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智能:联影医疗的影像帝国在AI迷雾中寻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曾经作为中国医疗影像设备领头羊的联影医疗,正面临传统主业营收与利润双降的严峻挑战,并在此困境中,逆势将巨额资本押注于尚难变现的医疗AI领域。这场押注不仅是其寻求增长新引擎的战略转折,更是一场在政策迷雾和技术瓶颈中,对未来商业模式的深层探索。

当中国曾经的“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突围者”——联影医疗(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披露其2024年财报时,即便最乐观的投资者也难免眉头紧锁。营收与利润的首次“双降”,以及由盈转亏的经营性现金流,都在无声地宣告:这家在科创板一度市值突破千亿的明星企业,其赖以成名的影像设备主业,已然步入一个充满变数的“平台期”1。然而,正当传统业务腹背受敌之际,联影却展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豪气”,将其战略重心与百亿级的估值押注在了那个仍处于“烧钱”阶段的医疗人工智能(AI)子公司——联影智能(UIH Intelligent)之上。这究竟是一场对未来的高瞻远瞩,还是在市场逆风中的一次孤注一掷?

主业承压:当“国产替代”的红利逐渐消退

联影医疗的辉煌起于对国际巨头——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GE医疗(GE Healthcare)和飞利浦(Philips)——在中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发起挑战。凭借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研发投入,它一度在磁共振(M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核心产品线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国产份额。然而,正如历史的车轮总会碾过旧的模式,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首先是竞争格局的白热化。外资巨头不再高枕无忧,它们放低身段,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本土化产品,在中高端市场与联影短兵相接。与此同时,国内的东软医疗和万东医疗等同行,也在中低端市场步步紧逼,导致联影医疗在招投标中的价格压力剧增1。其次是政策风向的转变。医疗反腐的铁腕政策、医院预算周期的拉长,以及“集采”(集中采购)的不断扩面,共同挤压了设备销售的利润空间和回款速度。联影医疗甚至选择退出部分省份的CT/MR集采项目,这无疑是对其在下沉市场竞争力的主动放弃,尽管其CT和MR业务在2024年仍贡献了超过六成的营收1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联影医疗的CT业务收入同比下滑超过25%,MR业务跌幅接近10%,软件业务更是腰斩,跌幅超过50%1。这份成绩单,不仅反映了其核心产品线的全面疲软,更揭示了过度依赖硬件主业的风险。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跌至负值,应收账款余额同比激增35%,占营收比重超过42%,这些财务指标无疑敲响了警钟,昭示着其现金流管理和回款能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AI豪赌:在资本的簇拥中寻找未来

在传统业务的泥潭中挣扎之际,联影医疗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将筹码压向了尚处于“概念验证”阶段的医疗AI。此番“豪赌”的核心,是其子公司联影智能。该公司在2025年6月完成的10亿元A轮融资,由易方达和上国投资管领投,而联影医疗本身也赫然在列,并在去年底将联影智能的估值推升至令人咋舌的100亿元1。这笔交易的逻辑,颇有些“左手倒右手”的意味,却也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母公司正不遗余力地为AI业务输血,即便这意味着自身的现金流将更为紧张。

联影智能自2017年成立以来,一直被视为联影集团在“数据新石油”时代的“炼油厂”,负责将海量医学影像数据转化为智能算法和辅助诊断工具。它拥有超过100款医疗AI产品,并获得了49张国内外认证许可,可谓业内的活跃玩家1。然而,活跃并不等同于盈利。2023年,联影智能的营收仅为2.54亿元,净亏损却高达1.36亿元,亏损幅度超过营收总额的一半,这无疑揭示了影像AI在商业化道路上所面临的崎岖坎坷。

迷雾重重:影像AI的商业化困境

医疗AI,尤其是影像AI,被视为医疗健康的下一个“蓝海”,但其商业化的路径却远非坦途。技术瓶颈尚待突破——目前多数算法仍停留在单病种识别的层面,距离实现跨模态、跨系统的综合诊疗支持,尚有不短的距离1。医生需要整合多期扫描、不同影像学模态(如MRI与CT)的信息才能形成完整判断,而现有AI产品却往往是各自为战,使得医院不得不采购多家厂商的软件,徒增部署和维护的负担。

然而,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监管政策的“釜底抽薪”。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明确规定,影像AI不能单独定价,只能作为附加服务嵌套于传统诊疗项目内,且不得向患者额外收费1。这一政策,对于此前寄希望于通过“三类证”获取物价准入、进入医保实现按次收费的AI公司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直接封闭了最为理想的商业路径。

在医保支付受限的背景下,影像AI的商业模式被迫回归至更为传统的B2B路径:医院采购、科研合作、设备厂商打包集成。联影医疗最近在科研领域斩获的1.02亿元大单,正是将AI能力打包进科研设备方案的成功案例,这不失为在短期内积累验证数据和客户基础的权宜之计1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或许能提供一丝曙光。2024年,联影医疗的海外收入达到22.66亿元,同比增长35%,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2%1。其AI赋能设备在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获批数量已超过20个,处于业内前列1。在中国的政策限制下,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那些对AI医疗产品定价和支付更为灵活的市场,或许能成为联影医疗AI业务的突破口。毕竟,全球的AI“军备竞赛”已然开启,没有人愿意在下一代医疗革命中手持长矛,眼睁睁地看着对手策马扬鞭。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联影医疗的总负债约为85.6亿元,尽管账面负债率维持在约**30%**的相对稳健水平,但持续为负的经营性现金流和不断攀升的应收账款,依然对其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构成了不小的压力1。这场围绕AI展开的“豪赌”,能否在主业疲软、政策收紧的双重夹击下,为联影医疗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并最终兑现其“百亿估值”所承载的宏大叙事,仍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市场来回答的悬念。正如所有伟大的商业冒险一样,最终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在逆境中对未来的精准预判,以及对风险的胆识与管理。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