2702)和医学共识能力(HealthBench Consensus得分0.9275)均超过DeepSeek等主流通用大模型。而在国内MedBench6月24日更新的榜单中,蚂蚁医疗大模型更是以98.7分位列第一1

然而,技术实力并非全部。蚂蚁深知医疗领域的复杂性与专业壁垒,因此选择了与医疗专业人士深度共创的路径。项目组与上千名医学专业人士合作,并邀请10余所顶级三甲医院不同学科的带头人组成专业顾问团,确保健康咨询、医学科普等服务的专业性、严谨性。

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迟辰斐亲历了AQ泌尿外科专科智能体的开发过程。他提到,训练模型不仅要学习医学指南、病理数据,更要提炼顶尖医生基于临床经验形成的决策判断,这需要耗费数月时间构建语料库,并设计虚拟患者让医生进行问诊,将过程“手把手教给模型”1

这种“技术+专业”的结合,正在显著拓展医疗服务的边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毛洪京通过其“AI分身”,每月服务患者数量从600人次激增至超过11万人次1,服务范围也从省内拓展至全国,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秦文星的“AI分身”甚至在深夜成功干预了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危机,这在传统医疗中是难以想象的。

“敬畏专业、趴地而行”,张俊杰的这句警言,恰恰概括了蚂蚁在医疗AI领域采取的策略:技术驱动固然重要,但对专业知识的尊重和与医疗机构、医生的紧密协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医疗AI的未来范式与挑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AI市场中,技术派选手强于算法而弱于场景,传统医疗企业有渠道但迭代不足,而平台巨头则需平衡生态合作。蚂蚁集团通过AQ的实践,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当技术基座足够扎实,生态连接足够广泛时,医疗AI能否从单纯的“工具”进化为焕新医疗健康服务范式的“新平台”?

AQ的开放生态已初具雏形,它通过连接医院、医生、硬件设备厂商,形成了一个跨越院内院外的健康管理闭环。然而,前方的挑战依然严峻。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责任边界的划分:当AI给出医疗建议出现偏差时,责任应由谁来承担?此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如何在提供普惠服务的同时,构建健康的商业循环?

张俊杰坦言,医疗领域的项目往往是“走窄门、行远路”,需要数年甚至十年才能见到成效,但一旦成功,便能惠及上亿人。从过去十年推动医保支付标准化,到如今耗时近两年打造专科智能体,蚂蚁一直秉持着这种长期主义。

将“普惠医疗健康”提升为核心业务板块,不仅是战略上的承诺,更体现了蚂蚁对医疗资源均衡化的深层愿景。让农村孩子能读懂医学报告,让退休老人看病不再手足无措,让小城镇的普通人也能获得更好的健康管理——这正是AQ所追求的“普惠”图景。

AQ的名字或许也寓意了蚂蚁对AI医疗的期许:它不仅要有AI的智商(IQ),更要具备理解人类健康需求的共情力(EQ)。在这场医疗资源均衡化的持久战中,“技术+温度”的组合,或许才是突破困局的关键。

引用


  1. 蚂蚁做AI医疗:走窄门、行远路?·36氪·(2025/7/3)·检索日期2025/7/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