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吴恩达和苏姿丰在AMD Advancing AI 2025大会上强调,AI非但不会取代程序员,反而通过降低门槛和提供强大助手,极大提升软件开发效率,催生无限需求;同时,开放的AI生态系统是确保创新持续繁荣、避免技术垄断的关键。
在AMD Advancing AI 2025大会上,两位全球科技界的思想领袖——斯坦福大学教授、AI普及教育倡导者吴恩达与AMD CEO苏姿丰,共同探讨了AI时代的核心命题:技术的“可及性”与人类未来的工作。他们旗帜鲜明地反驳了“AI将取代程序员”的悲观论调,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AI如何重塑软件开发范式,以及开放生态在其中扮演的决定性角色。1
AI时代的软件生产力范式革新
吴恩达和苏姿丰的对话核心直指AI对软件工程的深远影响。他们认为,将“别学编程”视为AI时代最糟糕的职业建议之一,其核心逻辑在于,当工具变得更强大、门槛更低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反而应该增加,而非减少。这并非简单的乐观预测,而是基于历史技术演进的深刻类比:从打孔卡到键盘,从汇编语言到COBOL,每一次编程门槛的降低,都伴随着软件需求和开发者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AI辅助编程工具,如GitHub Copilot、通义灵码2等的快速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开发者的效率。吴恩达指出,现在很多概念验证和原型开发,“可以在一个下午完成,而几年前,可能需要六个工程师三个月才能实现”1。这种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得益于两大核心进展:
- AI构建模块的崛起:提示优化(prompting evals)、检索增强生成(RAG)、向量数据库、智能体工作流等模块化工具,使得开发者能够快速组合、迭代,构建出以往难以想象的应用。这降低了应用的开发复杂度,将焦点从底层实现转向高层创意和价值创造。
- AI编程助手的进化:从早期的代码自动补全到现在的智能体工作流,AI助手已成为开发者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它们不仅帮助新手更快上手,更使得资深工程师能够将精力聚焦于高阶架构设计与创新,显著加速了从创意到落地的过程。
这种生产力范式的变革,预示着未来软件行业将涌现出更多更伟大的软件产品,同时软件工程师的工作重心将向上迁移,更强调架构理解、系统思维和AI工具的熟练运用。
开放生态:创新之源与垄断之殇
两位领袖对于AI技术栈的“开放性”给予了高度关注。吴恩达将AI技术栈划分为半导体、云计算、基础模型和应用层1。他强调,虽然当前媒体聚焦于技术层,但应用层才是“为技术层创造价值,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所在1。然而,一个值得警惕的风险是,技术栈的某些环节可能出现“守门人”角色,如移动领域的Android和iOS,进而限制创新并攫取不公平收益。
在基础模型层面,开源和开放权重模型的出现(如Llama1、DeepSeek1、Qwen1、OWL3等),被视为打破垄断、保障创新的关键力量。吴恩达以DeepSeek在Qwen基础上进行蒸馏、Llama模型通过微调扩展上下文长度等案例,生动阐释了开放性如何加速模型迭代和创新。苏姿丰也指出,尽管开源并非完美,但其核心在于“信任”和社区协作,能够极大加速创新和基础设施优化。
半导体层被吴恩达指出是“最有可能出现‘守门人’的地方”1。因此,确保软件栈生态的开放性,让开发者在使用半导体硬件时拥有足够的选择权,避免被特定厂商束缚,是保障应用层自由创新的前提。这种对开放性的执着,反映了业界对避免重蹈移动互联网“双寡头”覆辙的集体警惕,力求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活力的AI创新环境。
技能鸿沟与未来工作重塑
尽管AI极大地降低了编程门槛,并带来了无限的软件需求,但一个严峻的挑战是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1。吴恩达指出,目前市场上迫切需要“能够快速使用AI编码助手、掌握构建模块并快速创建高价值应用的GenAI应用开发者”,而传统的大学计算机科学教育体系往往更新速度滞后,导致新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这种脱节正在制造一种“焦虑现象”:一方面企业抱怨找不到足够的GenAI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新毕业生却面临找工作难的困境1。这凸显了持续学习和技能升级的极端重要性。未来的工作者,无论是开发者还是非开发者,都需要掌握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生产力。苏姿丰也强调,“使用AI越多,你就会变得越有能力,越高效,工程方面的产出就会越来越好”1。
这不仅仅是编程技能的升级,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从“手写代码”到“编排AI”,从关注技术细节到专注于高层架构与业务价值。这要求教育体系、企业培训乃至个人职业发展路径都需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由AI驱动的“生产力跃迁时代”。
资本与生态:面向未来的投资逻辑
从商业敏锐度来看,吴恩达和苏姿丰的观点也映射了AI产业的投资逻辑。当概念验证的成本被AI大幅降低时,创业公司和大型企业都能以更低的试错成本进行快速原型开发。这种效率的提升意味着资本能够更高效地验证市场假设,加速创新周期,从而鼓励更多风险投资进入应用层创新。
开放生态的倡导也指向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模型层投资的思考。虽然存在垄断风险,但开源模型的成功(如被大量采用和微调的Llama)表明,投入开源生态的建设能够通过社区力量实现价值增长和技术普惠,形成良性循环。这意味着,在特定层级上,投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可能比单纯追求封闭式垄断更能释放长期价值。
最终,对“可及性”的追求,是对更广阔市场空间的渴望。通过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赋能更多元的主体参与,AI的商业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形成一个由应用需求驱动底层技术进步的健康产业生态。
在AI浪潮的巅峰时刻,吴恩达和苏姿丰的对话如同一次醍醐灌顶的警示与号召。它驳斥了AI带来的职业恐慌,指明了通往“人人皆可构建”的AI应用时代的路径。这不仅是对开发者的指引,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呼唤:拥抱AI辅助的生产力变革,投身开放生态的建设,并持续学习,才能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构建一个更加高效、普惠和充满创新的未来。正如吴恩达所言:“现在是史上最容易构建非凡事物的时刻。去做吧,去构建,去创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