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中国“AI六小虎”正面临从估值狂飙到盈利考卷的严峻“赛点”。以MiniMax为代表的独角兽们,在资本热捧后亟待通过IPO验证商业模式,同时在产品同质化泥潭中寻找Agent这一“杀手级应用”的突破口,方能证明其估值并非空中楼阁。
曾几何时,中国科技界的“AI六小虎”——智谱、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阶跃星辰、零一万物——是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新星。它们手握亿级美元的融资,拥有媲美全球顶尖玩家的自研千亿参数大模型,犹如一队意气风发的青年猛虎,剑指人工智能的下一片疆土。然而,正如《经济学人》常观察到的,科技热潮之下,商业模式的成熟度与盈利能力的拷问,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赛点”。近日,随着MiniMax和智谱AI先后传出赴港IPO的消息,这场关于“AI第一股”的竞逐,不仅是企业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国大模型商业化进程的一次大考。
MiniMax,这家由商汤科技前副总裁闫俊杰在2021年创立的公司,凭借其亮眼的创始人履历和一度“能打”的产品,迅速汇聚了红杉中国、阿里巴巴、腾讯、IDG资本和米哈游等顶级资本,估值据称已飙升至30亿美元1。其早期的成功案例——面向海外市场的AI虚拟伴侣应用Talkie,在2023年前八个月全球下载量突破千万,甚至超越了Character AI,并为公司创造了惊人的7000万美元营收1。这无疑是人工智能C端商业化的一缕曙光,证明了在恰当的定位、技术抢先和市场切入下,AI应用可以快速变现。
然而,单一产品的成功并非万灵药。为了规避“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MiniMax也大刀阔斧地拓展了产品矩阵。从视频生成模型“海螺视频I2V-01”到最近的“技术发布周”上密集推出的五款重磅产品,涵盖了底层模型(如开源的MiniMax-M1系列)、多模态技术(新一代视频大模型Hailuo 02)、通用智能体(Hailuo Video Agent)乃至语音模型Speech 02,MiniMax展现了其“模型--多模态--应用”一体化的技术野心。这番“疯狂上新”的景象,恰如一场AI时代的“军备竞赛”,每家公司都急于展示自己的最新“武器”。
盈利困境与同质化魔咒
然而,宏大的技术愿景与冰冷的商业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道深渊。MiniMax并非没有尝到商业化的苦涩。其海螺Hailuo-02模型曾因高达**149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0788元)**的年度订阅费,引发了用户的大规模不满和“劝退”潮。这与Talkie的付费顺利形成鲜明对比,也暴露了当前中国AI应用普遍面临的困境:产品同质化。当各家大模型纷纷上线体验类似的对话、图片或视频生成功能时,用户面对的选项多如牛毛,一旦某款产品开始收费,转向免费替代品几乎是本能反应。这无疑提前打响了一场残酷的“价格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场“免费战”。
这让“AI六小虎”们陷入了一场与时间、与同行、与资本的三重赛跑。速度至关重要,但仅仅快人一步已不足以构建护城河。如一位AI从业者所言,Deepseek的脱颖而出,并非源于技术上质的飞跃,而是其能“展示思考过程”,带来了用户体验上的差异化。这表明,在硬核技术实力之外,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和产品交互的“软实力”,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而所有这些赛跑的终极目标,无一例外指向一个核心难题——盈利。无论是订阅制(ToC)、数据授权(ToB)、API调用还是广告模式,目前“AI六小虎”的盈利能力仍未达到令人信服的程度。高昂的研发投入、算力成本,以及尚待教育的市场,让这些估值动辄数十亿美元的“独角兽”们,在利润表上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Agent: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的希望?
正当AI行业在同质化与盈利困境中挣扎时,OpenAI提出的AGI(通用人工智能)五级路线图,为业界指明了新的方向——从“聊天工具”到“战略指挥官”的进化。目前,AI正处于从“博士”(快速准确的知识产出)向“超级助手”(不仅“chat”更能“act”)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临界点,Agent(智能体)被视为赢下这场“赛点”的关键“选手”。
Chatbot只是回答问题,而Agent则能执行指令,将复杂任务拆解并完成。例如,让Agent制作一份年终总结PPT,它需要理解、规划、调用多模态能力进行内容提炼、设计排版等一系列操作。这种从“会说”到“会做”的转变,是技术与应用层面的一次飞跃。国内的“AI六小虎”,包括MiniMax新推出的Agent产品和月之暗面小范围测试的Kimi-Researcher,都显示出对通用AGI和Agent赛道的浓厚兴趣。
一位AI赛道的连续创业者指出,通用AGI之所以是蓝海,在于尚未出现像OpenAI那样形成垄断的“killer APP”。他认为,虽然垂直Agent前景广阔,但通用AGI加上垂直领域的知识库和数据库,更能演化出无限可能。这种“大而全”的战略,在“杀手级应用”尚未明确之时,成为了多数头部玩家的共同选择。
从卷数据、卷研究人员、卷研发费用这些“硬件”实力,到如今比拼定位、市场、用户体验这些“软实力”,AI行业的竞争已然升级。智谱AI在冲刺IPO的同时,还获得了浦东创投和张江集团10亿元的战略投资1,这不仅是资本的认可,更是地方政府对前沿技术赛道的押注。
在这场高风险、高回报的牌局中,IPO不仅是融资的手段,更是对市场信心的检验。谁能率先跑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谁能真正找到那个能够“化虚为实”的“超级应用”,谁就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赢家。毕竟,在技术的光环褪去之后,最终留下的,是能够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