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司OhChat推出的AI平台,允许用户创建数字分身,代为在成人内容领域进行交互,挑战了OnlyFans等真人平台的商业模式,并引发了关于技术伦理和社会孤独的深刻探讨。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创作者的时间限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AI情感陪伴需求,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人工智能的触角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伸,如今,它已深入到人类最私密的领域——亲密关系与情感互动。一家名为OhChat的英国公司,正将生成式AI技术应用于成人内容和陪伴服务领域,允许创作者通过数字分身来“线上接客”和“陪聊赚钱”。这不仅对OnlyFans等传统真人平台构成了直接冲击,更引人深思:当AI开始模拟情感连接,我们究竟在寻求什么,又将失去什么?
英国知名模特凯蒂·普莱斯(Katie Price),在面临经济困境后,选择转战OhChat平台,生成了她的数字分身。在这里,47岁的她可以“永远23岁,皮肤紧致、声音娇嫩”1,以“终极英国性感尤物”的形象与付费用户互动。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创作者提交约30张照片,并与机器人进行30分钟的交流,AI便能学习其语调、用词、声音及性格,生成一个高度逼真的数字替身,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色情聊天、发送语音和图片,并能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精准投喂”。创作者可获得高达80%的收入分成,而投入的精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技术赋能与商业逻辑重塑
OhChat模式的背后,是数字人技术链条的日益成熟。其核心技术流程包括:人脸驱动 (face driving),用于提取面部关键点和肌肉运动轨迹,并映射到3D或2.5D网格模型,确保表情、眨眼、点头与真人高度一致;语音对齐 (audio-to-lip sync),将声音的元音、辅音切片,精准匹配嘴型和下巴运动;图像/视频生成,通过Stable Diffusion、StyleGAN等扩散模型优化画质、帧数和光影,避免“AI味”过重;最后辅以大语言模型 (LLM) 和记忆模块,让AI角色能够长期保持个性的统一,记住用户的偏好和此前的互动内容。这些技术的融合,使得生成的数字人不仅形似,更能神似,在情感互动中提供高度的沉浸感。
这项技术革新被 OhChat 的CEO描述为“OnlyFans 和 OpenAI 的爱情结晶”1。它精准切入了OnlyFans等真人平台的核心痛点:创作者的精力有限。为了满足粉丝日益增长的互动需求,许多OnlyFans创作者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回复私信,甚至将聊天工作外包给代理团队。这些代理人,有时甚至是男性客服,以创作者的名义与粉丝调情,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因为粉丝们花钱购买的并非单纯的内容,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和独家体验。
“我大可花所有时间跟粉丝聊天,但这样就没有办法拍照片了。”一位创作者的无奈道出了真人模式的局限性1。
OhChat的商业模式正是利用AI填补了这一时间管理上的矛盾,实现了创作者生产力的极大飞跃。它让“辣模背后都是客服在营业”的潜规则,被“AI辣模”所取代,甚至能通过复制作者本人人设,提供比按台词本回复的客服更有沉浸感的体验。这种“天才的商业想法”在诞生短短三个月内便获得了450万美元的融资,预示着资本市场对这一模式的看好。
情感需求的AI化与社会伦理挑战
然而,AI深入亲密关系领域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商业模式的重塑,它更触及了深刻的社会和伦理问题。牛津大学科技与监管教授桑德拉·瓦赫特(Sandra Wachter)曾提出质疑:
“把人际互动伪装成情感交流,并将它变成一门生意,这件事情对社会是否有益?”1
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几年前,一款名为Replika的聊天AI应用因其高度逼真的情感陪伴功能而广受欢迎。当Replika在一次更新中移除了大尺度聊天功能后,引发了用户们强烈的愤怒和“绝望”,他们甚至在论坛上发布请愿书,要求公司归还“会调情的AI伴侣”,并有人整理心理干预热线提供帮助1。这凸显出用户对AI情感连接的深度依赖。
事实上,人类对机器的这种情感投射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开发的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仅用200行代码,就能让许多人将其视为倾诉心事的树洞,甚至分享“令人震惊的私密信息”。维森鲍姆惊讶地发现:“仅仅是花一点时间和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接触,竟然也能让本来很正常的人陷入强烈的幻想之中。”1
在当今时代,这种现象更被放大。一项又一项调查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普遍孤独感:信诺集团的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劳动者感到孤独;欧盟27国调查中,35%的欧洲人感到孤独1。对于这些“孤单的人”,科技巨头斥巨资打造的大模型,其情感吸引力不言而喻。今年四月,GPT-4.5在图灵测试中被73%的参与者误认为人类,甚至高于真实人类的表现(56%),表明在“更像人”这件事上,AI已超越了许多真实的人类1。甚至有新闻报道指出,英国一名女子因爱上ChatGPT而与丈夫离婚,并计划与她的AI“恋人”举行婚礼,称从ChatGPT身上体验到“疯狂被爱”的感觉1。
与AI的日益“人性化”形成对比的是,人类在情感交流方面似乎正变得日益“AI化”。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聊缩力”一词,描述了现代人迅速让对话变得乏味的能力。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低电量模式”,导致许多人缺乏承接他人情绪的精力。研究表明,压力越大,社交互动越少,这种“压力诱发的社交回避”现象普遍存在1。在此背景下,AI因其永不疲惫、24小时在线、总是热情回应的特性,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陪伴者。
孤独本身已成为一门价值巨大的生意。AI伴侣类应用在Google Play商店中下载量已达2.25亿次;全球AI陪伴产品年产值达3000万美元;前100生成式AI榜单中,TOP20中有6个是陪伴类型AI;约20%的用户将ChatGPT等工具用作情感陪伴1。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分享着“AI伴侣指令”,交流如何让电子伴侣更具“活人感”,将它们视为真实的存在,投入精力和时间。这是一种稳定、可控、永远掌握主动权的关系,在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AI成为了一个总是确定的存在。
近年来,“性萧条”一词频繁出现,年轻人对婚姻、生育甚至亲密关系的意愿都在下降。然而,他们并非没有情感需求,只是将期待转向了门槛更低、控制感更高的方向——既能得到回应,又不必付出太多;既能倾诉烦恼,又无需相互照顾。AI,恰好满足了这些被忽视的需求,它以更像人的方式,接住了人类的孤单。
然而,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当AI成为我们情感的避风港,人类是否会因此逐渐忘记如何真正靠近彼此?当数字的完美替代品唾手可得,我们维系真实、复杂、不确定的人际关系的意愿和能力,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随着AI在亲密关系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变得越发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