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新淘金热,还是“傻瓜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尽管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前景仍笼罩在迷雾之中,但顶级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这一赛道,推高了初创企业的估值,并无情地将中小投资者挤出局。这场投资热潮正从技术愿景转向对实际交付能力的严苛考验,预示着行业将迎来一场围绕成本和规模化应用的残酷筛选。

在科技投融资的牌桌上,从来不乏风云变幻的局势。去年的大模型“百模大战”硝烟未散,一场新的资本盛宴——围绕具身智能的狂热——已悄然拉开帷幕。一边是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等业界“清醒者”的“退潮论”,直指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的模糊与漫长的回报周期;另一边,却是资本涓涓细流汇聚成滔天巨浪,将估值推向令人咋舌的高度,仿佛在宣示:“商业化?那是未来的事,现在,我们只要占领高地。”

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3日,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年内投资事件已达114起,远超2024年全年的91起。这股热潮,显然不是“退潮论”所能轻易扑灭的。

估值狂飙:资本盛宴与入场券的代价

这波“具身智能热”并非凭空而起,而是与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紧密相连。当去年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灵活舞动,表演扭秧歌、甩手绢时,它不仅让亿万观众眼前一亮,更点燃了投资界的想象力。那短短几分钟的“拟人化”表演,如同吹响了集结号,让原本徘徊在边缘的资本争相入场。

随之而来的,是令人瞠目的估值飙升。有VC机构投资人坦言,“宇树科技引发的这轮行情,直接让其持续跟踪的一个具身智能项目估值翻倍,但实际上,这个项目的商业化路径并不清晰。” 例如,成立仅50天的它石智航便斩获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而成立于2023年的智元机器人,在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后,其估值已高达150亿元,较上一轮直接翻番。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仅靠“点击量”和“未来愿景”便能估值万亿的“空中楼阁”。

然而,这并非一场人人都能参与的狂欢。具身智能项目动辄数亿人民币的融资规模,如同为中小投资机构设置了一道高耸的门槛。这场由高瓴创投、启明创投、红杉资本等顶级VC/PE机构,以及京东、腾讯、美团龙珠、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巨头战投部,乃至宁德时代、联想、TCL创投等产业资本主导的“牌局”,正将中小玩家无情地挤出局。如同在一场拍卖会上,巨鳄们挥舞着支票簿,将那些仅有零星筹码的散户远远甩在身后。这并非简单的资本逐利,更是对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卡位。

现实考量:从技术幻想到商业变现

朱啸虎的“刺耳”言论并非空穴来风。他曾指出,某具身智能项目在B轮以3亿美元估值退出时,年营收仅800万美元,现金流缺口高达2700万美元。这样的财务表现,即便对于最乐观的未来主义者而言,也足以引人深思。尽管宇树科技已能实现批量交货,其产品却主要面向高校、能源、医疗、消防等科研或小批量应用场景,例如同济大学曾以825.66万元采购10个H1通用人形机器人1。这反映出,具身智能在消费级与工业级大规模应用上,仍面临显著滞后。

市场的狂热,正逐渐被现实的考量所冷却。SEEFUND无限基金管理合伙人马麟一针见血地指出,2025年具身智能创业最重要的是_PMF(产品市场匹配度)_,需要有现金流、有收入,哪怕短期内不盈利,也要证明市场对其的接受度。这种务实的转向,预示着投资逻辑正从对团队和技术的盲目崇拜,转变为对实际交付能力的严苛审视。

令人欣慰的是,行业内已开始涌现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化案例。松延动力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一战成名后,迅速斩获逾2000台订单,总合同金额超1亿元。银河通用的人形机器人也已在北京的7家无人药店中投入使用,实现24小时药品拣取2。这些案例,如同一线曙光,穿透了商业化迷雾,为行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同时,资本的目光也开始转向“上游产业链”,那些默默无闻的零部件公司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灵心巧手公司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智能传感器公司千觉机器人也获得了投资1。这并非偶然,而是对“木桶理论”的深刻理解:当整机估值高不可攀,而商业化瓶颈在于硬件性能和软件算法时,提升“短板”的价值将变得尤为突出。正如一位产业投资人所言,他们现在投资的不是当下的订单,而是豪赌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的_“临界点”,因为“一旦突破,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都会重估。”_

大国竞技: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力

具身智能并非中国一国独舞的盛宴,它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国际投行高盛在2025年2月发布的研报中便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研发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时期,而中国凭借其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市场,有望在特定细分领域实现突破3。这不仅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

中国政府已将具身智能列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部委的政策导向,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一场自上而下的推动正在展开。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闻名的城市,更是走在前列。目前,深圳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5.7万家,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领跑全国3。其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超**90%的国产化率,更有超过60%**的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在南山区,半径10公里内基本可以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的闭环,这无疑是构建具身智能“护城河”的绝佳地利。

深圳近期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更是雄心勃勃,目标是新增培育具身智能领域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3。这种“举国体制”与市场活力的结合,有望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从“概念”变为“商品”。

可以预见,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_“量产元年”_,正如中信证券所预测的那样4。然而,这仅仅是马拉松的起跑线,而非终点。下一轮投资窗口期,将不再属于那些只懂讲故事的“梦想家”,而是属于那些能真正打通技术与场景、快速稳定交付、保证质量并降低成本的“实干家”。当“具身智能”的估值泡沫在交付能力的硬着陆中破裂时,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才能浮出水面,而那些只追逐“热钱”的中小资本,恐怕只能在岸边望洋兴叹了。

引用


  1. 热钱涌入,中小资本挤不上具身智能牌桌·Tech星球·任雪芸(2025/7/3)·检索日期2025/7/3 ↩︎ ↩︎

  2. 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厂“实习” 资本加码投入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财经·(2025/5/16)·检索日期2025/7/3 ↩︎

  3.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具身智能未来如何演绎? - 新华网·新华网·(2025/4/10)·检索日期2025/7/3 ↩︎ ↩︎ ↩︎

  4. 机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 证券时报·证券时报·(2025/6/5)·检索日期202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